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宝     
赵侠 《陕西林业》2006,(Z1):19-31
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拥有很多之最:是世界最大的朱鹮人工饲养繁育基地,是全国四个大熊猫繁育基地之一,羚牛饲养种群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2.
利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和保护区观测资料,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区内羚牛种群的分布范围在逐渐扩大。自1998年以来,羚牛分布面积扩大了9.30km2,水平分布范围向东扩展了4.5km,最低分布海拔高度下降了200m,羚牛冬季栖息地数量增加了1块,冬季栖息地总面积增加了15.75km2。  相似文献   

3.
1987~1996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饲养抢救研究中心先后抢救、收容、饲养羚牛15只。通过10年来的饲养经验,就技术方面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开展和完善这项工作。羚牛(Budorcaslaxicolor)又称扭角羚,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羚牛有4个亚种:喜马拉雅扭角羚、不丹扭角羚、四川扭角羚、金毛扭角羚。后两个亚种是我国特有种,主产在我国四川、甘肃、秦岭一带以及尼泊尔、不丹、缅甸北部。羚牛由于稀少,特别珍贵,除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肉有滋补作用外,它的最重要价值在于羚牛的生态特征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从其亲缘关系上…  相似文献   

4.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968次有效观察中,记录羚牛45188只次.雌雄性比为1.64:1,雌性成年与亚成体、幼体的构成比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保护区内多年来的羚牛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998年至2012年羚牛种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32%~7.33%,2007~2012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最高,达到9.21%~9.34%。  相似文献   

6.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痕迹;且年际间的总遇见次数和遇见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该保护区内羚牛的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的原因。羚牛夏季和秋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冬季主要活动于该保护区山体中部的范围,拐棍竹林对羚牛的活动影响较小。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控制当地村民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以避免干扰羚牛的正常活动,或者被羚牛伤害。  相似文献   

7.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秦岭体型最大的食草动物,也是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及时掌握其种群动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是秦岭羚牛主要分布区之一,近十年来尚未开展过资源调查。2021年冬季采用路线法对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的种群数量为(396±53)只,主要分布在1 500~2 000 m海拔区间;平均样线痕迹遇见率为每千米0.53处,痕迹遇见率较高的样线主要分布在西河黄桶粱、草坪及龙潭区域;凉风垭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高(每千米0.96处),大古坪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低(每千米0.33处);秦岭羚牛主要活动在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种群数量较大,越冬地段树皮被羚牛啃食现象日益严重,给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造成一定压力。建议加强秦岭羚牛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该区域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精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水鹿(Cervus unicolor)在天然盐井的活动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显示:羚牛和水鹿在水源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等级序位,并会利用地形进行争夺。水鹿种群扩大会缩短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鹿群也会在水源地停留更久。羚牛花费在警戒行为中的时间比水鹿少。2种动物在种内及种间的冲突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羚牛和水鹿具有不同的集群类型,但都由雌性引导种群的活动。2种动物的未成年个体跟随母体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均超过1 a,水鹿母幼之间的亲昵行为频率要低于羚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并可以进行视频回放。该系统在卧龙的应用增加了对羚牛、水鹿生态学和行为学的认识,有利于保护这2个物种。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和全事件抽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昼间(自早09:00至下午04:00)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获得以下结论:首先,羚牛的夏季白昼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及其他活动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依次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其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最后,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对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发现,同一群羚牛的个体活动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筹建于1987年,1993年被林业部正式批准建立,其任务是:“拯救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增加种群数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发病、生养繁殖的规律,提供发展及合理利用的途径,为国际友好及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栖息在找省秦岭林区的大熊猫、金丝  相似文献   

11.
11月16日下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接到通知:一头羚牛下山在石泉县城,随时都有伤人的危险。中心迅速组织人员赶往,并于17日凌晨到达现场。  相似文献   

12.
在陕西秦岭地区,现有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bedfordi)3471~5 527头,沿秦岭主脊分布在秦岭地区的柞水、宁陕、长安、周至、佛坪、城固等19个县,海拔2000 m以上地带,以宁陕、城固、周至、佛坪、洋县、太白等县分布更为集中。分布区总面积24773 km^2,分布密度0.140~0.223头/km^2。生境破碎化、栖息地面积缩小以及人为活动干扰是羚牛种群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拯救性地在秦岭地区建立一批羚牛保护区、加大执法宣传和立法力度是有效保护秦岭羚牛资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国内外在非洲食草动物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生态方面的研究,种群迁移、种间、种内关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异地驯养及繁育方面做得研究很少。即使有也局限在动物园笼养条件下,而且种群数量少,达不到繁育要求。往往在饲养一段时间后出现种群退化的现象,如近亲繁殖、幼仔成活率低等一系列不利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后果,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对南非动物大种群的异地饲养繁殖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是一个空白。1999年11月我园在南非野外以种群为单位引进了一批珍贵的南非野生动物,通过我园十年的精心饲养管理,这批动物在适应本地区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大多数已成功繁殖子代并成活。  相似文献   

14.
楼讯 《陕西林业》2006,(2):42-42
春天到来,百花飘香,万鸟竞鸣,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纷纷进入繁殖高峰期,几乎每天都能带给人们惊喜。大熊猫“雪雪”和“珠珠”已成功本交和人工授精,并顺利受孕,5个月后即见分晓;  相似文献   

15.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西部的光头山地区是羚牛主要的栖息地,2007年9月-2008年12月该保护区开展了光头山地区羚牛野外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是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不仅拥有秦岭四大宝中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三大宝,而且是秦岭大熊猫六大种群天华山种群的核心分布区,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景观价值和科研价值极高,诸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减轻洪、涝灾害、保持水土等效能。  相似文献   

17.
镜泊湖地区雉鸡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雉鸡的生态学和人工饲养工作较多,野生种群数量报道较少。镜泊湖地工区的种群密度尚未见专门报道。经三年的定期调查,天本地区的数数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黎贡山的羚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黎贡山的羚牛艾怀森在美丽神奇的高黎贡山上栖息着一种大型草食动物,它似牛非牛,像羊而不是羊,无论雌雄都长着一对向上伸展后又转向外后方的实心角,前足蹄明显大于后足蹄,它们就是与大熊猫、金丝猴并称为中国山林中的三大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羚牛属偶...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林间定期查迹调查、人工饲养和林间定株解剖等方法,对皱鞘双条杉天牛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的研究,组建了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控制指数法(EIPC)对其进行了关键因子和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幼虫期是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为综合治理皱鞘双条杉天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持续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更进一步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方法和要求,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羚牛分布及活动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发现羚牛主要活动在海拔1 500m以上的木河小区和麻房子小区,羚牛数量较五年前增长了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