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共同提高已经成为国内大豆育种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本文从高蛋白大豆品种资源选择、杂交方式以及选择方法对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育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对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予以报道,旨在为大豆高产高蛋白育种者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 从1984年开始,我院以外引的高蛋白品种(系)45份为亲本材料,与一些丰产性状突出的品种(系)配制杂交组合。F1、F3代在海南加代,F2、F4、F5代在院内试验区种植选拔,同时在F4或F5代测定蛋白质含量。2 结果与分析2.1 亲本选配 通过育种…  相似文献   

2.
在测定冬小麦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基础上,研究了14个杂交组合的F2代性状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亲本间遗传距离与F2代的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和株高等的表型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主茎穗长和主茎穗粒重的表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亲本遗传距离与F2代性状均值无明显关系,但亲本的自身性状表现与F2代性状均值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8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配制了6个单交组合和3个复交组合,对杂种的一些重要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交种F1代比对照有明显的竞争优势,F2代优势下降,但大多数经济性状在F1与F2代之间存在正相关,F2代优势的衰退程度也因不同的组合而在较大差异,有的组合F2代仍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筛选出连续利用F1和F2代的高优势组合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大豆灰斑病粒率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高抗灰斑病品种与抗性不同的品种杂交,F_1代各个组合的灰斑病粒率均表现高抗,其病粒率值的大小与另一亲本的抗性程度呈正相关,并相关极显著。中抗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或双亲皆为感病品种,F_1代病粒率多倾向双亲之间。5个正反交组合F_1代灰斑病粒率表现,经t值测定差异不显著。高抗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的4个组合,F_2代灰斑病粒率表现出不同抗性的变异趋向。呈偏态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野生大豆,种间杂交中间材料与栽培大豆杂交,配制9个组合,分析了杂种F1代蛋白质含量的表现及与亲本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种间杂交组合F2代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的F1代蛋白质含量明显的倾向高蛋白野生亲本。F2代蛋白质含量株系间变异幅度很大,呈现明显分离,表现为连续变异,广泛分布,并出现部分正向,负向超亲单株。  相似文献   

6.
对4个灿粳交组合P,F1,F2世代米粒垩白度的遗传研究表明,垩白度在杂交F1代多偏向小植亲本,F2出现大量超低新和超高亲分离,呈连续的多峰分布,广义遗传力49.6%-61.8%。米粒垩白度与主要产量性状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通过籼粳杂交改良稻米垩白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小麦F_2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5×5不完全双列杂交25个组合产量分析,阐明小麦F2潜在有可利用的杂种优势。采用遗传基础复杂、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的纯系品种(系)作亲本,筛选强优势F2组合。双亲抽穗期差异≤4.43天,株高差异≤5.2cm,芒、壳色、粒色等性状基本一致,有助于提高F2群体整齐度。应用化学杂交剂SC2053诱导母本雄性不育制种技术,取得F1杂种,F1杂种自交得F2杂种,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8.
油用向日葵(HAelianthus annuus L.)皮壳率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雄性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为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向日葵皮壳率的遗传变异规律。对各杂交组合F1代,部分组合的F2代和回交世代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皮壳率属于数量性状,基因加性效应对皮壳率的表现起主导作用。皮壳率的遗传力较高,选择响应很大,可通过早代选择等方法直接进行遗传改良。双亲的皮壳率制药着杂种F1代该性状的表现。双亲皮壳率差值的大小影响杂种F2代的遗传变异幅度。在育种实践中,为降低杂  相似文献   

9.
以6个杂交组合的F2,F1群体及相应的亲本为材料,对组合F2代的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性状的遗传相关性进行分析,测定了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值,计算和分析了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与单株粒重有较高的遗传正相关,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间具有中低度遗传负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表现因组合不同而不同。(2)收获指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值较高,而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的广  相似文献   

10.
用雄性不育系陕2A与春性双低品种040杂交,连续回交5代,获得了不育性状稳定的不育系040A及保持系040B。用垦C1与双低品系S83-1603杂交,连续自交5代,并与不育系测交筛选出低芥酸恢复系NK3。不育系040与恢复系NK3配制的强优组合NKU-4具有丰产稳产、耐菌核病、低芥酸等特性,1991 ̄1995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其平均产量2571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1.3%。  相似文献   

11.
利用5个不同编号的抗稻褐飞虱普通野生稻与一个感虫品种杂交配制成5个组合。对其亲本与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抗性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普通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在后代选育中,重点宜放在对F2、BC1F2代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中进行鉴定和回交。  相似文献   

12.
就22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等,测定了平均优势和对照优势。22个组合F;单株皮棉产量平均优势有21个组合为正向优势,对照优势有19个为正向优势,其中中棉117×泗棉2号和中棉12×鲁3389平均优势为50.23%和39.77%,对照优势为37.19%和35.54%,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单株皮棉产量测定了11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22个组合的特殊配合力。11个亲本一般配合力为正向效应的有5个,其中较高的有中棉12、鲁3389和徐州184,依次为1.435、1.340和1.295。22个组合中有12个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为正向效应,其中较高的有中棉378×豫棉4号、中棉117×泗棉2号和中棉378×华农8407,依次为3.109、2.903和2.559。  相似文献   

13.
研究4个不同类型小麦杂交组合亲本和FI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表现,亲子相关和F2代不同单株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范围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母本平均值与F1代组合平均值的相关程度较高,对F1组评价有一定作用;中亲值和F1代组合平均值怀F2代单株籽粒平均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F2分离群体直链淀粉含量的整体水平有一定预见性;(2)4个组合F2代不同单株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连续性分布,但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显性紫色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色稻与“84-15”、显性矮秆、A67、高梁稻及HDAR001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紫色性状在5个杂交F1代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显性,且HDAR001×紫色稻F1代出现0-40%的绿苗,经去雄结实和胚胎学观察发现低频率的早发胚类型;F2代苗期与抽穗期叶片紫绿分离比例明显不同,说明紫色性状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阶段发育特点;F2代抽穗期叶片紫色基因的遗传服紫9(紫):7(绿)的两对互补基因的分离模式,且F  相似文献   

15.
大豆杂交后代粒荚比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粒荚比不同亲本进行杂交,对F1代及F2代粒英比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粒英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F2代粒英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F2代粒英比有广泛分离,属于数量性状遗传;F2代广义遗传力各组合平均为51.9%。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4个陆地棉作母本与4个海岛棉杂交,配制16个F1代进行种间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与推广陆地棉品种比较,种间F1代子棉产量、铃重、衣分和衣指的竞争杂种优势为较高的负值,而纤维长度和强度表现较高的正向优势。鄂荆1号和B2(海岛棉)产量配合力高,两者杂交F1代产量高于其他组合。  相似文献   

17.
协优赣20(协优1666)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败型不育系的恢复系测64-7为母本与爪哇型广亲和系轮回422通过有性杂交,从杂交后代中经多代定向选择,育成具有爪哇稻血缘偏籼型恢复系01666与大面积应用的协青早A配制成一个高产、优质、抗性较强的亚亚种间强优势新组合协优1666。该组合通过两年江西省区试平均6.15t/hm2,比对照汕优桂33增产5.55%,居第二位;1996年参加南方5省16个试点晚稻新组合筛选试验,平均产量6.84t/hm2,居首位,比对照汕优64增产5.83%,差异达显著水平。几年生产示范一般产量6.5~7.2t/hm2,比当地主栽组合增产10%左右,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提出了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杂种F_2优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3 ~1994 年以5 个组合的F1 ,F2 及其相应亲本为材料,在北京、石家庄和临汾三种环境条件下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F1 和F2 在不同环境下均较其亲本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稳定性。由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某些F2 杂种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某些F2 杂种较亲本可增产10 % 以上,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相似文献   

20.
以3种不同类型大豆杂交组合F2至F4代为材料,采用混合选择和系谱选择按成熟期及种粒大小进行集团定向选择,以比较两种方法的选择效果及其与组合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野生或半野生组合中,混合选择法选的材料成熟略晚1~2日,平均百粒重较大,且变异系数高;而在栽培组合中系谱法选的材料有成熟略晚、种粒较大倾向,但是两种选择方法均能选出相似的生育期类型及种粒大小类型。大豆种间杂交后代随着向大粒方向选择,植株变矮、茎秆增粗、倒伏性降低、分枝数减少,产量性状得以改善。在F2代根据植株个体表现进行熟期或种粒大小分组定向选择,这种趋势能有效地保持到高代。在野生或半野生组合中,混合选择法易于选取高产高蛋白个体;在栽培组合中,系谱法易于选取植株形态与产量性状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