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松蠹害林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0年对滇中地区路南长湖及宜良小白龙两个云南松蠹害林区的各847株样树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初期两样地在树木长势和蠹害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长湖样地树木长势逊于小白龙,蠹害程度轻于小白龙.4年来两样地的蠹害发展极不一致.长湖样地云南松健康木比例下降12.6%;云南松受纵坑切梢小蠹蛀害致死466株,死亡率55.0%,蠹害未得到控制.小白龙样地云南松健康木比例增加29.7%;云南松受纵坑切梢小蠹蛀害致死219株,死亡率25.9%,蠹害有所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树木长势与蠹害发生及其程度直接相关,树木长势影响蠹害的发展过程,蠹害的发展制约树木长势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混交林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锋  冯丹  周希伟  杨斌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85-86,110
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云南松与板栗、油杉、华山松、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混交林,研究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蠧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蠧的抗性强;云南松与板栗、华山松混交林抗虫性好;不同混交方式的抗虫性,株间混交最好,行间混交次之,块状混交较差.  相似文献   

3.
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上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云南不同的气候、寄主和环境特点,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上出现许多与在苏格兰松上不同的繁殖特点.在云南,纵坑切梢小蠹通常侵入云南松活立木干部繁殖,梢受害程度较重的云南松被选择作为繁殖材料的机率较大.11月至次年5月为该小蠹蛀干繁殖的主要时期,其中1月中旬和3月中旬为转干的峰期,28.2的成虫在这2个时期转干,蛀干多从大枝及树干上部开始逐步往下,2.6~5.5 m为侵入孔较为集中的树段,72.7的侵入孔分布在这一区域.在试验条件下,10的雌虫没有蛀坑道产卵,35的雌虫蛀一个坑道,55的雌虫蛀2个以上坑道,坑  相似文献   

4.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特性及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栽植树的根部和干部,红缘天牛同时危害沙棘栽植树和根蘖苗的干部,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两大主要蛀干性害虫。通过对沙棘树不同高度范围内沙棘木蠹蛾幼虫和红缘天牛幼虫的调查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和干部40~120 cm的范围内,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40~120 cm的高度内。树干不同高度处,红缘天牛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现向树上部增加的趋势。沙棘木蠹蛾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向根部转移的趋势,7月末,有近98%的幼虫在根部危害,之后,由于初孵幼虫的大量出现,使干部幼虫数量急剧增加,越冬前,虽然有部分转移至根部危害,但到9月末仍有近43%的幼虫停留在树干40~120 cm处越冬,直到次年越冬结束。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沙棘树干部40 cm以上危害位置的较大重叠,必然造成它们在时间、空间和营养上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5.
沙棘木蠹蛾危害特性与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作者于2003年5月至11月对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的危害特性和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树干上的卵和初孵幼虫多集中在2 m以下,而根部的幼虫主要聚集在距离地面20 cm以内的主根上.从5月至11月,非当年生幼虫基本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6月和10月减少的幅度较大.当年生幼虫则从7月逐渐增加至9月达到最大,而后又急剧减少.从8月到11月,幼虫的聚集位置和种群数量都呈现向树下部转移的趋势,10月初转移至根部的幼虫达70.5%,树干上分布的仅有29.5%,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树干1.2 m以下的位置.11月初,幼虫已基本转移至地下根部,此时树干上幼虫分布很少.   相似文献   

6.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通过野外自然调查,对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7.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是两种重要的松属(Pinus)蛀干害虫,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通过林间自然调查,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横坑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侵入孔位置,而影响云南切梢小蠹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8.
华山松大小蠹幼虫分布状态及最佳抽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陕西省留坝县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林区,对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种群密度、分布状态和抽样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幼虫密度在华山松树干1~10 m高度范围内各不相等;危害致死华山松成年树的华山松大小蠹种群密度为23.2~52.8头·dm-2,平均37.4头·dm-2;平均值与树干4 m高处样方虫数均值接近;华山松大小蠹幼虫在树干上集中分布于树干7~8 m高处.  相似文献   

9.
岳锋  杨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8):190-193
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显著影响,3种非寄主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株间混合时,云南松梢的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混合、带状混合、块状混合。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株间混合中着虫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株间混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混合次之,带状混合、块状混合较小。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大青山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林分类型、立地状况设置53块20 m×30 m的典型样地,调查了其立地和林分特征以及拟木蠹蛾(Arbela spp.)为害状况,揭示了西南桦人工林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影响因子。偏相关分析表明:林分类型(r=-0.361,P=0.008)、林下植被盖度(r=-0.330,P=0.016)和高度(r=-0.471,P=0)以及坡位(r=-0.404,P=0.003)与西南桦林分感虫株率相关显著,是影响西南桦林分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因子。方差分析显示: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拟木蠹蛾为害最为严重,其感虫株率分别为49.35%和43.55%,显著高于西南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17.63%)和西南桦×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混交林(14.04%);林下植被茂盛的林分内拟木蠹蛾为害程度较轻;下坡林分感虫株率高达68%,显著高于上坡和中坡(20%以下),可能与下坡林地更靠近虫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