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楸树、灰楸、滇楸3个树种1年生嫁接苗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和比叶重的垂直变化进行了测定,以探讨光合速率与苗木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楸树、灰楸、滇楸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和比叶重的垂直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树种之间的波动幅度上存在着差异,灰楸的总体光合速率较低,滇楸前期叶面积增加速度明显大于楸树和灰楸,而后期下降趋势明显低于楸树和灰楸,且下部叶片能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最末叶序的比叶重都比刚展叶时的比叶重高。苗高生长量与除比叶重外的4个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光合指标与5个指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几种梓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梓属(Catalpa),紫葳科(Bignoniaceae),乔木,全世界约13种,分布于美洲及亚洲东部。我国包括引入种共5种及1变型(中国植物志编委会,2005),包括楸树(Catalpa bungei)、灰楸(Catalpa fargesii)、滇楸(Catalpa fargesii f.duclouxii)、藏楸(Catalpa tibetica)、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梓树(Catalpa ovata),其中黄金树是引入种,滇楸是灰楸的变型。从形态构造、亲缘关系和开花结果规律分析,可将5个种分为楸树组和梓树组2个组,楸树、灰楸和滇楸属于楸树组,藏楸、梓树和黄金树属于梓  相似文献   

3.
以南北不同纬度的4种1 a生楸树嫁接苗(滇楸、灰楸、梓楸、金丝楸)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条件下冷驯化期间4种楸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驯化期间随着自然温度的降低,4种楸树叶片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下降,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NPQ)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先下降、后上升,最终值偏低,其中Fv/Fm与抗寒性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楸树叶片抗寒性强弱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4种豫楸1号嫁接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盆栽自然干旱法对4种豫楸1号嫁接苗进行干旱胁迫,测定胁迫对MDA含量、质膜透性及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金丝楸砧的MDA含量与梓树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砧木的相对电导率均与各自对照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均随干旱胁迫的持续而下降.金丝楸砧和灰楸砧始终保持较大的降幅,而其它2种砧木嫁接苗在处理中期减少幅度较小.4种砧木嫁接苗的叶片水分饱和亏变化趋势与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反.综合评定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金丝楸砧苗>本砧苗>灰楸砧苗>梓树砧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砧木嫁接楸树无性系的保存率、接穗生根率、生长和材性性状差异,以及无性系与砧木的互作效应,筛选楸树无性系的适宜嫁接砧木,旨在为楸树良种嫁接壮苗规模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梓属不同树种为砧木嫁接的11年生楸树无性系对比试验林为材料,采集3个楸树无性系的接穗,分别用5种砧木(楸树、灰楸、梓树、滇楸和黄金...  相似文献   

6.
江淮地区引种楸树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淮地区引种的4种楸树生长初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果楸、密毛灰楸、灰楸和光叶楸叶片的光饱和点均为1 200 μmol·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53.34、64.82、66.74、98.91 μmol·m-2·s-1.光合表观量子产量(AQY)分别为0.427、0.393、0.354、0.349.当PAR≥1 000 μmol·m-2·s-1时,4种楸树叶片的Pn、Tr、Cs值,长果楸最高,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最低.随着PAR的增加,4种楸树叶片C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的光照强度下,长果楸叶片Ci最低,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叶片的Ci最大.同时,对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长果楸具有较高的光合特性,很合适长江以北至淮河以南等地区大面积栽植.  相似文献   

7.
研究比较了自然状态下开花与未开花小琴丝竹叶片的性状。结果表明:开花小琴丝竹与未开花小琴丝竹相比,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升高了10.3%和9.5%,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下降了15.3%和19.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下降了37.2%、46.2%和0.4%;叶绿素a含量下降了52.7%,叶绿素b含量下降了75.5%;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RPMP)和水分饱和亏缺(WSD)升高了836.8%和92.3%,组织相对含水量(RWC)下降了12.2%;叶片保水力(失水率)低于未开花竹子,开花小琴丝竹离体叶片经24 h失水率达100%,而未开花小琴丝竹叶片失水率同样达到100%的时间只要14.5 h。  相似文献   

8.
以灰楸、楸树花粉为试材,在固体培养基上离体培养,研究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适温下的最佳培养时间及外源钙离子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是灰楸花粉发芽的最适温度,25~35℃是楸树花粉发芽的最适温度;2种楸树花粉的最佳培养时间均为3h。外源钙离子能促进楸树、灰楸花粉的萌发,灰楸花粉以1.36~2.04 mmol/L CaCl2·2H2 O作用最为显著,楸树花粉以3.4 mmol/L CaCl2·2H2 O作用最为显著。贮藏条件对花粉的贮藏时间起决定作用。其中在常温常湿条件下,灰楸、楸树的花粉贮藏10天时完全失活;在-20℃、-80℃冷冻条件下灰楸、楸树花粉的活力分别可保持120天、90天以上。表明灰楸、楸树花粉适宜的贮藏条件依次为-20℃、-80℃冷冻。此研究可为楸树、灰楸生产上的花粉贮藏和人工授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豫西两种楸树的变异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楸树是我国北方珍贵的速生用材树种。近年来我们发现楸树和灰楸(本文一并讨论)存在许多自然类型。这些类型在形态、生长、材质及适应性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所以,从中选择出速生、优质的自然类型,对发展揪树将具有一定的意义。一、自然类型的划分根据我们在豫西的普查,初步将楸树划分为金丝楸、心叶楸、长果楸、槐皮楸、光叶楸、长柄楸、密枝楸及三裂楸等八个自然类型;灰楸划分为密毛灰楸、细皮灰楸及窄叶灰楸三个类型。现将各类型的主要区别列检索表如下:1.小枝、花序及叶密被分枝的毛:叶基腺体多为3个以上…………………………灰楸(Catalpa fargesii Bur.)2.叶片狭长,长宽比2:1,广披针形,基部楔形………………………………………………………………窄叶灰楸2.叶片长宽相近,心形。3.树皮暗灰色,深纵裂;小枝、花序及叶密被灰白色的分枝的毛:叶基部脉腋间常具3-5个紫黑色的腺点………………………………………密毛灰楸3.树皮灰白色,细长片状翘裂,小枝及叶片分枝的毛较短而疏,叶基脉腋间有2-4个绿褐色腺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课题组早期创制的楸树种内杂种和种间杂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杂种间多年的生长性状及光合生理生化特性。旨在明晰楸树种间和种内杂种的生长及光合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杂种叶片氮素利用及分配与光合效率的潜在关系,为楸树栽培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种内杂种(楸树×楸树,Cbb)和种间杂种(楸树×滇楸,Cbf)1~5年树高和1~6年胸径及6年生时的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FvCB生化模型(Farquhar、von Caemmerer和Berry提出的生物化学光合模型)拟合CO2响应曲线,分别计算了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等气体交换参数及最大羧化效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等光合生理生化参数。并计算出光合系统(捕光系统,羧化系统和生物力能学组分)氮素分配比例。【结果】方差分析显示2年生以上的种内杂种Cbb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大于种间杂种Cbf。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绿素总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f叶绿素b显著高出Cbb15.08%,Cbb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比值均显著大于Cbf。Cbb具有更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羧化效率和暗呼吸速率,表明了Cbb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种间与种内杂种间叶片氮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bb光系统氮素分配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具有更高的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其高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分析表明楸树杂种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在羧化系统及生物力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种内杂种Cbb光合氮素利用效率与其胸径具有较好的(R2=0.531)正向线性关系。【结论】1)楸树种内杂种(楸树×楸树)对本地环境(中原地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致使其生长势显著优于种间杂种(楸树×滇楸);2)相对于云贵高原,中原地区更长的日照时间和更高的7月均温可能促使了楸树×楸树形成适应高光合辐射环境的响应机制(高水平Chla/b和Car/Chla+b);3)楸树×楸树光合系统更高的N分配比例及高效的N素利用效率提高了其光合能力;4)楸树种间杂种中滇楸所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不具有适应中原地区环境的调控机制,这是楸树×滇楸在生长和光合生理方面均劣于楸树×楸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影响灰楸嫁接成活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出繁育灰楸苗木的理想方法,通过用砧木年龄、砧木类型、接穗处理、嫁接方法的多组重复试验,研究不同嫁接方法培育的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在嫁接成活率上,芽接和枝接有显著性差异,芽接比枝接成活率高出30个百分点;带木质部芽接培育的苗木成活率为92%;在同一时间进行嫁接,砧木为梓树和黄金树的嫁接成活率较高,最差的为滇楸,其次为楸树、灰楸;在生长量上,砧木年龄越大,嫁接苗苗高生长量越大,春季采条的生长量普遍高于沙藏越冬和冷库越冬.灰楸春季用带木质部芽接法培育的苗木成活率高,长势好,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沙柳苗木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模拟方式对5个种源沙柳苗木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干旱处理不同阶段苗木小枝水势日变化、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缺、保水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5个种源的沙柳苗木小枝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下降,而水分利用效率在轻度干旱时呈上升趋势,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而下降。干旱处理15天后,民勤种源的沙柳日平均小枝水势下降幅度最大为0.77 MPa,然后依次为达拉特旗0.57 MPa、盐池0.36 MPa、榆林0.25 MPa和乌审旗0.12 MPa,其中民勤种源的苗木在充分供水和干旱胁迫下小枝水势差异达到显著。干旱处理18天后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下降:民勤1.68%、盐池7.03%、达拉特旗7.25%,榆林9.35%和乌审旗11.07%,水分饱和亏缺民勤<盐池<达拉特旗<榆林<乌审旗。结果表明,民勤种源的沙柳抗旱的能力较强,而盐池和达拉特旗沙柳苗木在受到水分胁迫时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幅度较小,即水分胁迫对苗木干物质的积累影响较小,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干旱胁迫条件下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保护酶(SOD、POD、CAT)活性、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质膜透性和叶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研究豫楸1号不同砧木嫁接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保护酶活性(SOD、POD、cAT)随干旱胁迫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金丝楸砧木嫁接苗的保护酶值比其他3种砧木嫁接苗均大,且其与梓砧嫁接苗的SOD值呈显著差异(P<0.05);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的Pro含量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和质膜透性持续增大,二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叶片相对含水量均随胁迫的加强而下降.运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评判豫楸1号4种砧木嫁接苗抗旱性大小顺序为:金丝楸砧木嫁接苗>自砧嫁接苗>梓树砧木嫁接苗>灰楸砧木嫁接苗,其中金丝楸砧木嫁接苗与其他3种砧木嫁接苗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4.
楸树树干通直、冠型圆满、花色艳丽,是一个优良的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通过对光叶楸、灰楸和金丝楸三个异地楸树引种栽培试验,从中筛选出具有推广前景的光叶楸.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离体叶片保水力大小、荧光参数随胁迫程度加深的变化及荧光参数与水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了毛白杨、华山松等华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离体枝叶叶绿素荧光参数随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针叶树种保水力普遍较阔叶树种强,各树种保水机制具有较大差异;(2)失水时间对荧光参数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失水过程中,5种针叶树种荧光参数Fv/Fm、Fm/Fo与失水率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是,参数Fv/Fm的变化曲线呈“凸”状,Fm/Fo的变化曲线呈倒“S”状;(3)不同胁迫程度时,树种荧光参数与水分参数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程度愈深,相关性愈显著;(4)荧光参数能对树种抗旱性给予定性的描述,但作为定量度量指标则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楸树(Catalpa bungei)、狄楸(Cat-alpa fargesii)属紫葳科楸属,为我省优良的乡土用材树种之一。其形态特征、木材特性均很相似。分枝点高,树干高大、通直、圆满,树形美观,可作“四旁”绿化和庭院观尝树种。木材纹理通直,不翘不裂,耐水,耐磨,用途广泛,是制作高档家俱及造船的优质良材。楸树、灰楸在洲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山西、湖北、四川、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但只开花不结果,间或结实亦很不正常,而我省渭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楸树、灰楸多数开花结果,灰楸结实更为普遍。由于群众一直沿用根蘖繁殖,很少用种子育  相似文献   

17.
沙地樟子松针叶保水力及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樟子松、油松、赤松形态结构、保水能力的分析及对樟子松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针叶形态与结构利于抗旱,叶片组织含水量中束缚水所占比重大,叶片保水力强,初始失水率2.5%~4.1%;立地条件、龄级、密度对樟子松针叶相对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生长季内,针叶相对含水量大体呈单峰变化,即6、7月份较低,8月份达到顶峰,进入9、10月份回落;樟子松2年生针叶相对含水量与气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8个不同品种(类型)楸树1年生扦插苗在4种不同水分胁迫(分别为土壤田间含水量的20%、40%、60%、80%)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楸树苗木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m′、ETR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ФPSⅡ在干旱初期,随着干旱增加,其先降低后升高,后期随干旱的增加而降低;胁迫初期,光叶楸、豫楸1号及楸树光合能力整体水平较其它5个品种(类型)差,在干旱初期的不利逆境下植株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差;胁迫后期,光叶楸、豫楸1号和南阳楸发生光抑制大,光合能力较差。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类型)楸树的抗旱能力从大到小排列为:梓树灰楸圆基长果楸金丝楸楸树南阳楸豫楸1号光叶楸。  相似文献   

19.
对毛白杨双杂交无性系la生苗木叶片解剖构造、离体叶片失水率、组织细胞质膜透性进行了测定比较。用这3项指标对各无性系叶片保水力进行了综合评判,并对各指标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对自然光和两种遮阴处理(60%自然光和30%自然光)下胡桃楸幼苗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遮阴处理明显对胡桃楸幼苗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产生影响。30%自然光下,胡桃楸幼苗冠幅大,是自然光的1.40倍;分枝数明显少于自然光;叶片宽大,叶长和叶宽分别是自然光的1.25和1.36倍;生长快,株高、地径分别为自然光的1.14倍、1.18倍。三种条件下胡桃楸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自然光条件下叶片饱和持水量与叶片干鲜比明显大于遮阴条件;三种光照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光响应参数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