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殖塘底质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底质的改良是养殖水体水质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几种养殖塘底质改良的方法,供生产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养殖池塘有机物的输入 ,主要有人工投饵、施肥及生物尸体、排泄物等。由于水深的限制 ,有机物无法及时分解 ,大部分沉至水底与泥沙混合而形成淤泥。池塘原来的土壤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 ,这种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的成分主要为粘土、无机盐类、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和物、腐殖质以及淤泥表层的生物。池塘底部有适宜厚度的淤泥层是必要的 ,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淤泥表层细菌数量较多 ,而参与底泥氮循环过程较正常。一般认为 0— 1 .5cm的淤泥为有氧层 ,有氧层之下一定厚度的淤泥为相对无氧层 ,相对无氧层中细菌的作用及淤泥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池塘是水产养殖动物生活的场所,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动物的成活和生长。科学进行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是提高养殖品种生长速度,达到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目的的关键,而底质的改良无疑又是养殖水体水质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一部分残饵和水产动物粪便等有机物沉入水底以及死亡的生物体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 相似文献
4.
5.
6.
7.
8.
虾池底质污染是对虾养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质,只有底质好,才有水质好,“养水先改底”。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对虾为养殖对象,通过在其养殖环境中施加不同浓度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池塘底质的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池塘底质改良作用。试验选用了4个池塘,经60d的养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各处理池塘底质中有机质和总碳含量低于对照组,高浓度的微生态制剂组施加量有更好的效果。通过检测底质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降低池塘底质中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辽东湾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夏季、秋季和2014年冬季、春季采集辽东湾底充氧和未充氧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2014年春季采集仿刺参发病池塘沉积物样品,分别检测了-5~0cm、-10~-5cm、-15~-10cm 3个层面沉积物的温度、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监测各池塘表、底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探讨两种池塘沉积物底质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春季仿刺参发病池塘与两种未发病池塘沉积物4个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底充氧池塘和未充氧池塘沉积物均呈弱碱性和还原性,两种池塘不同深度沉积物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底充氧池塘沉积物各季节硫化物含量显著低于未充氧池塘;池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与底层海水理化环境存在相关性。与未发病池塘相比,春季发病池塘沉积物呈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为弱还原特性,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池塘。上述结果为仿刺参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3种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特点,于2014年4—6月检测了砂质底、泥沙质底和泥质底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粒度组成、7项理化指标及8类细菌数量特点。试验结果显示,3种池塘底质分别属于含砾泥质砂质底、粉砂质砂质底和砂质粉砂质底;底泥pH值波动均不大;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36.83~-233.83mV、-340.77~-310.30mV和-380.66~-369.77mV;硫化物含量分别为29.64~386.83μg/g、47.6~507.50μg/g和160.16~991.04μg/g;砂质底池塘总氮、总磷、有机碳含量较少,泥沙质底总氮含量超标严重,泥质底总磷含量超标,且有机碳含量远高于其他两种底质池塘。3种底质池塘底泥中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远高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还原性物质大量积累;泥沙质底池塘弧菌和硫还原细菌数量较多。结果表明,3种底质池塘底泥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偏低,硫化物含量较高;其差异性体现在砂质底池塘各指标波动较大,泥沙质底池塘总氮含量超标,有害细菌滋生,泥质底池塘底泥总磷含量超标,有机碳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自2013年12月8日起至2014年5月5日,以养殖池塘污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等方法修复淡水养殖池塘沉积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池塘沉积物修复期,种青组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烧失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石灰组沉积物中烧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覆水处理后,种青组水体中正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种青组水体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暴晒组水体中正磷酸盐、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生石灰组水体中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降低了养殖池塘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种青组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降低显著,覆水后水体中总磷的含量也有明显降低,以种青组的综合修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前言美国夏威夷对虾养殖业已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有一些池塘连续养殖生产十年,而不对池塘结构进行保养,经过十年后水生动植物、饵料以及随风带来的尘土,便成为虾塘淤泥层,年久失修的虾塘很容易遭受风产生的波浪侵蚀池塘壁,松下的泥土汇入淤泥和有机沉积物。淤泥通常集中于向风一面的塘壁,一个1.20米水深的池塘,淤泥可深达0.6米。这些沉淀物有的稀薄、疏松、有的稠密厚实,这决定于虾塘周围土壤的性质。投入虾塘的颗粒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池塘高效精养、高密度混养技术的不断提高,加大了池塘放种、投饲、施肥的投入,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淤越厚,一般池塘淤泥厚度在0.5m以上,有的精养鱼塘甚至厚达1m左右。过厚的淤泥为各种致病菌、寄生虫提供了滋生的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池塘水体生产力。为此,高效养殖生产池塘必须要从彻底清淤消毒,改善养殖环境着手,提高健康养殖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运用平板培养计数法、最大或然数法和16S rRNA 基因的 PCR-DGGE 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发病刺参池塘环境中不同生理类群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对底质改良剂的响应。结果显示,加入底质改良剂后,发病刺参池塘沉积环境中的总异养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等的数量在最初的2–4 d 有所上升,但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且在之后的2–4 d 内下降至加改良剂之前菌量;在加入底质改良剂后第2天,弧菌和硫化细菌数量便迅速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CR-DGGE 图谱及测序结果显示,刺参养殖环境细菌优势菌分别属于绿弯菌门、变形菌门的莫拉菌科、柄杆菌科和气单胞菌科以及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某种细菌,多样性指数在2.5–3.5之间。实验组加入底质改良剂后,气单胞菌属两种细菌数量逐渐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底质改良剂可改变沉积环境中不同细菌类群的数量,降低致病菌的数量,从而改善底质环境并对“刺参腐皮综合征”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秋高气爽的天气适宜蟹虾鱼类快速生长,尤其是河蟹,在这段时间还有一次蜕壳,这次蜕壳对河蟹的规格、产量、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取得全年河蟹生产丰收的关键时期。加强日常管理十分必要,秋季蟹塘底质恶化主要有以下原因,广大养殖户要根据具体原因,做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一味追求高产的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养殖水环境的恶化一旦超过了养殖对象的适应范围,河蟹就会处于应激状态,应激降低了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表现为厌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