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11年8月4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雨属于汉中地区盛夏典型的大降水形势,主要影响系统为200 hPa南亚高压、500 hPa高原低值系统、700 hPa西南急流,西南涡,低层切变辐合及东路回流冷空气;暴雨区上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降水形势,且垂直运动发展非常旺盛,在暴雨区上空从低层到高层为一致的上升气流;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汉中地区中低层有大量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为区域性暴雨过程输送和积累了大量水汽。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对造成三穗县2011年5月11~12日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和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三穗县的暴雨预报提供一些参考。分析结果: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原因主要受冷空气和中低空低涡切变影响;南海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补充;三穗上空水汽通量散度呈强烈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水汽的汇集抬升。  相似文献   

3.
王清平  朱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62-7265,728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新疆雷达拼图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26~27日乌鲁木齐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大气动力学和卫星雷达图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降水过程中中亚低涡槽是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是暴雨过程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暴雨天气过程中,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水汽输送高空,致使水汽凝结致雨,为暴雨提供持久的动力条件;分析卫星TBB资料可看出,TBB产品对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伴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TBB低值的分布与对流发生位置的确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辽宁一次区域暴雨水汽输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士民  杨文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047-9049
利用Ncep和Micaps资料对2008年7月15~16日辽宁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进行诊断和水汽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产生的水汽输送对流层底层主要来自南海,其次还有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水汽,对流层高层主要是孟加拉湾的水汽,从而反映出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区域上空的充足水汽供给和暴雨区上空不同层次的不同水汽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国72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1968 ~ 1996年NCEP/NCAR 2.5°×2.5°月平均资料对陕西省1961 ~ 2000年发生的暴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暴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40年陕西共发生762个暴雨日,主要集中在7月份;暴雨日分布从陕北向陕南显著增加,每年均有占全省47.4% ~ 78.9%的站发生暴雨;孟加拉湾低槽和副热带高压是影响陕西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天气系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为陕西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5年6月29日安康市暴雨天气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对该次暴雨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是受新疆低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沿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东南气流为这次暴雨天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发生时整层大气都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降水强度变化情况与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的变化密切相关,中低层假相当位温能量锋汇集区域对暴雨天气的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7月22日晋中市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是大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作为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带,低空急流在大暴雨天气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低空急流分别向晋中市输送大量的水汽,为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500 h Pa高空中的槽线分别在关中和陕南西部与700 h Pa高空处的切变线几乎重叠,之后在晋中市形成风向、风速的强辐合区,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22-24日江西省遂川县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川  李进 《北京农业》2013,(9):160-16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雷达回波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12年6月22-24日江西省遂川县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1]。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必然会引起强上升运动;再加上不稳定的大气状态,造成了这次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俊芬 《北京农业》2013,(27):155-156
简要介绍2012年6月22-25日江西省黎川县暴雨天气过程,通过高空图和地面图分析,找出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及其演变过程。分别分析了水汽条件、大气稳定度和垂直运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阐述了这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认为高空槽发展和中低层切变的配合,形成了深厚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使得孟加拉湾、南海不断有水汽向黎川县大量输送,为这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耦合作用促进了水汽的抬升,使对流发展旺盛,从而产生了这次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2年夏季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演变等综合分析,得出贝加尔湖冷涡东移加深且移动缓慢是此次局地暴雨的关键;低空急流的存在,对降水量有增幅作用;由于大兴安岭地形阻挡造成迎风坡水汽辐合造成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紧密结合暴雨发生的物理条件,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1年9月16~19日陕西中南部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的上升气流中,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和水汽通量输送,高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对流层低层"人"字型切变的存在以及地面冷锋移动缓慢造成暴雨天气的持续;θse的锋区位置与强降水的出现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θse锋区的南压对于强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换换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36-13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及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6年7月18-19日洛阳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物理量及其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地面暖倒槽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此次暴雨第1阶段前期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后期以混合性降水为主,具有较强的条件不稳定,而且水汽条件充沛,地形和低层偏东风的作用是造成此阶段强降水的主要原因;第2阶段是以层状云降水为主的混合性强降水,在大片的层状云降水区中,有对流雨团的发展,这些对流雨团的缓慢移动和较长的持续时间是此阶段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在强降水发生时段内,低层东南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合区,高空的分流区及地面暖倒槽的东移北抬,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抬升和阻挡作用是第1阶段前期对流性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层的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2条水汽通道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NL资料等,对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21日10:00~20:00,呈现对流性降水的特点,第2阶段为21日20:00~22日04:00,以锋面降水为主;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主要有500 hPa低槽、低空低涡、地面倒槽、冷锋;7月21日北京全天整个对流层水汽含量充沛;水汽来源主要有2支:一支来自副高外围海上暖湿东南气流和南风气流的输送,一支来自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其中后一支水汽输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北京地区低空有非常强烈的水汽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14.
莱芜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方法]根据莱芜市1961~2005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芜市暴雨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地理分布特征,以及造成莱芜暴雨主要的天气系统和莱芜地形对暴雨形成的作用,并对2000年8月9~10日莱芜连续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莱芜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6~8月份,尤以7月份最多;秋季暴雨是春季的2.5倍;莱芜北部和南部山区暴雨日数较多,泰莱平原入口处和东部山前平原区暴雨日数较少。[结论]影响莱芜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低槽冷锋,莱芜"喇叭口"型的地形有利于气流辐合加强,对暴雨形成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主要从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2个方面对2017年7月19—20日铜仁市中部地区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移的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配合中低空切变及低空急流,地面冷空气触发抬升作用是造成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大的比湿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加之强烈的上升运动,使辐合区得到加强发展,导致了特大暴雨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出现的一次夏季强降水天气进行总结分析。此次暴雨天气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高原低涡、西南涡等是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7月24—26日胶州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胶州地区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是高低空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空槽以及低空切变是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系统;水汽通量大值区、假相当位温都与暴雨落区一致,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