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草原既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基地,又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加强草原建设和保护,实现草原生产和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更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辽宁省是北方重要草原区之一,为保护草原资源,明晰草原权属,2008年在全省启动了草原权属确定工作,现已完成草原确权面积1350多万亩(1亩≈667m2);2009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建设工程",完成草原沙化治理面积300  相似文献   

2.
<正>草地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是牲畜获得饲草及活动的主要场所。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正确评价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特性和生产能力对掌握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生产发展,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地资源,促进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获取草原资源动态信息,掌握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促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有效实施,给上级部门制定草畜动态平衡、禁牧、休牧、退牧还草项目等政策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3.
论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草原文化建设是提高人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认知价值的重要手段、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资源环境资本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草原资源是国家宝贵的天然财富,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基础。草原资源又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它的连续性是通过实施保护、建设等措施,维持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的。因此,正确的认识我旗草原的生态现状,明确进行草原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我旗草原建设方面谈点探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咬把虫是阿勒泰地区草原生态系统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它的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影响牧草产量,对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我区草原、森林咬把虫具有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展及推广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如何有效保护和建设草原、遏制草原退化、发挥草原的多功能作用,已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2000年以来,中国启动了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推广和应用了多项草原保护建设技术,但仍无法改变其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人们常常质疑技术在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过程中的作用,为此探讨和分析了草原保护建设技术的现实作用和潜在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对1996~2005年间大量有关资料和信息的统计,分析了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的研究进展与推广应用情况及典型县草原保护建设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步作用明显,但与草原保护建设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典型县技术推广采用以项目推动式为主的多种推广模式,不同典型技术其推广模式和途径有不同特点,根据不同典型技术特点进行技术推广是提高草原保护建设技术推广效益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大投入是提高技术进步作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草原的生态系统服务:Ⅰ.生态系统服务概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生态学、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等研究的热点。草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个部分,为了进一步综述和探讨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命题,本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自然资本,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性,生态系统服务的项目,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草原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草原工作指导方针的进一步明确,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新疆是我国草原大区。天然草原总面积8.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34.4%。草原是新疆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牧区矿藏、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接续地;草原牧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自治区生态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进一步强化新疆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草原保护和建设中维新求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草原保护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国家实施了多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理念的滞后、生产方式的落后和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成为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制约因素.转变观念善待草原,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草原,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科学管理草原,是新形势下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草原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草原工作指导方针的进一步明确,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新疆是我国草原大区。天然草原总面积8.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34.4%。草原是新疆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牧区矿藏、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接续地;草原牧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自治区生态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进一步强化新疆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退牧还草工程是国家在北方草原面积较大的省区实施的重大生态项目,根据甘肃省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选择ArcGIS、ArcSDE、MapObject、Access/Oracle、ERDAS Imagine Develop Kit、Visual C++/Delphi等专业开发工具,设计开发包括信息输入子系统、工程监测和评价子系统、空间运算与分析子系统、信息检索查询子系统和信息输出子系统的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管理与监测系统。客观全面地反映工程建设进展和质量,并评价工程对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为畜牧业生产、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退牧还草模式角度,以农牧交错、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生产功能区的典型项目村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数据采集方法与分位回归的分析模型,对不同生产功能区农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因素作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农牧民家庭畜牧业生产的工作经验与牧民家庭收入呈现出了负相关.文化程度、劳动力因素对农牧民家庭收入起到了正面影响,并且影响作用显著.收人结构并未达到质的转型,其他产业的介入发展并未达到提高农牧民家庭收入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开发利用草地资源通常被广大贫困人口认为是最为有效、最为优先的增收途径。但是,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草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属性和其自然资本价值的认识不足,因此,在采用以项目干预方式促进减贫的进程中,通常忽略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通过借鉴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对草地资源管理的经验,研究并提出通过采用基于项目管理的草地资源科学管理制度,来提高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贫困农户经济持续增长和草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退牧还草的意义和技术标准问题探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杨汝荣 《草业科学》2004,21(2):41-44
退牧还草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但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对究竟怎么退、如何退,缺乏规范和技术标准,这集中表现在没有明确什么样的草地需要禁牧、什么样的草地需要休牧、什么样的草地需要轮牧等问题上.禁牧、休牧和轮牧的工程标准和技术措施缺乏,给当前正在进行的退牧还草工作带来很多混乱和困难.因此,规范退牧还草的技术标准是当前退牧还草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都耀庭  张东杰 《青海草业》2006,15(4):35-37,28
通过调查资料分析,玉树县现有退化草地597533.3hm2,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3.56%。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鼠虫危害以及滥采乱挖等人为因素。并提出了加强草地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和三江源生态保护治理等项目工程以及逐步完善和实行以法治草,建立人工草地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苜蓿地的土壤呼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大量农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为了摸清退耕后土壤碳排放的变化,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对退耕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相关性较强,土壤水分和土壤呼吸没有显著相关性;苜蓿地、农田、天然草地的年均土壤呼吸值分别为1.60、1.03和0.85 μmol·m-2·s-1,苜蓿地土壤呼吸比农田高出55.3%,比天然草地高出88.2%;年CO2排放量分别为1 461.96、940.66和777.36 g·m-2·a-1。农田转化为苜蓿地9年后,土壤CO2排放量增加、有机碳含量下降。在黄土丘陵区退耕还草初级阶段,生态恢复措施对固碳增汇的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绩效、存在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旨在遏制草原退化,实地调研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工程不但初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牧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了牧民的收入.但存在实施区域不平衡、配套资金落实难、后续产业开发滞后三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措施:1)加强对退牧还草生态、社会效益的宣传,大力推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三项基本制度";2)增加退牧还草工程配套项目建设;3)降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4)后续产业的开发务必围绕草原环境的可持续利用;5)加大配套工程建设力度,确保退牧还草效果的巩固;6)提高饲料粮补助和变现标准;7)增加退牧还草项目建设内容;8)建立生态补偿机制;9)安排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项目;10)加大牧民定居点建设力度,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11)争取实施草原湿地保护项目;12)加强草原监理和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9年来,已累计完成禁牧封育826.7×104hm2,占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的45.6%。通过监测,退牧区草地植被盖度提高了15%~20%;牧草高度增加了3.5~5.5cm;草地牧草产量提高了26.45%。同时,草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草畜矛盾有所缓解,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效果明显。建议,扩大该项工程在省内的实施范围,增加年度的实施规模,尽快完成全省的退牧还草任务,从而扩大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黄河源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现状及绩效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对2004—2006年黄河源区果洛州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果洛州草地生态环境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项目区没有形成具有市场规模的替代产业,牧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政策上的不合理性。建议通过加强移民教育、发展特色替代产业、提高草地资源管理水平、完善补偿体系等方面对退牧还草政策加以改进,从而使退牧还草工程成为真正的长效工程。  相似文献   

20.
李新文  李秀萍  陈强强  景喆 《草业科学》2013,30(9):1482-1487
针对如何进行草原建设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提出了草原建设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的五效益理论,并把这五种效益作为草原建设工程项目效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阐述了五效益理论、评价内容及五种效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