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游方山茶 浙江龙游县产茶历史悠久,北宋西安长史蔡宗颜撰述:“龙游方山阳草坡出早茶,味绝胜。”明弘治年间《衙州府志》载:“龙游县方山之阳,出早茶,味绝胜,可与北苑、双井争衡。”北苑茶、双井茶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茶叶,方山茶可以与之争衡,说明方山茶质量具有全国名茶的术平。1935年余绍宋的《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南乡多产白毛尖,香高味鲜,销于上海、杭州竹木商人。”方山茶也称白毛尖。1986年龙游县农业部门成立名茶课题组,通过3年努力,研制恢复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红茶发源于武夷山区(即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和江西省铅山县),然后传到江西省修水县,再又传到浮梁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最后传到祁门。就红茶而言,是先有"正山小种""河红",次有"宁红",再有"浮红",后有"祁红"。修水宁红茶有着深厚的茶历史基础。毛文锡在后唐二年写的《茶谱》中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武宁严阳茶与双井茶相亚,为草茶第一"。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载"其品(双井茶)远在日注(浙江绍兴)上,遂为草茶第一"。修水古时称义宁州,所产红茶称宁州红茶,简称"宁  相似文献   

3.
“说茶”     
茶味芳香隽永,兼有提神消暑之功,询称佳品。“客散茶甘留舌本”句,韵味深长,可为茗之本色。宋史:“茶之产于东南者,云川顾渚,生石上者,谓之紫笋。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隆双井,皆绝品也。”东坡有韩秉文惠日铸茶诗: “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珠。”顾渚在浙江长兴。茶谱云:“陆龟蒙嗜茶,置酒于顾诸山下,岁入茶租,自为品题。”茶以其收采之早晚而异其名。陆羽茶经别之:日茶,日槚,日蔎,日茗,日荈,非热于斯者不能辨。昔人煎茶有用姜者。薛熊诗:“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可知。又放翁亦有:“姜宜山茗留闲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是茶叶商品中的茶类名称,而乌龙又是茶树品种名称。历史上乌龙最早是作为茶叶产地名称出现于十一世纪刘弇写的《龙云集》:“今日策茶者,取郝源为上。至如日注、实峰、闵坑、双港、乌龙、雁荡、顾渚、双井、鸦山、岳麓、天柱之产,虽雀舌枪旗,号品中绝胜,殆不得与郝源并驾而驰。”刘弇描绘乌龙和顾渚等名茶并列,誉为品中绝胜,却比不上郝源产的北苑茶。近千年前的乌龙究竟在什么地方?目前尚乏考证,而那时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尚未面世。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修水以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的无数汩汩清泉,汇聚成修长秀美的七百里修河而得名。"修河是中国最美的河流!"(前省长吴新雄语),"修水的空气都是甜的!"(国务委员孟建柱语)。山川之灵,郁秀于民,崇文习礼,淳朴可风。修水人热情好客的特性,都体现在"茶"的传统风俗之中。千百年来,"茶"真正成为了修水传统风俗的文化载体。修水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唐代,洪州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就非常出彩了。  相似文献   

7.
《茶叶》2022,(4):255-256
<正>1月,为配合《有茶时光·划过指尖的茶故事》展览,中茶博向茶友征集以“有茶生活”为主题的小故事,形式不限,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2月1日至6日,为庆祝新春佳节,中茶博打造“一馆两区茶文化之旅”,推出“共享茶室”、“宋代点茶体验”、“六大茶类体验”、“茶谜竞猜”等线下活动,以及“宋代点茶”、“六大茶类”、“中茶博讲解员带您线上观展”、“春节宅家喝什么茶”四大线上直播课。3月3日,为庆祝中茶博建馆30周年,  相似文献   

8.
翁颖萍 《茶叶》2006,32(4):239-242
“茶乐”包含“以茶为主题的音乐”和“为茶而伴的茶艺音乐”,并从这两方面诠释了“茶乐”。探讨了“为茶而伴的茶艺音乐”的选择,说明茶艺应选择与其主题、特点相符的音乐。  相似文献   

9.
贵州鱼钩茶     
“鱼钩茶”又名“雀舌茶”或“细毛尖茶”,产于我国古老的贵州茶区,品质优良,独俱风格。据资料查考:从明代起即为向封建王朝岁岁上贡之佳品,相传深为崇祯皇帝所喜爱,因此,赐名“鱼钩茶”,迄今已500多年了。“鱼钩茶”是贵州茶中的一粒珍珠,产区茶农  相似文献   

10.
王春华 《福建茶叶》2011,33(2):52-53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相似文献   

11.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化实施路径。以“老漂族”群体为例,在已完成社会融入系列社会支持小组项目基础上,为其设计“茶里人生”支持小组活动,让“老漂族”了解茶与养生、茶与礼仪、茶与节日、茶与美食、茶游戏等,全程在“茶”味里回顾人生,达到在“健康老龄化”熏陶下成功助力“老漂族”群体积极老龄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三、“皋芦”——苦味茶是茶树的原种 (一)“皋芦”是茶,亦可非茶“皋芦”是茶,这是因为在我国古文献中,屡见不鲜,而且在福建、湖南、贵州等南方各省,都有用同音语称某些茶树为“皋芦”茶,如福建福鼎县之“歌乐茶”(1953年,笔者以其当地土音译名之,原音近“果  相似文献   

14.
建阳产茶,自唐始见于文献记载。及至宋朝茶树种植遍及城乡,茶叶品质誉满九州,茗饮斗试蔚然风成,茶官茶人显赫国中,茶业文化盛极一时。据建阳县志记载,宋时已有黄坑“茶坂”、后山“茶园”、莒口“茶(土布)”、东山“茶坡”、回龙“茶畲”等带“茶”字的地名14处之多。至于沦茗、茗碗、茗饮、斗试、  相似文献   

15.
茶叶的香气     
茶的香气曾被誉为“茶之神”,向来是鉴别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称茶作“香茗”,咏茶的诗词中多有“芳茶”、“香茶”、“香灵”、“清香”的美誉。宋代风靡一时的“茗战”,更把香气作为评比茶叶的重要标准。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有“斗茶香兮薄兰芷”的描写,杨万里称颂“非叶非花只是香”,就是突出的例证。及至我国茶叶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普洱茶定义之争在各地爆发过不少“口水战”,归纳起来,其分歧主要在于“生茶”与“熟茶”谁是正宗普洱茶和普洱茶到底是否应归属黑茶类这两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的饮茶表达,诸如“沏茶”、“煮茶”、“敬茶”等茶词茶语都是茶文化的表现。本文首先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进行说明,并从茶历史、茶俗及饮茶方式、茶文学这三个方面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然后从茶名和茶的引申义两个方面才“茶语”翻译提出相关看法,希望能够对当前茶文化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成语“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语见张孟良《儿女风尘记》第1部9:“他在儿子家住了几日,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倒也快乐!”也作“饭来张口,茶来伸手”。《活地狱》第34回:“袁绍芬这个孽障,靠着荫下之福,饭来张口,茶来伸手,且不晓得好歹,不识得高低。”成语大意是说,茶来了,伸手接来就喝;饭来了,张口就吃。比喻不劳动,只享受。形容生活舒服,只吃现成饭,只喝现成茶。茶与饭同等重要,都是每天都要吃喝的食物。然而,如果达到“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则是很危险的。“不劳动,只享受”,“吃现成饭,喝现成茶”,无疑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过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首倡的“茶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茶德”内容的探讨,直以合乎茶性、人性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以及简洁、全面为原则;茶德的内容由“茶德”基本规范和“茶德”总原则构成;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宜从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和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并列表试析了“茶德”诸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以图厘清“茶德”内容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20.
赵燕燕 《茶叶》2006,32(2):103-105
今年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建馆十五周年,在以往成功举办八届“西湖茶会”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打响“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以“茶与休闲、以茶会友、茶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由杭州市“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杭州市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