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农桐间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我省农桐间作发展很快。据统计,农桐间作面积已达一千三百多万亩,在造林速度、栽植数量和蓄积量方面,均居全国第一位。发挥这个优势,对短期内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桐材,支援四化建设和外贸出口,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省农桐间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实现我省农桐间作化,于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一年期间,分别到周口地区的商水、太康、淮阳、扶沟、西华县;商丘地区的民权、睢县、商丘等县;开封地区的兰考、新郑县;许昌地区的临颍、长  相似文献   

2.
从1960年开始,我们分别在郑州原河南农学院试验农场林站,禹县褚河公社余王大队、阁街大队、小刘大队建立泡桐试验基地,进行了插根育苗、播种育苗、造林密度、施肥灌水、平荐接干、剪梢接干、修枝间伐、农桐间作、丛枝病防治、品种对比、丰产栽培等二十  相似文献   

3.
农桐间作,是我省广大劳动群众在与风沙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栽培制度.它具有优久的历史。桐树生长迅速,材质良好,用途很广,是我省主要出口物资之一.大力营造农桐间作林,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二是增加肥料,改良土壤,起到以林促农的作用;三是桐树生长快,成材早(8—10年成材),收益大,可以增加收入巩固集体经济,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因此,营造农桐间作林是战备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我省适宜泡桐生长的地方辽阔广大,不仅四旁适宜桐树生长,而且平原沙区也是大搞农桐间作的好地方。兰考、睢县等都已营造了万亩农桐间作林基地,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地应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发动群众,要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大搞农桐间作,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农桐间作是我省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亦是我省平原地区发展林业的一种特有形式,它不仅具有保护农田,抗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防护作用,同时,也是平原地区木材的供应基地。农桐间作的配置,包括农桐间作中泡桐  相似文献   

5.
<正> 农桐间作,会不会发生泡桐与小麦争光的矛盾呢?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在商丘地区农桐间作田作了大量的光照强度观测,从获得资料看此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夏播作物因生长季正处在盛夏,此时泡桐枝叶繁茂,由于泡桐遮荫而表现为有争光现象,造成夏播作物有不同程度减产。而麦桐间作,由于泡桐和小麦的生育周期是错开的,两者基本上不存在争光现象。不仅如此,农桐间作还为小麦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间作地小麦与对照地小麦相比都表现有明显的增产.  相似文献   

6.
<正> 泡桐是我国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同时也是农田林网化的理想树种.近几年来,我省农桐间作的面积逐年扩大,泡桐发展很快,为了给农桐间作、农田林网的营造提供足够的优质壮苗,特对不同的埋根密度对苗木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供参考.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农学院苗圃、临颖  相似文献   

7.
苗木是造林的物质基础,泡桐苗木质量的好坏,对造林成活率,生长及减少丛枝病均有一定影响。随着泡桐片林,农田林网,农桐间作,四旁植树和泡桐速生丰产林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泡桐高干壮苗的培育也越来越感到迫切。今年全县实行了育苗技术承包合同制,培育泡桐良种壮苗20,542亩,其中有57个大队,  相似文献   

8.
<正> 泡桐是我省农桐间作、四旁和城市绿化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近年发展很快,育苗面积逐年增加,1982年全省泡桐育苗面积已达30多万亩.为解决和减轻育苗和粮食争地的矛盾,我们于1980-1982年在安阳县天喜镇公社三仓大队的冬小麦地进行了泡桐埋根育苗试验.当年苗高3.79米,地径5.85厘米,亩产成茁570株,出圃率72.4%.小麦亩产372斤、大豆112斤,和对照地比较,亩木和小麦产量均无明显差别.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总产值平均比对照地提高3.88-6.42倍.为便于生产上应用,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一、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属太行山东麓丘陵河谷台地,  相似文献   

9.
泡桐在我国分布广泛,生长快,材质好,既适合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又适于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行农田林网化和农桐间作,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总结了泡桐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0.
泡桐在我国分布广泛,生长快,材质好,既适合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又适于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行农田林网化和农桐间作,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总结了泡桐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 豫西洛阳地区,集中分布的黄土总面积达700万亩,其中农耕地580万亩,占全区农耕地总面积的70%,是豫西重要的粮棉产地.在这个以粮棉生产为主的黄土区,怎样造林,营造什么样的树种和林型最合适,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深入研究黄土区造林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灵宝县故县公社孔家营大队营造的农桐间作林,进行了两年的调查研究,该大队的造林经验,为豫西黄土区营造林粮间作林提供了依据.现  相似文献   

12.
<正> 推广农桐间作,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农作物是否减产。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从1978年开始,我们在农桐间作地中对夏秋作物的产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按机械随机布点的原则抽样,对样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证明;除泡桐行距30米以下间作地中夏秋作物(小麦、玉米)有减产的情况外,30米以上行距的间作地中夏秋作物(小麦、玉米)均属于增产情况。现以1979年秋季崔楼东队一块60米行距泡桐——玉米人工栽培群落的间作地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崔楼东队样地,泡桐林带为东西走向,株行距为5×60米,林带行长约300米。调查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两行各六株树的范围内机械随机设点抽样,调查线由北向南设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掌握农桐间作在我县农业防护效益的科学数据,我们对大墙周公社五道口农桐间作地,1975年以来的粮食产量进行了调查,并于1980年6月对农桐间作地小麦产量和桐木蓄积量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调查分析。一、调查地概况与方法:调查间作面积40亩(129×207),树龄为13年生,株距5米,行距17米,每亩平均7.8株,郁闭度0.51,林冠透光度0.28,平均树高10.17米,平均枝下高4.6米,平均胸径  相似文献   

14.
<正> 泡桐是我省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近几年来,有较大幅度的发展,据统计,我省现有泡桐2.1亿株,农桐间作面积1500多万亩,每年育苗30-40万亩,新栽幼树5000万株以上,无论在造林速度,栽植数量,农桐间作规模和桐木蓄积量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这是我省林业生产上的一个优势,应很好发挥这个优势.我们要不断提高泡桐的生产水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研究农桐间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1981年秋,我们对桐棉间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一、调查方法1、样地的选择:为了找出泡桐不同走向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我们选择东西行向株行距7×70米;南北行向株行距8×30米的样地各一块,样地内的棉花品种为“河南79”、泡桐生长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泡桐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等特点,既适合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又适合实行农田林网化和农桐间作,用途十分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泡桐的育苗及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7.
伩阳地区随着大面积营造杉木用材林基地的同时创造性地营造了大量的杉木、泡桐混交林,为以杉木为主要造林树种的低山、丘陵地区发展泡桐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泡桐、杉木混交林的营造,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林分虽处于幼林阶段,但目前已显示出混交林多方面的优越性。从我们在罗山县尤店公社罗洼大队林场对泡桐、杉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正> 泡桐是我国著名的用材树种之一。它生长快、材质好、易繁殖、适应性强,也是农桐间作的优良树种。近年来,泡桐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发展很快,在南方各省也都有栽培。据初步统计,仅河南省的大小泡桐树已达到2.1亿株。泡桐丛枝病是泡桐最重要的一种病害。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泡桐的迅速发展,丛枝病也日趋严重,开始影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积累与归还,是衡量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生态系统研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国外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对针叶林的研究已开始。泡桐(Paulownia)是我国分布广泛的树种之一。由于其具有生长迅速、材质良好和繁殖容易等特点,因而在我国中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大量栽植。其中河南栽植数量最多,目前现存株数已有三亿株。人工泡桐林树种单一,层次单一,是一种结构简单的人工栽培群落。同时不少地区实行农桐间作,大量泡桐引入农田。泡桐林物质流的循环,不仅对泡桐林本身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20.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繁殖容易,适应性强。是人民生活中的优良用材,又是我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由于各级党委对泡桐生产的重视,广大群众植桐的积极性普遍高涨,泡桐栽植面积发展很快。因栽植时有些桐苗较低,加上泡桐顶端芽有早死的现象,引起部份桐树主杆低矮,弯曲,不仅降低了木材的利用价值,而且也影响着交通和耕作,农桐间作因树杆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