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中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中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变化夏中华,丁雪蕙,顾正中,张云峰唐明臻,俞世蓉,吴兆苏(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223001)(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小麦新老品种演变研究表明,现代品种光合面积显著增大,但生物产量变化不大,而茎草重...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揭示近20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总体状况、时空格局和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利用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和相关统计参数;分析冬小麦主产省中时间序列完整(1982—2005年)站点收获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秸秆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总体平均值为0.409(±0.069,n=1522);20世纪80年代为0.378(±0.061,n=428),90年代为0.408(±0.070,n=657),当前为0.440(±0.062,n=437);冬小麦主产省河南、河北和山东的收获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08、0.417和0.410。1982—2005年间,上述冬小麦主产省收获指数在时间序列上显著增加,其中以河南(0.066/10a)最高,山东(0.044/10a)次之,河北(0.032/10a)最小。偏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秸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介于两者中间,但具有区域差异。【结论】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绝对产量的下降,千粒重增加对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收获指数的贡献介于前两者之间,其贡献率大小有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基于气象资料的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统计模型,为构建作物产量模型提供支持。【方法】获取河南、河北、山东合计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20年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趋势收获指数,收获指数观测值与趋势收获指数差值即为由气象要素决定的气象收获指数。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冬小麦收获指数统计模型,模型模拟并反映气象要素变化对冬小麦气象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气象要素与气象收获指数相关关系显著,但单站尺度和区域尺度的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利用209组独立数据,分别在单站和区域尺度对建立的冬小麦收获指数模型进行了验证,单站尺度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是0.65和0.4(2n=209,P0.001),均方根误差12.2%,平均偏差-2.4%,拟合指数75.8%,模拟效率42.3%;区域尺度上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斜率分别是0.56和0.33(n=209,P0.001),均方根误差13.3%,平均偏差-1.3%,拟合指数为69.0%,模拟效率为31.7%。【结论】基于气象资料构建的冬小麦收获指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气象条件下冬小麦收获指数的动态,该模型可与作物NPP模拟模型相耦合,用于区域尺度上冬小麦产量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计算了50个小麦品种的收获指数和其它参数。并对10个有代表性的品种(系)的收获指数进行了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呈正态分布,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的相关在方向上和程度上均有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以收获指数作为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并指出在本地条件下选择指标应包括矮秆、大穗、灌浆好及抗赤霉病。同时还应注意群体的冠层结构。 相似文献
8.
9.
10.
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收获指数在小麦品种选育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特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小麦,设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熟期类型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中密度下,株高和穗长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与个体产量呈负相关,倒二叶面积、旗叶长、倒二叶长和宽对群体产量有利;高密度下,穗长与群体、个体产量均呈正相关,株高、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则呈负相关。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在中高密度下均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株高、穗长、叶面积、穗粒重、灌浆速率、株高构成指数、结实小穗数和粒叶比等与收获指数和群体产量的关系密切。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竞争环境下的单株生物产量差别不同。[结论]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应将收获指数和生物量同时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以6个杂交组合的F2,F1群体及相应的亲本为材料,对组合F2代的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性状的遗传相关性进行分析,测定了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值,计算和分析了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与单株粒重有较高的遗传正相关,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间具有中低度遗传负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表现因组合不同而不同。(2)收获指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值较高,而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的广 相似文献
13.
伊犁地区冬小麦品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伊犁地区地处北纬42°14′16″~44°50′30″,东经80°09′42″~84°56′50″,分为8个地貌单元,伊犁河谷地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敞开,山势由东向西递降,东高而窄,西低而宽,整个地形自东向西倾斜. 相似文献
14.
用普通小麦的两个杂交组合进行双向选择试验,以测定收获指数的直接效应。在F_2对收获指数高和收获指数低的材料用20%的选择强度进行选择,并将所选的植株种为F_3。从收获指数低的F_2中选出的植株,其F_3的收获指数也低;从收获指数高的F_2中选出的植株,其F_3分离出收获指数高和中等。F_3的单株粒重与收获指数呈中度或高度相关。收获指数的遗传力为中等偏高。分析表明,收获指数可以作为小麦育种的早期分离世代对产量性状进行选择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5.
16.
冬小麦杂种F_2代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杂交组合的F_2、F_1;群体及相应的亲本为材料,对组合F_2代的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性状的遗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值,计算和分析了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与单株粒重有较高的遗传正相关,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间具有中低度遗传负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表现因组合不同而不同。(2)收获指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值较高,而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值较低。广义遗传力值因组合不同而表现有差异.(3)株高、生物学产量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均小于100%.收获指数对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平均为110%.并且在生物学产量表现高的组合,其相关遗传进度(相对值)更高,达140%以上。 相似文献
17.
18.
为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冬小麦收获指数,以河北省馆陶县为例,使用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冬小麦生长期内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并基于农学观点和冬小麦生理机制,提出了一种构建收获指数(HI)相关参数的新模型HIMEAN,并与已有相关模型HINDVI和HINDVI_SUM进行比较,最后建立了收获指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收获指数参数模型HINDVI和HINDVI_SUM相比,模型HIMEAN的精度最高。进一步反演了2018年河北省馆陶县的冬小麦收获指数,与实测冬小麦收获指数对比,其r2为0.632 9,说明收获指数参数模型HIMEAN在反演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理论基础更加合理,同时也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收获指数参数模型HIMEAN构建也为后续的以及其他作物收获指数提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不同熟期小麦品种收获指数(HI)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Crif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不同熟期冬小麦品种收获指数(HI)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HI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到极显水平,其均方比为1.804:0.384:1;HI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加性基因效应对后代HI的提高因亲本而异,在该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母体效应;HI的广义遗传力的92.44%,狭义遗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