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世魁  刘贤谦 《林业科学》2007,43(6):105-110
2005年6-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进行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33 388头,隶属3门7纲21目57类.弹尾目、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为常见类群.通过10块样地调查对比得出:天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人工林,多样性高于相应的人工林;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降低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层中动物个体数量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其他各层中的比率却在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8月份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最高,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2.
2005年6至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i0282头,隶属4门8纲18目44类。隐翅甲(Staphylinidae)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最大,为16.2%,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的数目占总类群数目的54%多,常见类群的个体数量占了总捕获量的77.2%;在关帝山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数目相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非常接近;只是天然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略高于人工林的,优势度指数却小于人工林的。关帝山油松林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从6月到8月是逐渐升高的,8月达到最高,随后又下降。在天然林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各个月份中高于相应的人工林。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9、18、33 a)和杨桦天然次生林(9、18、28 a)2种林型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2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差异在不同的林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幼龄和中龄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而近熟林则相反;在多数年龄阶段的多数土层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元素含量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除近熟林0~40 cm土层土壤全钾略低于杨桦天然次生林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其他年龄及土层的速效钾及全钾含量均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2)在各种养分的垂直分布上,2种林型的有机质、氮、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全钾及全磷下降趋势不明显,或只有较小下降幅度;同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有效磷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总体上,从2种林型3个年龄段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来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营造并未导致土壤出现明显的衰退。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西双版纳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状况。 2块样地 2次取样 ,共获取大、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6 6 0 6个 ,分属 2 3目。蜱螨目、鞘翅目、弹尾目、膜翅目仍是 2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共有的优势类群 ,但它们在不同样地生境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 ,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样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 ,总体表现出季节雨林具有更多的热带成分 ,山地雨林则界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总数、个体总数及重要生物类群 (个体数量在 10 0 0个·m- 2 以上 )的分布 ,表现为山地雨林 (2 2类 ,4 974个 )多于季节雨林 (19类 ,16 32个 ) ,垂直分布结果表明 2类林地均具明显的表聚现象。从多样性尺度看 ,山地雨林密度 -类群指数高于季节雨林 ,这与 2林地土壤条件的优劣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帽儿山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5-9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天然次生针叶林(A)、天然次生混交林(B)、人工针叶林(C)、人工混交林(D)进行调查,共获得干生土壤动物30045只(未鉴定个体24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6科,其中土层(0~15 cm)7 631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41科,森林凋落物层22 390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0科.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群落类群数在4种林型中均表现为D>A>B>C.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同一林型垂直分布现象明显,个体数一般表现为0~5 cm最多,10~15 cm最少,类群均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递减.多样性指数(H')最大值和最小值因群落、月份不同而不同,其相对大小为D>C>A>B,Pielou指数(Js)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C)总体水平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同.Jaccard(q)和Gower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和混交改造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实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塞罕坝机械林场未经营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CK)、抚育间伐后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TH)和引入阔叶树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M)为对象,于2014年5—9月,利用手拣法调查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不同经营措施林分内土壤动物的结构组成、空间分布、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55类1 405头,隶属2门4纲12目,优势类群为正蚓目、叶甲科幼虫、象甲科幼虫。总体上,经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显著高于未经营的对照林分(P005),TH内土壤动物密度亦显著高于CK(P005)。不同经营措施林分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均表现为沿土壤剖面位置上升逐渐增加的趋势,且M和TH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类群数及0~10 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显著高于CK(P005)。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土壤动物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有提高,其中M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高于CK(P005)。各功能群中,植食性土壤动物所占比例(4719%)最高,其次为腐食性土壤动物(3331%);捕食性(19类)和植食性(18类)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居多;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经营措施、土层和时间均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P005),其中间伐和混交改造均可显著提高植食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冗余度分析(RDA)显示,凋落物全碳含量(P=003)和C/N(P=008)对凋落物层大型土壤动物分布影响显著;而土壤含水量(P=0008)、pH(P=0012)和土壤密度(P=0062)对土壤层大型土壤动物分布影响显著。【结论】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间伐和混交改造后,林分结构和微环境的改善可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水平,尤其是部分功能群种类增加可能更有利于凋落物早期的粉碎和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差异,为森林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封山育林状态下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形土壤条件,选择埋藏潜育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A)、厚层埋藏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B)、暗棕壤性土-落叶松人工林(C)、典型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D)4种生境类型,分别设置3个20 m×20 m的样地,采用扫网法、巴氏罐诱法、震落法、高枝剪标准枝法对样地内昆虫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共捕获昆虫样本5 204头,经鉴定分属10目77科250种,各生境均以双翅目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但所占比例具有较大差异。各生境昆虫群落科级优势类群季节动态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聚类分析表明4种生境昆虫群落归为2类,A、B生境归为一类,C、D生境归为一类。不同生境间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均表现为C生境A生境B生境D生境,丰富度指数大小表现为样地B生境D生境A生境C生境,优势集中性指数大小表现为D生境B生境A生境C生境。时间序列上,B生境和D生境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但前者相关系数均显著大于后者。各生境昆虫群落中不同营养类群物种数均表现为植食性类群中性类群捕食性类群寄生性类群,但各生境中不同营养类群物种数所占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各生境昆虫群落相对稳定性为B生境C生境D生境A生境。主分量分析表明对昆虫群落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的因子在各生境中具有较大差异。【结论】不同土壤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各昆虫群落结构动态具有较大差异,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正相关系数越大,群落稳定性越强,同时中性昆虫对昆虫群落相对稳定性起到显著的调控作用。4种生境中厚层埋藏暗棕壤落叶松人工林综合环境条件最适宜昆虫群落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州白云山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8月和2018年1月对广州白云山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土壤动物13 804头,隶属4纲2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目Collembola,常见类群为寄螨目Parasiformes、缨翅目Thysa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调查发现白云山大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性;其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个体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环境对大中型土壤动物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2006~2007年,对济南市龙洞地区进行了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在调查地区4个样地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样本5178头,隶属于4门8纲,共16个类群。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水平分布和季节动态特点,结果表明: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纲属于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倍足纲为常见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尾目等12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不同样地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有一定的差异,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影响较大。同时也对各样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E进行了分析。各样地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44~0.79之间。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过程中,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环境梯度变化而逐渐增多,至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或草甸-草原区达到最大,到草原带降至最低.交错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且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不同植被地带问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森林带与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和草原带的相似性逐级减小,这说明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交错带、草原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已与森林带发生明显分化,且分化越来越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森林斑块数、森林覆盖率是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决定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植被地带天敌个体数百分率为(0.363 1±0.041 6)%~(0.524 9±0.036 5)%,天敌物种在维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是冀北山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为探讨二者的纯林或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层越深,土壤容重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1.14g/cm~3)、黑桦林(1.03g/cm~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1.01g/cm~3)、桦木林(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04%)、华北落叶松林(51.84%)、桦木林(51.40%)、黑桦林(51.14%);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5.53%)、桦木林(52.81%)、黑桦林(51.33%)、华北落叶松林(48.22%);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华北落叶松林。营造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3.
Liu Hong 《林业研究》1999,10(3):178-180
Soil animal communities of Secondary forest,Platycladus forest andQuercus acutissima forest in Confucian graveyard of Qufu were investigated. 3583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belonging separately to 5 Phylums, 11 Classes and 23 Orders. Two dominant groups and 9 common groups account for 94.45% of the total numbers. The soil animals in these three forest habitats differ in composition,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t indices. The dominant groups of soil animals in the three forests were the same, but other groups differ more greatly. Diversity index (H′) and evenness index (E) of soil animal in Secondary forest are the highest, and yet dominance index (C) inQuercus acutissima forest is the highest. Most soil animals in each forest habitats congregate to the surface soil layer. Their sorts and individual numbers are all layer I>II>III. It is very similar for composition of soil animals in the three forests. 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hai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地区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均匀度Pielou指数都以9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最高,其次为33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而18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低;林隙林隙地段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非林隙。随林分年龄的变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与林分年龄相比,林分郁闭度以及林隙的数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森林群落5类,设置15块样地,采用Rao指数和CWM指数计算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了不同森林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类型群落功能Rao指数和CWM指数表现一致,基本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云杉混交林>油松混交林>阔针混交林>阔叶树混交林,群落内不同层次间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并与群落生产力等功能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华北落叶松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主要的人工林树种,分析华北落叶松年轮宽度指数的变化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以此判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的适应性,为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赛罕乌拉是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的典型地段,并且是内蒙古最大的次生林区。在1986年种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区域内,按国际树木年轮库(ITRDB)的要求,2013年随机采集54棵华北落叶松108根树芯,其中死树14棵。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华北落叶松年轮宽度年表,利用相关函数分析1986-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气象因子与年表的相关性,揭示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规律。【结果】(1)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与上一年5、7月的平均最高温和平均气温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与当年冬季11月的降水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 <0.05),和其它月份也均成正相关但显著性不明显,表明华北落叶松主要受到冬季降水量的影响。(2)通过年轮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分析得出,华北落叶松对气候的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干旱胁迫对当年树木的径向生长量影响不显著,对第2年树木的径向生长量影响显著。2006年发生极端干旱年,发生后的4年内华北落叶松发生死亡现象。【结论】大兴安岭南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当年冬季11月降水量的显著性影响。华北落叶松受到干旱胁迫时有明显的"滞后性",影响体现在第2年即形成窄轮。这可能意味着,随着未来干旱的加剧,冬季降水对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7.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naturally regenerated trees in Larix kaempferi plantations and natural forests were compared in relation to altitudinal gradient. Fifty-nine L. kaempferi plantations and 26 natural forest stands including old-growth and secondary forests were selected from 1300 to 2000 m a.s.l. in Mt Kushigata of central Japan. Vegetation plots (10 × 10 m) were established in each stand (85 plots in total). Species composi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forest types, particularly on high altitude plots. Some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biased to natural forests, while no species were biased to plantations. Although some species that responded significantly to altitude were common to both forest types (e.g., Acer ukurunduese, Castanea crenata, and Fraxinus lanuginose f. serrata), some differed between forest types (e.g., Fagus japonica, Prunus maximowiczii, and P. nipponica). Thus, plantation management altered species responses to altitude. Altitude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planning and carrying out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plantations, becaus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naturally regenerated trees has already been changed by past plantation management. In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t high altitude.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森林经营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林龄(12a生幼龄林,27a生中龄林,40a生近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林分生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由5.76降到5.52,土壤酸性逐渐增强,速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4.67~7.64mg/kg,与pH值变化一致,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以及全钾含量在中龄林中最高,分别为39.02g/kg、2.32g/kg、130.56mg/kg和17.6g/kg,近熟林次之,幼龄林最低。其中,全氮含量在各个林龄阶段差异显著(P0.05),全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全磷含量和碱解氮含量随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各个林龄阶段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碱解氮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总的来说,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幼龄林和中龄林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热带次生林生产潜力与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成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现状、经营情况的相关资料分析和重点地区的实地调查后认为:从目前次生林的生态效益来看,对比人工林,次生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益;与原始林比较,次生林在吸收CO2和释放O2和改良土壤的功能相对强,而固土效益和蓄水效益则较低。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样地的调查分析,由于缺乏经营,次生林的木材生产能力相当低,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约仅78m^3/hm^2,为世界平均森林蓄积水平的68%左右。通过经营,中国次生林有较大的生态和经济潜力开发空间。由于中国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存问题都很突出。因此,要保护和发展次生林,只有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的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其可持续性。通过一年的调研,根据中国的经营传统和结合现实状况,归纳出目前在中国可以普遍推广的三个主要经营模式,即:社区综合经营模式、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和经济物种套种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