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寒半干旱区美国椒样薄荷越冬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根据椒样薄荷生长发育特征,结合气候、土质、施肥、灌溉,综合分析和评价椒样薄荷生长有利条件因素,提出适合白城地区椒样薄荷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2003年美国组培的椒样薄荷落户农四师,该品种表现较好,是一种抗病强、产量高、香气清纯的薄荷品种。通过试种,总结出一套适合伊犁河谷种植的美国组培椒样薄荷高产栽培技术,为新品种的推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5.
椒样薄荷最佳收获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收获期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最佳收获期为主茎 1 0 %~3 0 %左右花蕾开花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椒样薄荷(Mentha piperitaL.)中提取挥发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从椒样薄荷挥发油中鉴定出46种化学成分,占总出峰面积的97.982%。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薄荷醇(32.533%)、薄荷酮(23.577%)和3,7,7-三甲基-二环[4,1,0]庚烷(10.379%)。  相似文献   

7.
椒样薄荷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椒样薄荷学名Mentha piperital(唇形科、薄荷属),别名黑薄荷、胡椒薄荷、欧洲薄荷。原产欧洲及地中海沿岸一带,1959年从国外引进,目前国内在陕西、四川等地有少量栽培。从其茎叶中提炼的精油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卫生等方面,因而种植薄荷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王小敏  李维林  梁呈元  赵志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59-3160,3162
对椒样薄荷组织培养的外植体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增殖与生长的激素种类及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外植体和激素种类及浓度对椒样薄荷的组织培养都有显著影响.选用茎尖作为外植体,有利于降低污染率和提高启动率;不定芽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为1.0mg/L6-BA+0.2mg/LNAA;继代增殖的最适激素组合为1.5mg/L6-BA+0.2mg/LNAA;生根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为0.5mg/L6-BA+0.3mg/LNAA.  相似文献   

9.
10.
椒样薄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椒样薄荷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措施(播期、密度、氮磷钾用量、最佳收获期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椒样薄荷精油高产(≥80kg/hm^2)优质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播期10月23日-11月7日(即霜降至立冬),密度18.2-27.0万苗/hm^2,施肥量纯氮142.9-180.0kg/hm^2、P2O593.3-139.2kg/hm^2,最佳收获期为主茎10%左右的花蕾开花期。  相似文献   

11.
主要对叶面肥在椒样薄荷上施用进行对比试验,以探讨对椒样薄荷的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复合肥的基础上再喷施叶面肥可不同程度收到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同江市建设椒样薄荷种植示范区的示范内容、技术流程等进行了简明阐述,对示范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椒样薄荷精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美国椒样薄荷紫茎种为材料,研究播期、栽培密度、氮磷肥用量、氮肥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收获期等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栽培密度、氮肥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收获期对精油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氮肥用量对精油产量有显著影响,对其品质的影响与栽培密度密切相关,在密度较低时对精油品质影响不明显,在密度较高时对精油品质有一定影响,适量控氮可以提高精油品质,过量施氮会降低精油品质;播期和磷肥用量对精油产量有明显影响,对其品质影响不明显。【结论】椒样薄荷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指标为:播期霜降至立冬;密度17.55万~22.05万株/hm2;施纯氮172.5~217.5 kg/hm2、五氧化二磷118.5~150 kg/hm2,氮肥分次施入,苗肥、分枝肥和刹车肥用量的比例为3∶3∶4,氮肥刹车肥于收获前45 d施入;收获期为主茎10%~30%的花蕾开花期。  相似文献   

14.
69团位于伊犁河南岸,作为全国香料基地,椒样薄荷是主打产业,为提高椒样薄荷产量,二十几年来通过提纯复壮、改良选育、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加工质量等措施,使产量不断提高,职工收入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在超高产条件下椒样薄荷高产优质的农艺模型以及对其精油品质的影响,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影响较大的密度X1、氮肥用量X2、磷肥用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公顷精油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椒样薄荷栽培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椒样薄荷精油产量的各因素权重依次为氮肥用量X2>密度X1>磷肥用量X3,依据建立的模型,目标精油产量≥100.5 kg•hm-2时优质高产最佳农艺方案为:密度X117.55~22.05万苗﹒hm-2,氮肥用量X2纯N172.5~217.5kg﹒hm-2,磷肥用量X3纯P2O5 118.5~150kg﹒h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精油品质有显著影响,氮肥用量对精油品质的影响与密度密切相关,在密度较低时影响不明显,而在密度较高时有一定的影响,适量控氮可以提高精油品质,过量施氮会降低精油品质,磷肥用量对精油品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样品为对照,用GC-MS法分析了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及长安库峪、石砭峪、冯三等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椒样薄荷精油的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其含量分别占组分总量的96%以上。它们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均为薄荷酮、薄荷呋喃、乙酸薄荷酯、薄荷醇、α-蒎烯、β-蒎烯、苧烯、1、8-桉叶油素、3-辛醇、水烩烯、异薄荷酮、新薄荷醇、石竹烯、胡薄荷酮、大根香叶烯、胡椒醇、绿花醇等,但其含量有较大的差别,从而使精油香气品质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库峪、石砭峪等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精油主要成分的含量与美国样品接近,各香气成分比例协调、和谐,香气圆韵、温和,清甜纯正,香气品质优,达到国际优质标准,可完全与目前世界公认的优等精油产品美国精油媲美;而长安冯三等较低海拔地区精油由于薄荷酮含量过高而薄荷醇含量过低,精油的特征香气不明显,香味较淡,稳定性差,香气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更新伊犁地区的椒样薄荷品种,对伊犁地区椒样薄荷进行提纯及复壮。[方法]采用组培技术对椒样薄荷品种进行茎尖脱毒、离体快繁及大规模生产。以椒样5号为材料,研究大规模生产下椒样薄荷茎尖分化、增殖、生根的最适激素浓度。[结果]可使用白砂糖和琼脂条代替蔗糖、琼脂,降低经济成本;大规模生产时,最适椒样薄荷增殖培养基为1/2 MS+0.5 mg/L 6-BA+0.01 mg/L N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0 mg/L NAA。[结论]大规模组培不同阶段所使用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组合也不同,大规模生产时以经济节约为主;利用茎尖快繁技术可快速更新换代椒样薄荷品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瑞丽市种植的椒样薄荷鲜样中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各挥发性化学成分经质谱扫描后得到的色谱图通过质谱工作站Xcalibur3.0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NIST08标准质谱图数据库对比检索,并对图谱进行综合分析,鉴定出43种主要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在精油中的相对质量分数。4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30%,其中含量较高的7个成分分别是薄荷酮(14.01%)、薄荷醇(53.80%)、月桂醛(4.83%)、肉豆蔻醇(3.05﹪)、α-甲基戊醛(2.66%)、红樟油(2.54%)和4-乙酸基-1-萜品烯(2.58%),占挥发油总量的83.47%。这些主要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因地域和种植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椒样薄荷精油的香气品质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瑞丽本地种植的椒样薄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新品种引进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从国外引进的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了它们的生育期、产草量、茎叶比和干鲜比、生长发育特性、抗逆能力、营养价值等。结果表明:3个引进品种均优于对照,其中金皇后早熟,再生性能强,产草量高,营养成分丰富,生态适应性好,适宜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寒地区黄杨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彪  赵禹宁  刘影  邹威  李红莉  洪庆  王庆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74-11375
[目的]选育出适宜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下绿化用黄杨品系。[方法]对高寒地区引种沈阳、大连、丹东3个地区的朝鲜黄杨幼苗进行了生理生态指标测定及防寒试验。[结果]3个不同种源地的朝鲜黄杨在年高生长量、年地径生长量、当年枝径、分枝数、枝下高、冻害率、冠型7个生理生态指标上差异显著,其中年高生长量、年地径生长量、枝下高、冠型4个指标以沈阳种源幼苗表现最好,当年枝径、分枝数、冻害率3个指标以丹东种源幼苗表现最好;高寒地区引种朝鲜黄杨主要限制因子是低温,防寒试验结果表明防寒处理与否对冻害率、分枝径影响显著,而对分枝数影响不显著。[结论]为高寒地区黄杨引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