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稻米香味的遗传、香味的成分分析及鉴别方法,就香米的营养品质,环境因素对稻米香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中国优质香米的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米香味研究进展及在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结合云南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的实践,对目前稻米香味的类型、化学成分、鉴别方法、遗传表达、基因定位及与栽培环境关系等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报道了云南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取得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在香稻育种中如何利用稻米香味资源的有关问题,指出要育成品质优异的杂交香稻组合,配组双亲均必须优质,最好实现香味等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等位;香味性状属突变体,受隐性基因控制,香味基因不仅存在于香稻中,而且还可能以杂合体形武存在于地方非香稻资源中,香稻育种中亲本材料选择,可以从无香味的地方软米水稻种质资源中鉴评筛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香稻越来越受人们关注,香稻是自身含有香味物质,其香味强度超过人们对香味的识别阈,在蒸煮或生熟品尝过程中,能够逸出或散发令人敏感香味的稻米。香稻是我国极宝贵的特质米资源。它以香气浓郁,米饭芬芳,深为人们所喜爱,用香米制作的元霄、米糕、酒类,其味更佳。稻米的香味被认为是水稻各种品质成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以香稻不育系 GHS与无香味恢复系和香稻品种杂交,采用咀嚼法测定杂交组合F1米粒和 KOH溶液法测定杂交组合 F1、F2、BC1 F1植株的香味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恢复系无香味为显性性状,GHS的香味为隐性性状;GHS的香味基因与粤香占、湘晚籼17号的香味基因不等位;GHS的香味基因与玉香油占、天龙香103、新万香、创香5号香味基因可能存有等位位点。与无香味恢复系杂交组合F2植株群体无香味与有香味之比符合3∶1的分离比,BC1 F1植株群体符合1∶1的分离比,GHS的香味遗传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利用 GHS系统选育出琼香 S,并选配出一批香型杂交稻组合,其中琼香两优1号、琼香两优2号等高产优质组合已通过省级审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香味是香稻的一项重要品质性状,成为水稻研究的热点之一.香稻拥有食味品质好、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倍受青睐.综述了近年来水稻香味的化学成分、遗传机理、基因定位及克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水稻香味的育种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水稻香味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香和非香水稻常规品种、香型不育系同非香型恢复系、非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杂交,用氢氧化钾法研究香味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常规种杂交当代种子,凡母本为香稻的,杂交当代种子为香型;用非香稻作母本的,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非香型,但有一组合为香型。香型不育系与非香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香型,但也有为非香型的。相同非香型恢复系同不同香型不育系杂交,杂交当代种子香味测定结果表现不一致。非香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大多数组合表现为不香,少量表现为香。不同不育系与相同恢复系杂交表现有差异。香型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表现一致为香型。香稻/非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全为香型;非香稻/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出现香和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也有一正反交组合全为香型的。从F2以植株为单位测定籽粒香味的结果看,香与非香杂交,无论正反交,都出现香与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分离比例有3:1——1对显性基因的差异,9:7和13:3——2对显性互补、抑制。  相似文献   

7.
水稻香味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8.
草莓香味的形成和香味育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草莓的香味成分以酯类为主,在成熟的草莓果中酯的含量占总挥发物的25%~90%,酮类、呋喃、萜类和硫化物在草莓不同品种特征香味中也起重要作用。香味挥发物的产生受种类、品种、栽培条件、成熟度和采后因素的影响。乙酰转移酶和乙醇脱氢酶是酯类挥发物形成的关键酶类,果糖可能是呋喃形成的前体物。目前为止,丰香是草莓中香味最浓的品种之一,通过种间以及品种间杂交选育风味浓的品种是草莓育种家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用香和非香水稻常规品种、香型不育系同非香型恢复系、非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杂交,用氢氧化钾法研究香味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常规种杂交当代种子,凡母本为香稻的,杂交当代种子为香型;用非香稻作母本的,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非香型,但有一组合为香型.香型不育系与非香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香型,但也有为非香型的.相同非香型恢复系同不同香型不育系杂交,杂交当代种子香味测定结果表现不一致.非香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大多数组合表现为不香,少量表现为香.不同不育系与相同恢复系杂交表现有差异.香型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表现一致为香型.香稻/非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全为香型;非香稻/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出现香和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也有一正反交组合全为香型的.从F2以植株为单位测定籽粒香味的结果看,香与非香杂交,无论正反交,都出现香与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分离比例有3:1--1对显性基因的差异,9:7和13:3-2对显性互补、抑制.  相似文献   

10.
笔者综述了稻米的嗅香机理,香味的化学成分、鉴定方法与遗传,稻米的种类、加工过程、储藏条件对稻米香味的影响,以及育种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综述近年来水稻香味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香味的成分、合成途径、遗传控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本试验以香稻品种香丝苗2号,川香28B,赣香糯(中国)、A301、Scented Lemont(美国)、Jasmin85(泰国)和非香稻品种珍汕97B为材料,研究水稻香味的遗传和香稻品种间香味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供试香稻品种的香味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赣香糯、川香28B、A301和Scented Lemont等4个香稻品种的香味基因是等位的;赣香糯;Jasmine85和香丝苗2号彼此间  相似文献   

13.
水稻香味的遗传及其利用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香稻与非香稻品种(材料)之间杂交、采用KOH法鉴定杂交组合双亲、F1、F2植株叶片的香味,统计F2植株无时味对香味的分离比率。结果表明:水稻香味性状是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所控制。并对水稻香味基因的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上农香糯香味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用明水香稻、紫香糯 2 315、常规水稻品种ZJ2 0 1为试验材料 ,研究水稻香味的遗传和香稻品种间香味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 :供试香稻品种的香味受 1对隐性基因控制 ,明水香稻和紫香糯 2 315的香味基因是不等位的  相似文献   

16.
水稻香味的遗传规律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杂交粳稻滇禾优34香味的分子基础进行研究,为选育有香味的杂交粳稻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滇禾优34的母本不育系H479A和父本恢复系南34中的与香味相关的甜菜碱脱氢酶基因Osbadh2-E7进行克隆分析;利用KOH浸泡法对滇禾优34的F2代群体叶片进行香味表型鉴定,并利用Osbadh2-E7等位基因特异引物对滇禾优34的F2代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南34中的OsBADH2基因可表达1个正常、有功能的甜菜碱脱氢酶蛋白,而在H479A中是1个典型的、广泛存在于香稻品种中的功能缺陷突变型基因Osbadh2-E7。对滇禾优34的F2群体植株香味的表型鉴定表明:有香味的植株占总株数的31.8%,χ2检验表明:无香与香味植株符合1对基因控制的3∶1的分离比例,且有香味为隐性。利用Osbadh2-E7等位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F2群体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23.1%的杂合基因型植株也会产生香味。结论由于H479A中的Osbadh2-E7突变等位基因,导致滇禾优34种植生产的籽粒中有1/4的籽粒是纯合突变基因型,从而使食用的稻米产生香味。除此之外,F2群体中部分杂合基因型的籽粒也可能产生香味,对这些籽粒产生香味的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香味是水稻的重要品质性状之一,水稻香味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介绍了水稻香味的鉴定方法、化学成分、香味遗传、基因定位、香味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香稻的育种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9.
水旱稻种质资源香味、颖果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旱稻种质资源香味、颖果性状遗传研究吴俊生(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济宁272177)在香稻新品种选育中,过去用“咀嚼籽粒法”,常遇到在作物遗传学上难以解释的现象,即用香与不香的品种杂交,其F2代群体香与不香的分离比例不一,同一植株主穗和分菜穗的谷粒有香和不...  相似文献   

20.
香稻的渊源、香味及遗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香稻是一种自身含有香味物质,其香味超过人对香味的识别阈,且其叶片、内颖、外颖、根、胚、雄蕊、雌蕊、谷壳、米粒等均能散发香味;已受到亚洲、欧洲、中东、美国等地的普遍欢迎,其价格比常规优质稻高2~3倍。香稻作为一类具有高品质的特殊稻种,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共同关注。1.香稻的渊源香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栽培非常普遍,栽培历史相当悠久,印度北方邦(UttarPradesh)出土陶器中的碳化谷粒使水稻的栽培历史可溯源至公元前8000年,中国浙江河姆渡村出土的大量碳化籼型栽培稻粒在公元前6950±130年。“香稻”二字在中国史书中最早出现在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