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森林群落乔木层与林下大熊猫取食竹的相关关系,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与林下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生长指标进行调查,构建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线性混合模型(LM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郁闭度对八月竹发笋量和一年生竹基径的影响均显著;乔木株数对活竹株数、一年生竹高度、笋高度和笋基径的影响均显著;乔木平均高度对八月竹发笋量、活竹株数、死竹株数、一年生竹基径和多年生竹基径的影响均显著。(2)八月竹发笋量随乔木层郁闭度和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活竹株数随乔木株数和平均高度增加而减少;八月竹死竹株数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增加;一年生八月竹平均高度、笋高度和笋基径均随乔木株数增加而增加;一年生和多年生八月竹平均基径均随乔木平均高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熊猫主食竹竹林老化后的人工辅助更新方式.以陕西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非参数统计法对间伐后第一年巴山木竹竹笋的数量、基径和高度以及当年生竹的株数、基径、高度和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间伐使巴山木竹林的发笋数增加129.20%,竹笋平均高度增加38.20%,当年生竹株数增加339.32%;而未对巴山木竹的竹笋基径、当年生竹的基径和高度以及营养状况起到促进作用;②不同间伐带宽 (1 m,2 m,3 m)的间伐产生了不同的更新效果:2 m间伐带宽的竹笋的密度和平均高度高于1 m和3 m间伐带宽的.而平均基径低于3 m间伐带宽的;对于当年生竹,1 m间伐带宽的效果最好,其当年生竹的密度、平均基径和平均高度都高于2 m和3 m间伐带宽的.人工间伐更新使竹笋和当年生竹数量增加,有利于大熊猫春季和冬季的取 食保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2018年 9月对保护区内采笋管理区域和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未管理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采笋管理区域与未管理区域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特征。结果显示: 1)采笋管理区域的竹笋株高与数量明显大于未管理区域的相关指标( p <0.05),竹笋基径,成竹株高无明显差异。2)采笋管理区域乔木胸径,乔木树高,灌木层盖度大于未管理区域,且差异显著( p <0.05)。可见,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产生正面作用,而连续采笋不仅影响了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也在改变大熊猫生境的森林植被特征。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实行科学的采笋管理政策是有效的,建议在其他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密度调节与轮闲制采笋对筇竹林竹笋-幼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性系植物的生理整合作用理论为指导 ,通过不同密度处理系列试验、采笋与不采笋对比试验等 ,探讨了密度调节、轮闲制采笋与筇竹林竹笋—幼竹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将 4~ 5a生老龄母竹全部砍伐的处理对子代分株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其 1a生分株数量是全部保留处理的 1 92倍。轮闲制采笋的处理则有利于子代分株个体的改良 ,1a生分株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度是未处理的 1 5倍和 1 4倍 ;而连年采笋的筇竹林分 ,随时间进程子代分株表现出趋矮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撑绿竹出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撑绿竹是采用"撑嵩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 f.)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速生优良竹种。撑绿竹笋期大致可划分为初期、盛期、弱期和末期四个阶段。出笋率,初期占35.8%,盛期占37.3%,弱期占22.2%,末期占4.7%。竹笋高生长是随出笋时间的推迟而逐渐加快,出笋初期日均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9.7%,盛期占10.5%,弱期占21.8%,末期占58.0%。竹笋平均地径5.1厘米,小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54.8%,等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34.0%,大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11.2%。抽枝发叶历程约120天。总退笋率为21.2%,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随笋高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筇竹系灌木状竹类,常分布于高海拔寒冷湿润地区,原始森林被破坏后,就常会形成大面积的筇竹次生林。筇竹笋肉厚,笋质脆嫩,味鲜美;干笋乳黄色具光泽,畅销海内外;秆形奇异,耐虫蛀、耐腐,工艺价值极高;其枝叶为大熊猫的重要食物。该竹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属竹亚科筇竹属混生竹类,地下茎复轴型,竹鞭节间长1.5~4.0cm,直径0.4~1.6cm,近实心,每节生根2~3枝,根长10~40cm,鞭芽圆锥形,先端下方具淡黄色毛茸;秆高2~6m,地径1~3.5cm,梢部直立;节间长10~20cm,最长25cm;秆环极度隆起而呈一显著圆脊,状如2盘相扣合…  相似文献   

7.
对巴山木竹笋、叶的营养成分按不同出土时间和不同龄级分别进行了测定,并对比了巴山木竹笋、叶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巴山木竹竹笋、叶中灰分、粗纤维含量随着出土时间和龄级的增加逐渐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巴山木竹竹叶中的微量元素除了Ca含量随着龄级增长而增加,其余均大致随着龄级增长而减少。巴山木竹竹笋和竹叶共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笋、叶中氨基酸总量均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必须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却有所增加;通过对巴山木竹竹笋和竹叶营养成分对比可以得知,巴山木竹竹笋的营养价值相对竹叶更为丰富,更利于大熊猫对生活必需营养的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熊猫取笋区域内的巴山木竹林基本信息,如平均基径、高度、密度、幼竹比例等生态生物学因子分析,揭示了佛坪保护区大熊猫取笋区域内的巴山木竹林处于老龄化和质量下降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竹笋是竹林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竹笋的地下分布规律,将可为笋用竹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5亩毛竹丰产笋用林进行观察分析,表明出笋株数随土层从上至下呈少—多—少logistic曲线分布,其产量与出笋株数呈正相关;单株笋重呈小—大—更大幂函数分布。随出笋时间推移,出笋株数和产量由浅土层向深土层增加,各土层出土的竹笋均在出笋盛期个体达到最大,末期次之,初期最小,竹笋产量主要分布在20~40cm间。因此培育竹笋要做到:增多株数为主,以大个体为辅,浅挖冬笋,深挖春笋,盛末之交养竹,初期、末期挖笋。  相似文献   

10.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南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各种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区范围内的大熊猫数量从1992年的36只锐减至2012年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18只。为了探讨大熊猫数量下降的缘由,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人为采笋活动和大叶筇竹生长状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周边居民的采笋活动由来已久,采笋的群体组成和空间范围都在逐年扩大,采笋收入是居民生活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20年前的竹子生长状况相比较,采笋活动使得大叶筇竹的基径、高度和密度下降明显。因此,人为采笋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马边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金佛山方竹是云南省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的主要竹种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且多为林下种植,但在不同林分中金佛山方竹的生长存在着较大差异。调查了5种郁闭度(0.5、0.6、0.7、0.8、0.9)的杉木林下种植的金佛山方竹生长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杉木林郁闭度的增加,金佛山方竹发笋量、笋地径、每丛株数、竹高及胸径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且不同郁闭度对各生长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林下种植金佛山方竹的适宜郁闭度:当在商品林下种植时,上层乔木的郁闭度以0.6为最佳,当在公益林下种植时,上层乔木林郁闭度宜控制在0.6~0.7。  相似文献   

12.
通过雷竹笋产量与立竹密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雷竹林立竹密度在 1.2~ 1.5万株 /hm2 ,平均单株笋重、雷竹笋产量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增加 ;平均每株母竹发笋数随立竹密度增加而下降 ;立竹密度超过 1.5万株 /hm2 时 ,以上 3项指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采收期对3种笋用竹竹笋营养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采笋期对竹笋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对红哺鸡竹(Phylostachys iridescens)、白哺鸡竹(Ph.dulcis)和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aureocaulis')3种笋用竹不同采笋期竹笋蛋白质、粗纤维、还原糖、灰分含量和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笋用竹竹笋蛋白质干基含量均在310 g/kg以上,红哺鸡竹还原糖干基含量为107.0—188.1 g/kg,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6.1—117.2,72.1—121.0 g/kg.3种笋用竹竹笋中粗纤维含量为43.0—84.2 g/kg,脂肪为26.0—36.0 g/kg.采收期异同不仅影响竹笋的粗纤维和灰分含量,也会影响到竹笋中蛋白质、脂肪、还原糖,但不同竹种的含量变化有所不同.红哺鸡竹竹笋中脂肪、蛋白质含量随采集时间的推后含量递减,但还原糖含量递增,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竹笋中脂肪、蛋白质含量随采集时间的变化不明显.3种笋用竹竹笋氨基酸总量(T)变化在13.06—35.4 g/kg,E/T值均在33.0以上.红哺鸡竹竹笋的T值随采收期的延后含量增加,而白哺鸡竹和黄秆乌哺鸡竹竹笋的T值则呈现出随采收期的延后含量递减,儿童必需氨基酸总量(CE)呈现类似的变化.竹笋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时令变化对于指导竹笋采集和竹林经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石竹笋长成幼竹的生长规律及后期的生长特征,对福建省上杭县天然石竹林竹笋的日高生长量、成竹高度、产笋量、地径、高度和节间长度等进行连续33 d的观测。结果表明:竹笋长成幼竹的高生长模式方程为:H=100/(1+17.53556 e-0.18864 t)。最大生长速度的生长期为15.18 d。产笋前期笋地径大,高度大,单株竹重,但笋期短,数量少;产笋中期笋地径中等,冠层低,但笋期长,数量多。节间长与节数关系类似抛物线,拟合方程为:y=-0.0789 x2+2.9004 x-3.0825。分析节间生长和笋期规律,合理确定竹笋留养时期:培育速生丰产林以中期留养为好,而培育大径竹则以前期留养为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作者在云南南部筇刺竹集中分布地区所做的调查观测,对筇刺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个体结构规律和发笋率与竹丛结构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筇刺竹是我国南部热区的适生竹种,尤其适于在河谷地带、盆地边缘和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筇刺竹秆形指标(f1.3)为0.695,明显大于其它相近竹种或树木;竹秆最大直径和最长节间出现于秆之中部;胸径与秆高呈指数函数关系,可用H=2.246473D0.926725来表达;胸径与秆重呈正线相关,可用W=0.193395(D2H)0.690404来表达;竹丛发笋率、成竹率与秆丛密度和竹丛平均秆径有较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竹笋采收指数与老秆采伐年龄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佛坪保护区带状间伐对巴山木竹林复壮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带状间伐后当年和第2年巴山木竹林更新竹笋和成竹的数量、平均基径、高度的差异性分析和统计比较,表明带状间伐复壮更新方法可以改变巴山木竹竹林内部结构,竹林的发笋数和成竹数首先表现出复壮更新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会逐渐减少,而对更新后竹林基径、高度促进作用在间伐第2年表现出来。可见,带状间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竹林老龄化和竹林质量恶化趋势有所缓解,达到复壮更新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3年来对朝北的山坡或山岙地的笋竹两用林林分采取增加竹林密度和选粗壮的竹笋留养新竹的技术培育毛竹大径竹材,结果表明:新竹平均胸径达11.76 cm,比实施前提高了0.93 cm;胸径≥12 cm立竹株数达55.8%,比实施前提高了近18百分点;林分立竹竹材产量比实施前增加34.3%;胸径≥12 cm立竹竹材产量提高了14.8%;每度新竹立竹产值比实施前增加36.6%.  相似文献   

18.
该文应用样方法、收获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祥祥"野化培训圈内主食竹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物量结构特征.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内主要分布有拐棍竹和短锥玉山竹两种主食竹类,拐棍竹占98%以上,种群密度两竹种分别为拐棍竹23.38株·m-2,短锥玉山竹4~10株·m-2.拐棍竹竹笋平均地径1.633 cm,竹高198.75 cm;幼竹地径0.928 cm,竹高278.00cm;成竹地径1.477cm,竹高373.04 cm.短锥玉山竹的地径0.475 cm,竹高90.65 cm.主食竹种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平均为6.855kg·m-2,其中竹笋和成竹生物量最大,占总量的75%;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排序为竹秆生物量>竹枝和竹叶,不同龄级生物量则以幼竹最低,仅占1.41%.拐棍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呈现出竹秆随高度的增加而递降的趋势,枝叶则表现为偏正态分布.通过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拐棍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由此建立了地径、株高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以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密度以及竹子生物量等指标为自变量,对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居地森林群落主要以锐齿栎林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为11.7°,坡向以东南坡为主;乔木的郁闭度为0.59,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最大而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4,1.77 m,0.76;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也都比较高,分别为9.28万株,hm-2,15.78 t·hm-2.夏季栖息地森林群落以巴山冷杉林为主,地形较为平缓,平均坡度为17.2°,坡向以东南坡和东北坡为主;森林郁闭度为0.60;乔木的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为0.67,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明显最高而密度比较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1,1.22 m,0.69;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分别为46.56万株,hm-2,8.76 t·hm-2.通过因子分析,竹子生物量和灌木盖度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这可能与为秦岭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竹类植物种群扩散效应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黔中地区,采用单一繁殖体同地种植方法,持续10年观察了金佛山方竹和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对比了二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增长,2个竹种的繁殖生长呈现如下变化:1)年出笋日数及出笋最远距离逐年增加,毛金竹的相应值较高,竹种间出笋日数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2)年出笋量、竹笋平均地径及最大地径逐年增加,竹笋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竹笋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出笋量及竹笋密度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3)年新竹数量、平均地径、竹高及胸径处节间长度、以及竹鞭粗度和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逐年增加,成竹率呈“缓慢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新竹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新竹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成竹率差异显著、胸径处节间长度及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差异极显著,新竹数量及密度、平均高度及胸径处节间长度、成竹率及竹秆基部根数量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4)平均竹笋质量和出笋时间的负相关极显著,相应值的种间差异显著,毛金竹平均竹笋质量较高。总体而言,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优于金佛山方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