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夏秋粮生产化肥施用环境成本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2000、2005、2010年全国主要夏粮(早稻和小麦)与秋粮(中稻、晚稻和玉米)化肥施用环境影响的能值成本和宏观经济价值,以及计算2000—2010年的夏秋粮生产化肥施用环境成本的增长率,以化肥施用的污染产生剂量分析为基础,借助能值分析理论和伤残调整生命年评估手段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夏粮化肥施用环境成本高达171亿元,约占农业增加值的0.75%;秋粮化肥施用环境成本高达327亿元,约占农业增加值的1.44%;时间序列来看,2000—2010年全国夏粮与秋粮化肥施用引致的环境成本增加,2010年全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使用化肥引致的环境成本比2000年增长了4.68倍,其中夏粮增长了3.55倍,秋粮增长了5.53倍,夏粮的环境成本增速稍有下降,秋粮的增速大致保持不变。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夏粮在北部及沿海地区的影响强度大于南部与内陆地区,秋粮在西部耕地资源稀缺区的化肥环境影响强度趋于强烈。因此,农业生产中土地要素相较稀缺的地区,更加依赖于化肥的大量投入来提高产量,化肥环境成本负荷相应较大。  相似文献   

2.
畜禽粪肥替代部分化肥还田施用可有效降低作物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然而,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存在很多社会经济因素阻碍农户施用粪肥.因此,理解粪肥施用的关键驱动和障碍因素,对化肥减量和提高粪肥还田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进行问卷设计,以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农户调研探究农户粪肥施用的认知和意愿.结果 表明,粮食种植体系粪肥用户占比仅为25%,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粪肥用户则分别高达95%和87%.粪肥施用的关键障碍因素包括高昂的粪肥施用成本和负面的农学及环境效应.与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种植户相比,粮食种植户认知到的粪肥施用障碍因素更多.粪肥施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业收入.社会参与方对农户粪肥施用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为促进农户粪肥施用,需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政府应提供政策激励措施,并加强指导,以提高农户对粪肥施用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
《农家致富》2012,(10):23
对大田作物提倡施用有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1000~3000公斤;对果树和蔬菜则必须施用有机肥,其中果树和露地蔬菜一般每亩为3000~4000公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一般为4000~7000公斤。这里的施肥量主要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露地与大棚蔬菜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天津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露地与大棚蔬菜的经济、生态效益状况等进行分析,表明大棚蔬菜经济效益是露地蔬菜的2倍,而大棚蔬菜化肥使用量是露地的1.5倍,农膜使用量是露地的7倍,生态效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菜田施肥现状与土壤肥力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摸清西安市菜田施肥及土壤养分现状,按不同种植年限,调查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肥料施用情况,并采集0~20cm土样进行土壤养分、pH及盐分分析。结果表明,露地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327.0kg/hm~2、P_2O_5186.0kg/hm~2、K_2O 138.0kg/hm~2,氮、磷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适宜。大棚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68.5kg/hm~2、P_2O_5 544.5kg/hm~2、K_2O 496.5kg/hm~2,日光温室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83.5kg/hm~2、P_2O_5 684.0kg/hm~2、K_2O 724.5kg/hm~2,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严重超量,特别是磷肥最为严重。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氮、磷、钾肥施用量有明显提高趋势,而大棚与日光温室蔬菜化肥施用量与种植年限长短关系不大;菜田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属于较低水平,应加大有机肥投入;露地蔬菜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适中,设施蔬菜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属于偏高水平,这与施肥现状调查中设施蔬菜过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相一致;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质量分数超过露地蔬菜的2.2~2.3倍,盐分质量分数超过露地蔬菜的2.2~3.3倍,土壤硝酸盐和盐分累积十分明显,对蔬菜生产已形成潜在不良影响。今后应严格控制化肥的施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结构、用量与比例,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江苏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的路径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1996—2015年江苏省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资料和农村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研究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油菜籽、棉花、桑蚕茧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对农业生产减量施用化肥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4年江苏省的化肥施用强度以桑蚕茧和蔬菜作物最大,分别为50~60kg/667m~2和40~50kg/667m~2;棉花和粳稻其次,为30~40kg/667m~2;小麦、玉米和中籼稻第三,为20~30kg/667m~2;油菜最小,为20kg/667m~2左右。2)2014年江苏省的小麦、粳稻、蔬菜和其余5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30.72%、24.83%、16.61%和27.84%,化肥施用量分别占其总用量的25.21%、27.58%、21.71%和25.5%。3)针对江苏省化肥施用现状,提出了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强作物轮作体系等化肥减量施用可行路径。4)化肥减量施用措施的重点是控制小麦、粳稻等粮食作物,蔬菜、桑蚕茧等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并优先控制苏北地区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完善减量施肥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化肥施用量制度的建设,运用市场机制等完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家致富》2013,(2):51
江苏省吴江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近期再添三个新险种,大棚内的农作物、林木、莲(荷)藕均可参加农业保险。与以前单纯的大棚保险相比,新出台的大棚农作物保险政策规定,大棚内的蔬菜、瓜果也可参保。大棚面积要求在5亩以上,棚内作物分蔬菜瓜菜轮作、多年生果树三类,按不同标准投保。蔬菜类分别按全年种植三茬投保,保险金额为1000元/亩;瓜菜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中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净碳汇及其价值,为碳汇生态补偿提供依据,选择了河南省中北部6个土地利用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用碳税法计算不同种类植物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及其价值。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投入量,温室作物最大[2 037.88 kg/(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蔬菜[1 761.36 kg/(hm~2·a)]、粮经作物[1 390.92 kg/(hm~2·a)]、果园[1 226.57 kg/(hm~2·a)]、城镇绿地[350.76 kg/(hm~2·a)]、林地[198.93 kg/(h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固碳量,温室作物最大[16 283.70 kg/(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菜地[11 135.38 kg/(hm~2·a)]、粮经作物[10 694.70 kg/(hm~2·a)]、果园[5 234.00 kg/(hm~2·a)]、城镇绿地[4 783.94 kg/(hm~2·a)]、林地[4 364.11 kg/(h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温室作物最大[14 245.82 kg/(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蔬菜[9 374.02 kg/(hm~2·a)]、粮经作物[9 303.78 kg/(hm~2·a)]、城镇绿地[4 433.18 kg/(hm~2·a)]、林地[4 165.00 kg/(hm~2·a)]、果园[4 007.43 kg/(h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价值,温室作物最大[13 120元/(hm~2·a)],其后依次为露地蔬菜[8 633元/(hm~2·a)]、粮经作物[8 569元/(hm~2·a)]、城镇绿地[4 141元/(hm~2·a)]、林地[3 836元/(hm~2·a)]、果园[3 691元/(hm~2·a)]。与林木相比,农作物净碳汇价值更高,建议把农作物净碳汇纳入生态补偿体系,减少农作物碳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农作物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农业部农户调查数据以及化肥生产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化肥消费特征与市场供需平衡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化肥消费以氮肥和复合肥为主,而钾肥和复合肥增长最快,2004年有82.8%化肥施用于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氮肥(除果树外)施用过量,磷钾肥相对不足;种植结构中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将会促进磷肥、钾肥需求量的增加;2005年该区化肥自给率为90.6%,氯肥、磷肥均出现盈余,但钾肥缺口很大.因此,未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化肥消费将继续增长,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将成为磷复肥、钾肥消费增长区,该区农业主管部门应推广合理施肥技术,相关企业应根据不同作物化肥消费特征合理安排化肥生产,保证区域化肥供应,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设施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仅能够提高蔬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也提高了蔬菜的安全性。本文以莒县刘官庄镇设施大棚蔬菜生产为例,探讨了大棚蔬菜物理农业的相关技术,并对设施大棚蔬菜物理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竹架大棚保护栽培的优点采用竹架大棚保护栽培进行蔬菜种植,与露地相比,能够明显地起到早春早上市、冬季晚拉秧的效果,从而提高蔬菜的价格、增加收入。该类大棚初次投入少,667m2需竹材400根(2m长)左右,农膜100kg,合计成本3000元左右,只相当于钢架大棚成本的30%左右,且有些材料可就地取材。  相似文献   

12.
构建科学合理的化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化肥施用情况进行评价,不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生产均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利用2009—2016年江苏省13个市、41个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等统计数据,引入肥耗概念构建肥耗计算方法,用来测算化肥利用效率,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来统计分析肥耗的高低水平。江苏省是全国较早实现化肥减量的省份,但施肥强度依然较高。有化肥施用总量和强度双减的市也有双增的市。从化肥利用效率来看,蔬菜作物肥耗大于粮食作物,但蔬菜作物肥耗下降趋势也更为明显,且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的肥耗不尽相同。建议将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放在第1位,重点关注那些化肥施用总量与强度都在增加的市以及肥耗较高的蔬菜作物,找出根本原因,再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施行最佳的政策。同时还要注意区分化肥施用总量与强度减少的内在联系,切忌出现减量只是靠压面积、强度反而上升及虽实现双减,但强度仍旧居高不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安全、环保、健康的食品,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人们已越来越重视增加有机肥的使用。经大田试验证明,使用由广州天河奥特农化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奥特牌有机基质”生物有机肥。不仅可以活化养分、减少养分的土壤固定或流失,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而且可以为作物提供更全面、更均衡的营养,增加作物的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尤其对于蔬菜、果树类作物和园林绿化、花卉及特种经济作物更有着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增强后劲的显著效果。而且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激活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菌群,还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当前滇池流域整体化肥施用水平和施肥现状,结合当前农业种植结构,对滇池流域839户农户开展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施肥方式调查和总体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滇池流域施肥量较大的作物为花卉和蔬菜,平均施肥量达876 kg/hm2和651 kg/hm2,粮食作物较低,平均施肥量为268 kg/hm2;不同作物磷、钾肥施用在各地差异较大;在氮、磷、钾施肥比例上,粮食作物偏施氮、磷肥,经济作物磷肥用量占比较大,大部分作物有机肥施用量不足。滇池流域平均施肥量大于国家化肥使用环境安全阀值,有效削减氮、磷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是滇池流域农业生产能够实现绿色、生态、长足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菜田土壤肥力、盐渍化及酸碱度的影响,采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0~20 cm土样进行了土壤养分及盐分和p H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棚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露地和大棚蔬菜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大棚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大棚和日光温室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总的来看,随种植年限增长,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养分富集十分明显,这与设施蔬菜化肥投入过高有关,必须控制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从而避免肥料的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盐分均无显著变化,但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是露地蔬菜的2.2~2.3倍,土壤电导率是露地的2.0~3.3倍,说明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和盐分累积十分明显,对蔬菜生产形成潜在不良影响,应通过控制化肥用量加以防控。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p H值均无显著变化,两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棚栽业是我市的一项新兴主导产业,为了保证这一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市农业监测站采取得力措施,以宜川县为基点,大力推广大棚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菜农提供"测、配、施"一体化服务。实践证明,大棚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节省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成本等作用,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据宜川县土肥站2006年-2009年对全县1327个大棚蔬菜土样测定及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棚均增产幅度一般在8%~15%,最高达20%以上,每公顷降低化肥成本150~225元,化肥利用率可提高5%~10%。  相似文献   

17.
有关“长期食用反季节蔬菜容易造成慢性或急性中毒”的说法在近日引发了社会普遍关注。冬春季节,反季节蔬菜占蔬菜供应量50%以上。是否可以食用呢?农业大学专家指出,蔬菜是否被污染与其是否采用反季节种植方式无关,而是与农药、化肥施用合理还是过量等因素有关。只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大棚蔬菜的安全性完全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大棚蔬菜的质量并不比露地蔬菜低。  相似文献   

18.
朱静 《现代农业科技》2015,(11):217-219
通过测定兰州市城郊蔬菜大棚土壤中的5种重金属的含量,并结合国家土壤重金属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w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周边榆中县定远镇蔬菜大棚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等级属于轻污染,铬、镍含量超标,铜、锌、铅含量正常。结合地区土壤背景值、蔬菜作物种植情况、灌溉施肥情况、环境特征,分析得出土壤重金属来源有农业固废、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不规范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为防止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应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物施用沼肥增产节本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粮食和蔬菜作物施用沼液、沼渣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水稻基施沼液、沼渣混合肥45~90t/hm2,配合施用40%~70%的常规化肥用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平均增产44.03%,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与全量施用化肥的处理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节省化肥有效。玉米、蔬菜等作物基施沼液、沼渣混合肥75t/hm2,配合施用50%~70%的常规化肥用量,比全量施用化肥的处理增产1.74%~7.59%,减少化肥用量50%~30%,平均节本增效1 661.94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期有许多菜农反映,大棚蔬菜连续种植几年后,蔬菜死苗、僵苗、叶片枯焦、茎、叶、果畸形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大棚内大量施用化肥、土壤酸化、微量元素缺乏、土传病害严重、蔬菜农药残留多、硝酸盐含量增加和棚内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次生盐渍化.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这正是大棚蔬菜连作形成的危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