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春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春谷子的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以长农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春谷子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下春谷子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出谷率、千粒质量和穗数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的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倒伏率与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春谷子在4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方式(20 cm+40 cm)较等行距种植(30 cm+30 cm)的产量分别提高0.59%,2.74%,4.01%和1.80%,在密度为3万株/hm2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4 903.50 kg/hm2。  相似文献   

2.
承德地区谷子宽窄行种植适宜模式及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13号为试材,以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为对照,2015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年在2015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增产率为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2.60%~7.11%,其中,52.5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的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为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5 933.6 kg/hm~2,较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 13 号为试材,以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为对照,2015 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 年在 2015 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 种植模式产量最高,增产率为 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 45.0 万~52.5 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 2.60%~7.11%,其中,52.5 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最佳的宽窄行种植模式为 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 52.5 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 5 933.6 kg/hm2,较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神木市常规栽培的地方谷子品种晋谷29为材料,设不同密度、不同留苗方式处理,对其整个生长期进行追踪观察,考究生育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得出在陕西省神木市最优种植密度和留苗方式,旨在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和小型机械化播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及留苗方式不同对晋谷29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很大,随着密度的增加,谷子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呈降低趋势,进而影响产量增加。因此,从高产栽培方面考虑,晋谷29在神木市山旱地种植,每穴留苗2株,密度达到180 0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5 050.25 kg/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豫西地区夏玉米最优行距,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密度(82 500株/hm2和97 500株/hm2)和5个行距(宽+窄)配置[60 cm+60 cm(CK)、70 cm+50 cm、80 cm+40 cm、90 cm+30 cm、100 cm+2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行距配置对高产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密度条件下均以80 cm+40 cm(宽+窄)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对照茎粗降低0.1%,单株叶面积减小2.1%,单株干物质量减小16.3%,空秆率增加1.8个百分点,80 cm+40 cm处理空秆率最小.宽窄行处理随着宽行距的逐渐增加,穗位叶SPAD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密度增加,稳位叶SPAD值减小.因此,在豫西地区夏玉米种植条件下,建议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密度为97 500株/hm2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或50 cm+7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以利于玉米高密度群体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犬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 500~91 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 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 cm,密度79 500株/hm2,产量为9 950 kg/hm2.  相似文献   

8.
19个谷子品种在汾阳市的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个谷子品种在汾阳市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汾阳市种植的高产优质谷子品种。[方法]以种晋谷54为对照,对19个参试谷子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出谷率进行了比较。[结果]产量最高的品种为晋谷59,达6 456.30 kg/hm~2,该品种株高172.0 cm、穗长23.9 cm,且穗码紧实,较对照增产12.97%;产量第二的品种为晋谷40,株高为179.9 cm,穗长为22.3 cm,产量达6 355.05 kg/hm~2,较对照增产11.20%;第三为长生08,株高为170.3 cm,穗长为23.5 cm,产量为6 137.55 kg/hm2,较对照增产7.39%;第四长农41的株高为174.1 cm,穗长为22.7 cm,产量为6 077.55 kg/hm~2,较对照增产6.34%。[结论]晋谷59、晋谷40、长生08、长农41较对照增产明显,且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高产谷子品种在汾阳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采取裂区设计法,在宁蒗县高寒海拔山区进行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会单7号采用宽窄行40 cm+80 cm种植优于等行距60 cm+60 cm种植,种植密度以6.0万株/hm2最佳,其次是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为薏苡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方式和栽培密度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薏苡的生长、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对薏苡生长和产量影响不明显,栽培密度显著影响薏苡产量;2)相同种植方式下,随栽培密度增加,薏苡成熟期籽粒分配比例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穗粒重和穗粒数下降,植株增高而主茎粗减小;3)3种种植方式下(等行距60cm、宽窄行70cm+50cm、宽窄行80cm+40cm),薏苡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该密度范围内,薏苡产量可达3 375.0~3 491.67kg/hm~2。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是在当地种植条件下,研究谷子在常规条播和不同穴播方式处理下,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抗旱性鉴定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当赤谷16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30 cm,亩留苗密度在1.5万株/亩时,其水、旱区产量都相对较高;其次是赤谷16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5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水、旱区产量也都相对较高。这2类穴播方式比较耐旱丰产,为较适宜的穴播播种方式,可以在谷子生产实际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春播高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高油大豆的大面积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同一密度(18万株/hm2)下设置等行距DH1(30、30 cm)、等行距DH2(40、40 cm)、等行距DH3(50、50 cm)、宽窄行KZ1(40、20 cm)、宽窄行KZ2(53、27 cm)、宽窄行KZ3(67、33 cm)6种行距配置方式,研究行距配置对高油大豆品种"长豆18号"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采用宽窄行(53、27 cm)种植,"长豆18号"叶面积指数在鼓粒后期仍可达3.67,较DH3处理高19.2%,单株干物质积累在收获时可达32.06 g,较DH3处理高30.2%,产量(2 374.2 kg/hm2)较KZ1处理高33.1%,为"长豆18号"的最佳行距配置.[结论]综合试验结果,针对"长豆18号"大豆品种,KZ2 、DH,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合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的玉米平作种植模式,在平作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式、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方面与对照比较,种植方式中A7(宽窄行45 cm+85 cm)、A8(宽窄行55 cm+75 cm)、A3(行距55 cm)分别提高产量5.9%、3.3%、0.9%,不同密度下产量排序为:B3(7.500万株·hm~(-2))B4(8.625万株·hm~(-2))B1(5.250万株·hm~(-2))B2(6.375万株·hm~(-2))B5(9.750万株·hm~(-2)),所有组合的籽粒产量比较,排在前三位:A8×B3,A7×B3,A8×B4;各农艺性状种植方式排序前三位的依次如下,穗长值:A7A8A1(CK),穗粗值为A7A8A3,秃尖为A2(行距45 cm)A4(行距65 cm)A6(行距85 cm大垄模式),穗行数为A7A8A3,行粒数为A7A8A1。不同密度下穗长、穗粗值、穗行数、行粒数排序为:B1B2B3B4B5,秃尖值排序为:B5B4B3B2B1。宽窄行处理A7(45 cm+85 cm)、A8(55 cm+75 cm)与种植密度在7.500万~8.625万株·hm~(-2)结合下,产量水平较对照增加明显,可综合获得最佳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协玉3号"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效应;随着行距增大,玉米产量增加显著,60cm等行距产量显著高于50cm等行距和60cm+40cm宽窄行,分别高出13.06%和13.10%;同一行距不同密度之间产量表现不同,等行距50cm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宽窄行60cm+40cm随密度增加产量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等行距60cm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种植行距与密度之间比较,均以等行距60cm为好,以75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16 646.70kg·hm-2。说明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密植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不同行距配置下高密夏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对群体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本试验在75 000(D1)和90 000(D2)株/hm2 2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3个行距配置(等行距S1:60cm+60cm;大宽窄行S2:80cm+40cm;小宽窄行S3:60cm+45cm)对夏玉米(郑单958)群体光分布、全株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群体上层光截获显著增加,下层光截获显著降低。与等行距相比,大宽窄行处理中下层透光率增加,但群体光总截获降低。小宽窄行处理显著增加了穗位层的光截获。2)全株叶片SPAD值、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同一光照水平下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随冠层垂直深入呈现出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穗位层;随密度增加全株叶片SPAD值、Fv/Fm和Pn呈现降低趋势,下部叶片降低显著,行距配置之间全株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小宽窄行大宽窄行等行距。叶片Pn与冠层内光照强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光照强度是限制玉米冠层中下部叶片Pn的主要原因。3)密度增大后产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同一密度处理下,小宽窄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宽窄行增产效应增加。总体表明,密植条件下,小宽窄行处理下玉米冠层内光分布比较合理,群体穗位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较多,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夏玉米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密度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弱分蘖品种济谷19为对照,研究留苗密度和播期对强分蘖谷子书香1号分蘖和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30日春播,书香1号留苗密度(本试验均指666.7m2密度,下同)1.5万、2.5万、3.5万、4.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分别是2.30、1.90、1.37、1.35个;随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数减少,群体成穗和产量增加,留苗密度2.5万、3.5万、4.5万株时产量显著高于1.5万株,留苗密度4.5万株产量最高。6月26日夏播,书香1号分蘖成穗能力显著降低,留苗密度1.5万、2.5万株时单株分蘖成穗0.80、0.46个,密度3.5万、4.5万株时基本没有分蘖成穗。书香1号分蘖茎的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等性状都明显低于主茎相应性状。4种密度下强分蘖品种书香1号产量都低于济谷19,留苗密度4.5万株时济谷19春播单产(666.7m2产量,下同)315.7 kg、夏播单产471.2 kg,比书香1号产量高7.05%、25.3%。总之,强分蘖谷子品种分蘖成穗能力和密度、播期密切相关,留苗密度增加,单株分蘖成穗数降低,播期早分蘖成穗数多,播期推迟分蘖成穗数减少;不同留苗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分蘖性谷子群体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主茎成穗对强分蘖谷子产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强分蘖性品种书香1号产量水平显著低于弱分蘖品种济谷19,生产上应当重视弱或不分蘖谷子。  相似文献   

17.
适应机械中耕的谷子宽窄行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谷子中耕机械化,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农艺与农机,把传统的33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改为50 cm/16.6 cm适应机械中耕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株高、穗长、穗质量、功能叶面积等性状在宽窄行和等行距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中耕与不中耕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50 cm/16.6 cm的宽/窄行既不会影响产量,而且又适应机械中耕,是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郑单958在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通过进行等行距(60 cm+60 cm)和宽窄行(50 cm+70 cm)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每667m23 000株、4 000株、5 000株、6 000株、7 000株5个密度梯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宽窄行种植模式显著优于等行距种植模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以宽窄行种植模式、密度6 000株·667 m-2组合最优,产量构成三因素最为协调,单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以黑河45号大豆5种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夏大豆谷粒期叶片光合能力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供试材料为黑河45号大豆,种植密度为5.5×105株/hm2,在同一密度下,设置不同的等行距和宽窄行,等行距设置,包括(a)30 cm×6 cm,(b)40 cm×4.5 cm,(c)60 cm×3 cm;宽窄行设置,包括(d)(15+30) cm×8 cm,(e)(15+15+15)cm×6 cm。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的处理效果均比较显著,夏大豆叶片光合能力得到提升;与等行距处理相比,蒸腾速率提高16.92%~72.22%,净光合速率提高7.73%~34.80%,光合势增加5.87%~47.70%,气孔导度增加12.50%~69.23%,叶面积指数增加1.13%~33.88%。同时,在籽粒灌溉方面也比较显著,与等行距处理方式相比,无论是籽粒阶段积累量,还是灌浆速率以及持续时间,宽窄行处理的平均值都比较高。从产量来看,宽窄行处理方式也较高,与等行距处理相比,平均增产24.51%。在5.5×105株/hm2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郑单958为试材,在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密度下设置50、60、70、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穗位高和茎粗影响较大,差异显著;不同行距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的影响不一,均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的较大;不同密度和行距对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玉米叶片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本试验在设置密度范围内以60 cm等行距种植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