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解决优质与高产、高产与抗病之间难以有机结合的技术难题,建立了“以优质高产为核心、抗病作保障”的育种目标与后代群体多世代、多生态、多病区同步筛选鉴定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通过该技术选育出的花生新品种有效融合了亲本的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基因,多个目标性状得到了协调改良,为高产稳产、优质早熟、较好生态适应性花生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作者以濮花36号的选育过程为例对该选育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水稻优质、优良食味品种的选育效率,按照资源分类、性状互补、目标性状重组的原则选配组合;重点性状采取复交、回交转育、单倍体培养、海南加代等选育手段。提出了鉴定、筛选优良资源、增加组合配置数量,低世代选择优良组合,测定稻米外观品质;高世代机械测定稻米品质与食味,选留优良株系;稳定世代在测定稻米品质的基础上人工品评稻米食味;对目标性状采取压力选择、逆境选择、定向选择的选育方法,选育优质、优良食味品种。利用该项技术与方法从2010年以来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17个,其中优质品种5个,获全国优良食味奖品种4个,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品种3个。本文总结了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方法,并对今后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烟农23号的选育与育种思路、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烟农23号的育种设计思路与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正确的育种计划与选育思路是育种工作者摆脱盲目性、提高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在杂交方式上,采用复式阶梯杂交,实现优良基因的转移、互补、重组、积累,逐渐优化性状组合;选育策略上采用多组合小群体筛选组合与少组合大群体选育品种相结合,重点组合重点选择;在杂种后代处理上采用以穗代株选择法,较好地综合了系谱法和混合法的优点,增强了选择性和目标性,提高了育种成效;在高代品系鉴定上,创造育种环境的多样化,使育成品种的主要目标性状得到全面鉴评,有利于选育出丰产性、稳产性、多抗性和广适性结合较好的基因型,达到以空间争取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花生脂肪酸成分中80%以上为油酸和亚油酸,二者均属有益脂肪酸,高油酸含量是花生遗传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借助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可提高高油酸花品种的育种效率。为高油酸花生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从高油酸花生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高油酸性状的遗传机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方面进行概述,提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回交育种系统结合的高油酸化遗传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5.
抗虫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短季棉育种实践中达到性状选择的统一和平衡。[方法]为提高抗虫短季棉育种成效,以1998~2009年国审及省审的11个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短季棉品种将早熟、高产、优质集于一身是可能的,是其多个性状协调配合的结果;形态性状选择可作为短季棉选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短季棉的抗病性还有待提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减少今后短季棉育种的盲目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长6878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抗逆性强、丰产潜力大、稳产适应性广、优质专用为育种目标;广泛搜集、鉴定和利用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的优异种质,使两大麦区的优异基因得以融汇;根据性状互补和累加的亲本配制原则,筛选和利用适用于当地推广应用的品种作为中心亲本,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组合;后代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使杂种基因型的各种性状得以充分表达,提高了选择效率,加快了选育进程,使育成品种长6878表现抗旱高产、稳产广适、品质优良、综合农艺性状好。  相似文献   

7.
晋麦57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晋麦 57号的选育以抗耐旱为主要抗逆保证 ,高稳广适优质中早熟为育种目标 ,性状互补共增为原则组配亲本 ,以稳定穗数 ,提高粒重为模式调整产量结构 ,重视高光效的根茎叶穗理想株型和源流库生理协调的生长发育特性 ,保证综合抗性。采取及早产量测评 ,异地多点适应性鉴定以及在适当稀播的大田密度下选穗 ,全生育期系统观察等选择方法 ,使育成品种晋麦 57号表现高产稳产增幅大 ,抗旱抗青干能力强 ,品质优良 ,综合农艺性状好。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易花0910系保定市易园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锦引花1号为母本、开农6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国内登记的第一个加工型高油酸小花生新品种,实现了高油酸、高产、早熟和加工性状的融合统一,填补了国内高油酸兰娜型花生品种空白,实现了我国兰娜型高油酸花生育种领域的新突破。该品种籽仁粗脂肪含量为47.00%,蛋白质含量为25.50%,油酸含量为77.20%,亚油酸含量为4.56%,油亚比为16.93。2019年通过国家花生新品种登记。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可为我国花生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传统花生育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选育花生优质新品种中。总结了近些年来国际上应用分子标记、种间杂交、转基因技术等方法在选育花生抗病虫、抗旱等多抗性及优质、早熟、高产新品种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花生产区,2011年花生播种面积377.1万hm2,位居全国的第3位,总产达116.5万t,位居全国第4位,单产3 091kg/hm2,位居全国的第9位.说明辽宁的花生单产较低,并且,辽宁省花生生产上采用的品种50%为白沙1016,品种退化严重,急需选育高产、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对不同品种类型的需求,提高辽宁花生的单产水平. 为满足农民种植花生的需要,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所围绕"高产、优质、抗旱、耐瘠、专用"育种目标,选育出符合出口标准的小花生品种阜花18号.该品种于2012年2月经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鉴定编号为"国鉴花生2012013".  相似文献   

12.
寒地水稻花培优异种质龙粳8号的选育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粳8号选育评价研究表明,常规育种与花培技术的结合,充分发挥了花培缩短育种年限及提高选择效率的作用;选育出的花培品种龙粳8号,为寒地稻作区早粳早熟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国家优质食用米标准,具有Pi-z#+t等主效抗瘟性基因,属高抗稻瘟病种质,是集早熟、优质、抗病于一体的优异种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在育种上已被省内外各育种单位用作亲本,在生产上已成为一些地区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3.
玉米高产、优质、耐密育种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选育高产、耐密、优质的预见性,应以竖叶、大穗、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为育种目标。按五大类群在强优类群间选配亲本,质量性状要双亲互补,数量性状双亲应接近育种目标,对新组合反复观察,异地鉴定,缩短育种年限。重视抗病性、耐密性和抗倒性的提高,要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组装配套运用于生产,还要进行高产攻关研究,把可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与品种的产量潜力结合起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传统花生育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选育花生优质新品种中。总结了近些年来国际上应用分子标记、种间杂交、转基因技术等方法在选育花生抗病虫、抗旱等多抗性及优质、早熟、高产新品种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早熟棉品种邯258是以早熟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结合辐射处理选育的优质、抗病、早熟棉HS572为母本,以转基因抗虫棉邯棉802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逆境胁迫、异地鉴定、定向选择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抗病虫等优良性状,201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棉2015007号)和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棉2015009号),适宜在黄河流域晚春播或麦棉、菜棉两熟种植。  相似文献   

16.
聊玉系列玉米种的选育方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中早熟、紧凑、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为育种目标和思路,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出一系列玉米新品种。本文从4个方面阐述了优良玉米自交系的选育途径。提出了多点鉴定,加速育种进程;早代测定,测用结合;高密度育种及选择结实性好、出籽率高的品种4个创新选育方法,最后从6个方面指出了聊玉系列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辽粳系列品种选育过程,并对8个具有代表性的辽粳系列品种开展了品种特性研究,总结了辽粳系列品种的育种实践与品种特性.研究表明:辽宁省水稻研究所育种工作者通过采用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为育种目标,以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优化性状组配为指导,以“扩大遗传背景、扩大变异范围,提高后代结实率、提高后代选择效率”为原则的技术路线,以籼粳杂交后代的理想株型材料为桥梁种质,当地主栽品种为骨干亲本,采用多元复合杂交技术,结合多点生态选择、联合抗性鉴定和南北异地穿梭育种等方法,选出一系列粳稻新品种.辽粳系列水稻品种大体上表现出了随时代发展而增产的趋势,品种由穗数型向穗重型逐渐变化,一次枝梗数多,成穗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农科院花生研究的进展与成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追溯河南花生生产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介绍了河南省农科院在花生上取得的突出成绩,特别是在早熟、高油花生选育及远缘杂交技术的研究与利用方面成效显著。迄今,河南省农科院已育成花生品种20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8项。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快北方地区大豆品种的选育及更新换代,通过3年大田栽培试验,对不同气候因子条件下的国家大豆核心种质资源进行性状鉴定及适应性与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子中降雨量对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影响显著,但在不同类型的种质间适应性变化存在差异。通过性状鉴定和数据分析,国外极早熟种质在株高、底荚高度和百粒重性状上适应性较为强,国内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在产量性状、抗倒性及百粒重性状上适应性较强。根据各性状相关性及适应性,国内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应注重在高产、优质、抗性育种及种质创新中的应用;国外极早熟、早熟种质注重在北方高寒地区极早熟大豆品种和有效积温≥2800℃地区夏播麦茬复种超早熟大豆品种选育及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1月15日,由河南省著名棉花育种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转基因杂交棉品种—国审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创新性突出,在杂交棉品种的产量、抗性和品质同步改良提高等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省农科院创新育种策略和育种技术,育成了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