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对锰营养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设Mn2+浓度为0、0.05、0.50、5、30、50.mg/L,探讨了2种大豆品种(浙春2号、东北大豆854-11)的幼苗光合特性对不同锰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低锰浓度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高锰降低了Fo、Fm、Fv/Fm、Fv/Fo、qP。随着锰营养的增加,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增大。适量的锰浓度显著提高了大豆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降低了气孔阻力(Rs)和细胞间CO2浓度(Ci),随着锰浓度的逐渐增大,降低了Pn、Tr、Gs,提高了Rs、Ci。0.50.mg/L下的锰浓度有最大的Fo,5.mg/L下的锰浓度有最大的Fm、qP、Fv/Fm、Fv/Fo,表明0.505~mg/L的锰浓度有利于大豆的光合作用。在50.mg/L的锰浓度下,两个大豆品种有最大的qN、Rs、Ci和最小的Tr、Pn,此时两个品种大豆耗散了过剩的激发能,降低了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对大豆已产生了一定的伤害。两个品种大豆光合特性对锰的响应存在着基因型差异,浙春2号较东北大豆耐锰胁迫。  相似文献   

2.
张绪成  上官周平 《核农学报》2007,21(3):299-304,31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关系及其氮素响应。结果表明,光合色素各组分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品种间差异又因生育时期而不同;施氮显著提高了拔节期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扬花期和灌浆期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了全生育期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提高叶绿素a含量能显著提高叶片ФPSⅡ、Fv/Fm、qP和降低qN;叶绿素b含量的升高能显著增强热耗散,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则促进水地品种叶片光能的光合碳同化作用和旱地品种的热耗散。拔节期对照处理的旱地品种的ФPSⅡ和qN显著高于水地品种,在该时期品种抗旱性差异表现较为明显,能够通过提高光合机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热耗散来增强光合机构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氮肥用量(N 0、3和9 g·m-2)对结缕草生理、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和9 g·m-2氮肥均使结缕草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增加;提高了结缕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的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3 g·m-2氮肥处理效果好于9 g·m-2氮肥处理,对结缕草的生长和发育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两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水分胁迫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茶树叶片的基础荧光(Fo)显著升高,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显著下降,表明水分胁迫使茶树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受到伤害;水分胁迫还可降低茶树的光化学反应速率(Prate),缩短荧光上升时间(T1/2),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的传递(ETR降低),导致天线色素热耗散速率(Drate)、非光化学猝灭(qN)和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FD)升高,光化学猝灭(q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显著下降.比较水分胁迫下"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叶片叶绿素荧光变化发现,"铁观音"PSⅡ反应中心的胁迫耐性较强,叶片光化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铜胁迫对芥菜叶片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铜浓度处理均能降低芥菜胞间CO2浓度(Ci)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低浓度的Cu^2+(≤1μmol·L^-1)能提高芥菜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和蒸腾速率(Tr);高浓度的Cu^2+(≥10μmol·L^-1)使得芥菜叶片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和蒸腾速率(Tr)下降。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当铜浓度低于1μmol·L。时,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子叶产量(Yield)升高,当铜浓度高于10μmol·L^-1时降低,而最小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叶绿素a/b值在铜浓度低于10μmol·L。时升高,但比值随胁迫继续加剧而下降,两者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Car/Chl值在铜浓度小于50μmol·L-。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之后则随铜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铜浓度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Fv/Fm、qP和Yield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n、Cs、Tr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铜浓度与Fo和qN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低钾对水稻不同叶位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骏威  李素芳  付贤树  奚辉  王腾浩 《核农学报》2007,21(4):404-408,356
研究了低钾条件下钾敏感型水稻品种"二九丰"不同叶位叶片的气体交换、荧光参数、色素和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叶位降低,对照和低钾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可溶性蛋白(S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激发压(1-qP)、非光化学猝灭(qN)、超氧化物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却急剧升高。与对照相比,低钾胁迫加速了各叶位Pn的下降和Ci的上升,而Gs并无降低,说明Pn的降低主要是由非气孔引起的。低钾胁迫还明显降低Fv/Fm、ΦPSⅡ、ETR、Chl和SP含量、Chl/Car比率、及SOD和POD活性,促进了(1-qP)、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的升高。这些结果均说明低钾胁迫引起了PSⅡ光化学效率降低和能量耗散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叶片的早衰。相关性分析表明,PSⅡ的激发压的升高与Pn、Chl和SP的含量及SOD和P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据此推测,激发压的升高可能介导了水稻在低钾条件下叶片早衰的起始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培试验, 研究了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对100 mmol·L-1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NO提高了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光化学速率(Prate), 降低了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天线热耗散速率(Drate)和PSⅡ激发能压力(1-qP), 同时降低了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不平衡性.表明外源NO通过减少过剩激发能的耗散, 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 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番茄PSⅡ系统的伤害, 进而在缓解盐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施钾对不同基因型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钾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38、抗虫棉新棉33B、常规棉中棉所12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钾相比,不同基因型棉花施氯化钾225.kg/hm2,棉花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棉花干物重及分配到生殖器官的比例,棉花总成铃数、铃重和衣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棉所38、新棉33B和中棉所12皮棉产量分别增加13.60%、10.66%和4.21%;棉纤维2.5%跨距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纤维整齐度等品质也得到改善。中棉所38和新棉33B比中棉所12施钾的效果更好,生产上应优先给抗虫杂交棉和抗虫棉品种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9.
用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研究了变水条件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光系统Ⅱ(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以及qP和qNP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Fo和qNP值增加,Fv、Fm、Fv/Fm、Fv/Fo、qP、ETR值降低,但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干旱或复水处理下与干旱处理结果相反,这说明干旱可引起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而不同生育期的干湿交替环境条件可以增加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将更多的光能用于推动光合电子传递,从而提高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同时qNP的提高,有助于耗散过剩的激发能,以保护光合机构,缓解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缺磷胁迫下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大豆长出真叶时进行缺磷胁迫,第二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草甘膦处理,5d后测定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相对于正常供磷条件的清水处理,缺磷胁迫下4.98 mL/L草甘膦处理的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有效量子产量[Y(Ⅱ)]、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和半饱和光强(Ik)均呈下降趋势。而气孔限制值(Ls)、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b)、类胡萝卜素(Car)、总叶绿素(Chl)含量和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均呈升高趋势。说明缺磷胁迫条件下喷施草甘膦显著降低了抗草甘膦大豆的光合速率。缺磷引起的气孔因素可能是导致RR大豆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光合速率的下降导致其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降低,活性减弱,参与CO2固定的电子较少,光化学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淮北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淮北棉田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田间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35种,捕食性天敌24种;害虫优势种为棉蚜、烟粉虱、棉叶螨、棉盲蝽;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主要为四点亮腹蛛、龟纹瓢虫、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华姬猎蝽、小花蝽、青翅隐翅虫。该区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在棉株上的分布特点为:四点亮腹蛛、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小花蝽、青翅隐翅虫为下部>中部>上部;烟粉虱、棉盲蝽为上部>中部>下部;华姬猎蝽7月30日前为上部>下部>中部,8月9日后为下部>上部>中部;棉蚜在6月20日前为上部>下部>中部,在6月30日后为下部>上部>中部;棉叶螨前期主要分布在下部,后期向上转移;龟纹瓢虫在7月10日前为上部>中部>下部,7月20日之后为下部>上部>中部。群落均匀度在棉花生长发育前期较低,中期逐渐上升,后期又逐渐下降;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与均匀度相反;多样性在棉花生育中期最高。以物种为单位和以功能团为单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904。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猪粪堆肥提取液的促生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分别浇施以0.5 mol.L-1硫酸钾和水为浸提剂提取的猪粪堆肥提取液(分别简称为K和W)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K和W能显著增加棉花植株的株高、果枝数、蕾数、棉铃数。籽棉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CK)增加了2.30倍和1.86倍,但是K和W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棉花现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植株生物量分别比CK增加了71.4%和52.9%、114.2%和83.5%、106.1%和90.5%,氮磷钾累积量与CK比较显著增加。K处理的棉花在现蕾期和花铃期的植株干重显著高于W处理。(3)从现蕾期到吐絮期,棉花植株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随之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随之降低。与CK比较,施用K和W能显著增加不同时期棉花植株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花铃期K处理的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W处理。K处理和W处理的棉花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1.24倍和3.01倍(现蕾期)、59.1%和40.0%(花铃期)。(4)施用两种猪粪堆肥提取液,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增加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猪粪堆肥提取液能明显改善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显著增加棉花产量,可以作为优质有机液体肥料。  相似文献   

13.
棉花间作模式中作物养分竞争吸收和积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花和豆科作物、蔬菜作物间作后种间相互作用对氮磷钾等养分积累动态的影响,旨在为新疆棉花为主的间作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花生、大豆、鹰嘴豆、洋葱、萝卜、线辣椒与棉花间作及相应各个作物单作的田间试验,分析了间作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的积累动态相对于单作作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和大豆以及棉花和萝卜共生期间,棉花对养分的竞争能力(CRcc1)弱于大豆和萝卜(CRcc1 <1),表现为大豆和萝卜生长及养分吸收积累处于优势地位,棉花处于不利地位;棉花和辣椒、花生、洋葱共生期间,棉花对养分的竞争能力强于辣椒(CRcc1>1),表现为棉花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处于优势地位,辣椒、花生、洋葱处于不利地位;棉花和鹰嘴豆共生的前一阶段,棉花对的养分竞争能力弱于鹰嘴豆(CRcc1<1),但到鹰嘴豆收获前,棉花对养分的竞争能力则强于鹰嘴豆(CRcc1>1),表现为棉花生长处于优势地位,鹰嘴豆处于不利地位.棉花/花生、棉花/洋葱、棉花/辣椒和棉花/萝卜间作体系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并且对棉花产量没有不利影响,适合当地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苗期棉花根系发育缓慢,吸收能力弱,根系吸收的氮素不能满足棉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很容易出现僵苗、 弱苗。叶面施氮可以及时补充氮素营养,解决棉花苗期阶段性营养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喷施尿素对棉花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明确棉花苗期叶面喷施尿素的适宜浓度,了解其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的机理。【方法】本试验选用黄河流域常规栽培品种中棉所7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棉花苗期叶面喷施0.5%、 1%和2%的15N-尿素溶液,以喷清水为对照,调查了尿素不同喷施浓度棉花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1)叶面喷施15N-尿素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各施氮处理棉株内15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叶面喷施后2~96 h之间,逐渐升高,96 h达到最高,此后出现下降。2)棉株可以快速吸收叶面喷施的15N-尿素,各处理棉株叶面氮素平均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因中午气孔关闭,2~4 h出现降低;4~6 h达到最大,期间急剧上升;6~8 h急剧下降,8~12 h下降也较快,12 h后缓慢下降。0~12 h平均吸收速率非常高,为0.23~0.29 mg/(gh)。棉株对于叶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出现在喷施后12 h之内。3)15N-尿素浓度为0.5%、 1%时,叶面吸收显著促进了根系氮素吸收,且根系吸收的氮很快被转运到地上部分。4)1%尿素喷施浓度内,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尿素喷施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喷施浓度为1%时达到峰值,超过1%后开始下降。【结论】叶面尿素喷施浓度在0.5%~2%之间均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促进棉株的氮素代谢,以1%效果最佳。棉株对于喷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喷施后0~12 h,平均吸收速率为0.23~0.29 mg/(gh),96 h棉株中15N含量达到最高。棉花叶面施氮促进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叶面施氮主要通过增强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此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棉花株高和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转基因棉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江苏地区棉花高产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12000、21000、30000、39000、48000和57000 plant/hm2)对转基因棉湘杂棉8号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株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均呈线性升高,而生殖器官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和养分经济系数则呈抛物线函数变化,均以30000 plant/hm2密度为最高,与皮棉产量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种植密度对开花至盛花阶段棉株养分吸收比率的影响大于其他阶段,密度增大显著降低植株在开花~盛花阶段氮、磷、钾的吸收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每生产100 kg皮棉的养分摄取量逐渐上升,但对钾的吸收比例明显下降.高密度显著降低了上、中、下不同部位果枝的氮、磷、钾养分浓度和提高了不同部位果枝的群体养分吸收量,并使果枝营养早衰,下部果枝表现尤其明显,这与铃重的果枝空间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The surface runoff potential of trifloxysulfuron {N-[(4,6-dimethoxy-2-pyrimidinyl)carbamoyl]-3-(2,2,2-trifluoroethoy)-pyridin-2-sulfonamide sodium salt}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production systems has not been evaluate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 determine sorption/desorption coefficients for trifloxysulfuron; (ii) quantify foliar washoff of trifloxysulfuron when applied to cotton at the five-leaf stage; and (iii) determine the surface runoff potential of trifloxysulfuron when applied to cotton at the five-leaf stage and to bare soil. Freundlich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oefficients were 1.15 and 1.22, respectively. Sorption data indicated that trifloxysulfuron was moderately sorbed to soil and that it will be transported primarily in the dissolved phase of surface runoff. Foliar washoff studies revealed that approximately 91% of trifloxysulfuron applied to cotton at the five-leaf stage was available for washoff 72 h after application. Simulated rainfall (7.5 cm h-1) applied 1 day after herbicide application (7.9 g ha-1) resulted in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rifloxysulfuron in surface runoff water of 0.8 microg L-1 for bare plots and 1.3 microg L-1 for cotton plots. Cumulative trifloxysulfuron losses in surface runoff from bare plots and cotton plots were 0.13 and 0.21 g ha-1,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correspond to fractional losses of 1.7% for bare plots and 2.7% for cotton plots. Greater runoff losses of trifloxysulfuron from cotton plots were attributed to foliar washoff. Trifloxysulfuron runoff losses may be curtailed if the herbicide is applied early postemergence when canopy coverage is minimal, thereby reducing the potential for foliar washoff.  相似文献   

17.
应用~(15)N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有关棉花适宜的施氮时期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推荐最佳施氮时期为出苗后和现蕾期,也有研究认为播前和初花期各施一半较好。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区分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氮及土壤氮,并能深入细致研究施入氮肥的去向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本文采用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氮肥底追比例,施氮时期对棉花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棉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转Bt+Cp TI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79(CCRI 79)、中棉所60(CCRI 60)为材料,设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1∶1(N1)、1∶2(N2)、0∶1(N3)、氮肥底施与蕾期追施比例0∶1(N4)4个处理,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初花期、收获期15N吸收、15N回收率、生物量积累和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初花期棉株不同器官的氮素吸收来自氮肥(Ndff)的比例随底肥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5.88%42.45%。收获期不同处理棉花单株Ndff%随追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6.92%54.14%,N3、N4处理的棉花单株Ndff%显著高于N1和N2。N2处理的棉花单株籽棉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但与N1处理的差异不显著,N2处理单株生物量与N1、N3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N3、N4处理的棉花收获期单株15N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棉株收获期15N回收率均显著高于N1。N2处理的棉花收获期15N回收率高于N1处理,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棉花收获后N2处理土壤15N回收率低于N1,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本试验条件下,2个棉花品种氮素底追比为1∶2时的籽棉产量与15N回收率优于底追比为1∶1处理,底追比为0∶1的处理15N回收率在4个处理中最高,但未显示出产量优势,这些结果有待在大田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短季棉新品种德0720生长环境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密度、肥料和化控共同作用对短季棉新品种德0720个体发育、冠层结构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五因素四二二二二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共设置8个处理(T1~T8),研究不同密度、肥料和化控水平下,德0720个体发育、冠层结构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德0720的株高均表现出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见蕾期到盛花期增长迅速,盛花期(7月30日)打顶后基本停止生长,从盛花期到吐絮期,株高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加,随着化控量增大而降低;茎粗从见蕾期到盛花期迅速增粗,盛花期(7月30日)打顶后增速减慢,盛铃期(8月15日)后逐渐趋于稳定,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指数(LAI)从盛蕾期至盛铃期持续增长,盛铃期后明显下降;底层透光率表现出与叶面积指数相反的变化规律,以盛铃期底层透光率为4.8%时产量最高;德0720霜前皮棉产量结果2014年依次表现为T6>T2>T3>T7>T8>T4>T5>T1,2015年表现为T6>T7>T3>T8>T4>T1>T5,其中T6和T2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对2年产量结果进行分析,T6为最佳处理组合,2014年霜前皮棉产量达到1 776.0 kg·hm-2,2015年霜前皮棉产量达到1 470.0 kg·hm-2;不同处理下德0720的纤维品质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充分发挥短季棉新品种德0720增产潜力和科学开发利用该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成立以来,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为了揭示其快速增长的原因,该文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系统科学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和回顾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总结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创新技术。由分析总结显示,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在自治区和中国处于领先和引领作用的原因,是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起了关键作用,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逐步向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服务化方向发展。也充分说明,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该文也梳理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过程中遇到或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农艺和农机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未来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光谱的中国干旱区棉花遥感估产(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测定了棉花盛蕾期至吐絮后期各时期冠层的高光谱反射率以及产量,并对棉花产量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各生育期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及短波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与产量间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显著正相关与显著负相关。根据棉花冠层光谱波形特征,利用植被红边波段560 nm反射峰、670 nm吸收谷、近红外波段890 nm反射峰、980和1?210 nm两个弱水汽吸收谷、短波红外1?650和2 200 nm反射峰,设计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并与棉花产量进行相关分析,上述波段组合定义的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与产量在各生育期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VARI_700抗大气植被指数在各生育期均达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