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筛选出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较好的药剂和方法,在山东省微山县开展了5种药剂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的田间试验。设置8个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在小麦返青、拔节和灌浆中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拌种剂和返青期药剂喷雾组合防治比单一药剂拌种效果要好,拔节期和灌浆中期试验药效较好的为60 g/L戊唑醇以50 mL/100 kg拌种,75%肟菌·戊唑醇15 g/亩喷雾,防效分别为68.0%,69.9%。在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时可采用上述药剂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麦腥黑穗病种子处理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处陕西渭北高原的合阳县进行了不同药剂、不同剂量拌种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拌种是小麦腥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本试验所有农药和剂量防效几乎均达100%。具体情况为:12.5%烯唑醇WP 0.08 g/kg种子、25%腈菌唑EC 0.4 ml/kg种子防效为99.5%,60 g/l戊唑醇FS 0.17g/kg种子防效为92.61%,其余药剂处理均未发现病穗,防效达100%。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种子处理对麦蚜的防控效果,2015~2017年使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小麦进行拌种,比较了药剂拌种与常规喷雾对麦蚜防治效果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小麦生长中后期,常规喷雾区的麦蚜量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量800头)时开始进行防治,此时,拌种处理区的百株蚜量仅为18.0头,防治效果为98.00%;喷雾防治14 d后,拌种处理的防效为98.82%,虽然显著低下常规喷雾处理,但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017年小麦生长中后期,常规喷雾区的麦蚜量达到防治指标时,拌种处理区的百株蚜量为143.0头,防治效果为83.47%;喷雾防治20 d后,拌种处理的防效为98.20%,与常规喷雾处理差异不明显。拌种处理还可以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常规喷雾和空白对照增加7.8%和19.1%。拌种处理的小麦净收益为16 675.2元/hm2,分别较常规喷雾和空白对照提高了1 128.3和2 471.4元/hm2。使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安全省工、持效期长,对麦蚜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小麦全生育期蚜量均未达到防治指标,后期无需进行药剂喷雾防治,且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药剂拌种处理和苗期喷雾处理两种防治措施,探索不同药剂、不同措施对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530 g/100kg种子处理的出苗率为87.5%,移栽7天后防效为87.3%,均显著高于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0 mL/100kg处理;20%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和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喷药处理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效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7天防效分别达87.6%和77.4%,可作为生产上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推荐药剂。  相似文献   

5.
6%福立种衣剂防治麦类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6%福立种衣剂防治麦类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按种子量0.12%~0.25%拌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防效为99.00%~99.80%;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防效为92.20%~97.50%;防治燕麦坚黑穗病防效为79.80%~92.10%。小麦较对照增产61.30%~69.00%;燕麦较对照增产90.20%~93.50%。  相似文献   

6.
两种药剂拌种对苗期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与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不同剂量拌种处理后苗期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拌种均能有效推迟小麦条锈病秋苗期发病时间,相比之下,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的效果优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每50 kg种子拌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 g对苗期小麦条锈病的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高效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药剂拌种及后期喷施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拌种显著降低返青期小麦纹枯病病株率,2种拌种药剂处理(复剂1:萎锈·福美双,复剂2:多·福·唑醇)的田间防效分别为58.0%和55.0%,产量较CK(清水)分别增加10.6%和9.3%。后期配合喷施杀菌剂三唑酮和戊唑醇,能够有效防治灌浆期小麦白粉病,且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12.8%~24.0%,其中以复剂1+三唑酮+戊唑醇处理产量最高(9 309 kg/hm~2),防效最好(62.3%)。综合田间防效和产量,复剂1拌种+三唑酮+戊唑醇处理控病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小麦茎基腐病田间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小麦茎基腐病化学防治药剂和使用方法,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和富平县进行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50%甲基硫菌灵拌种处理及70%甲基硫菌灵、20%氰烯·己唑醇田间喷雾对小麦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在药效上,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和50%甲基硫菌灵3种药剂拌种均能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并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12%苯醚·咯·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也能有效地降低田间白穗率。此外,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结合越冬期和返青期田间喷施杀菌剂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可大大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喷施20%氰烯·己唑醇的防效好于70%甲基硫菌灵。由此可见,在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上,宜采取药剂拌种结合早期田间喷雾的防治方式,这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生产防控中减少用药次数而降低农药污染,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喷雾为对照,比较分析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下,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防治效果和较长持效期,一次处理即可将整个麦蚜发生期的种群数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防效90. 82%以上,且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增加,与常规喷雾处理相比,平均每667m~2增产率可达5. 64%~12. 44%。  相似文献   

10.
复方适乐时拌种防治农作物苗期病害及地下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发病地和土壤混合接菌条件下 ,应用 10 %复方适乐时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和玉米苗期病害及地下害虫 .结果表明 ,以复方适乐时 2 5mL·kg-1小麦种子和 5mL·kg-1玉米种子拌种防效最高 ,对苗期病害平均防效 74 36 %~ 94 0 3% ,对地下害虫平均防效 92 8%~ 10 0 % .复方适乐时拌种比三唑酮安全性高 ,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試驗表示用幾種抗生放線菌與棉籽餅、豆餅等餅肥及土壤混和後作為拌種和溝施的材料在大田中施用時,對於棉花有防止缺苗、爛種、減輕黃萎病、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產量的效用,對於小麥有防除腥黑穗病,增加有效分蘗的效用,對於白菜、黃瓜的生長有刺激的作用。用抗生菌混和肥料的浸出液噴射到黃瓜的幼苗上,顯然可以促進生長、提高產量並減少後期霜霉病的為害程度,用以處理顛茄的母根,也能發生強烈的刺激作用。這些處理偶而也遇到不良的結果,因此對於在各種植物上應用抗生菌混和肥料的條件,尚須進行詳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拌种的方法,开展了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对蚜虫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处理区小麦的出苗率、长势、分蘖数等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区,且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季可明显减轻蚜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5种供试杀虫剂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防效和棉花苗期的安全性,以获得拌种处理防效优于吡虫啉的替代药剂。【方法】测定棉籽7 d室内发芽势和14 d田间出苗率,评价供试杀虫剂在供试剂量下(4.20 g/kg种子)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安全性。田间拌种处理,评价5种杀虫剂对棉花苗蚜的防控效果和持效期,并与常规药剂喷雾防治棉花苗蚜进行比较,评价2种方法对防控棉花苗蚜的效果。【结果】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均与空白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安全;在棉花播种后至25 d内,各供试杀虫剂均能有效控制棉花苗蚜种群,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种后32 d各药剂处理防效均开始快速下降,其中50%吡蚜酮WG和20%噻虫胺CF防效最高,但仅为59.43%和55.52%。播种后39d仅20%噻虫胺CF防效为51.09%,其余处理百株蚜量接近或者高于空白对照;5%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对棉花苗蚜喷雾防控作用仅可维持3 d左右,至药后7 d,需继续采用药剂喷雾处理。【结论】与喷雾处理相比,拌种处理可以更长效的保护棉花,以更好的减少苗蚜的危害。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中,20%噻虫胺CF和50%吡蚜酮WG拌种防治棉花苗蚜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4种不同的保水剂施用方法对马铃薯“合作88”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的效果具有时效性,不同的施用方式发挥作用的时间不同;保水剂蘸种处理有利于提高出苗率,保证出齐苗;所有保水剂施用方式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穴施保水剂效果最好;保水剂沟施以及保水剂苗期穴施在抗旱性生理指标上表现较好;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来综合评定不同保水剂施用的效果,得出除保水剂蘸种处理与自然对照无差异外,其余所有保水剂施用方式的抗旱效果均优于自然对照,其中保水剂苗期穴施的抗旱保水效果最好,评价指数比自然对照高出71.43%;苗期穴施保水剂对提高马铃薯的单产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提高了大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硅噻菌胺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不同浓度的硅噻菌胺拌种小麦进行大田防治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种子量0.5%~4.0%的硅噻菌胺拌种小麦,对小麦根部发病和小麦后期的白穗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对成株期根部发病的防治效果为54.46%~83.38%,其中2.0mL和4.0mL的处理防效相当,超过了80%;对白穗的防效,各浓度处理均超过了90%。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粉锈宁。该药剂对小麦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吡虫啉拌种后对小麦蚜虫超长持效期的控制机制,本试验采用测定小麦蚜虫存活时间,麦蚜蜜露排泄量及麦蚜刺吸次数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机制。从麦蚜存活时间和蜜露排泄量来看,拌种后的苗期植株对麦蚜表现出了较强的致死作用,接虫3h后植株上试虫的存活率为0;孕穗期和灌浆期,麦蚜在拌种植株上24h后,存活率分别为42.56%和77.33%,麦蚜蜜露分泌量仅为对照的7.86%和8.59%,麦蚜的存活率虽有明显增加,但其蜜露分泌量却很低,表明吡虫啉拌种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对麦蚜有拒食作用。从刺吸次数来看,灌浆期拌种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拌种植株明显减少了麦蚜的再刺吸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表明吡虫啉拌种在苗期对小麦蚜虫表现为胃毒作用,孕穗期对麦蚜表现为胃毒与拒食共同起作用,而灌浆期则以拒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水稻稻瘟病和恶苗病是水稻上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化学防治是主要防治措施之一。为探明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稻瘟病和恶苗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干稻种拌种并晾干后播种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1%肟菌.异噻胺FS 15 mL/kg和25 mL/kg种子对沪软1212苗瘟、叶瘟和穗瘟的防效分别为87.19%、77.64%、45.20%和93.75%、84.75%、58.92%,对沪软1212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恶苗病防效分别为83.44%、83.89%、84.35%和85.89%、88.26%、88.12%,各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成苗安全。24.1%肟菌.异噻胺FS推荐剂量拌种对苗瘟、叶瘟和恶苗病防效较好,对水稻生长安全;研究结果可为稻瘟病和恶苗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建国  朱云娜  乔冬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57-12859
[目的]了解生物菌肥不同浓度和使用方法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平板培养法研究了生物菌肥不同浓度浸种、拌种处理对芦苇杂交稻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生物菌肥浸种可促进水稻种子发芽,使水稻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分别增加了3.43%~14.18%和14.70%~18.86%,同时可促进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增加水稻幼苗干鲜重.1∶25~1∶100各浓度生物菌肥对水稻的促进效果相差不大,生物菌肥拌种的效果最显著,且与生物菌肥浸种处理差异显著.[结论]在水稻育苗阶段使用“中合牌”生物菌肥可促进芦苇杂交稻的发芽,提高幼苗秧苗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杨凌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07-1008
[目的]研究60%吡虫啉sc种衣剂拌种对水稻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及秧苗素质的影响。[方法]设4个处理,于水稻秧田期进行拌种处理。[结果表明]60%吡虫啉Sc种衣剂对秧田灰飞虱和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lkg稻种拌60%吡虫啉sc种衣剂5ml对灰飞虱揭膜后20d的防效在85.51%,对蓟马的防效在90%以上,控制期长达30d以上,且对水稻秧苗素质的提高有明显作用。[结论]60%吡虫啉sc种衣荆是秧田期控制灰飞虱和蓟马为害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