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赣州城镇化发展进程,从农村、小城镇和中心城镇三个空间领域与农民的主体作用四个维度为主线,着重分析了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问题较为突出的四点相互关系.即农村生产要素流转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关系问题、加快城镇化与农民素质提高问题、中心城镇与小城镇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传江  宋月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52-4353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来推进农村小城镇化,正确处理新农村、小城镇规划编制所面对的问题,避免失误,从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小城镇化宜充分考虑现有发展水平、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在合村建镇过程中,不搞一刀切,可以采用多种合并模式:例如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吸纳型,相邻村合并型。建设好了,城镇化就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新农村和城镇化都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是辩证统一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方面,两者都统一于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对城镇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好会大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反之,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不好将会延缓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不断提升、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利于城镇化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者应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弊端问题。甘肃省作为一个内地传统的农业省份,自然条件差,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按三个阶段层层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的办法,加大对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按“一圆三模式”理念编制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建设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的客观实际,从理论角度论述了城镇化的一般含义和农垦城镇化建设的寓含,对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并针对剖析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寻求低碳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小城镇成为低碳发展的核心阵地,建设低碳生态文明小城镇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统计资料分析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阐明了苏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低碳生态小城镇的内涵,研究了农村低碳小城镇的建设要求,探讨了苏北地区农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发展小城镇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我国13亿人口9亿农民,所以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农村城镇化,而农村城镇化又依赖于小城镇的发展。本文就新时期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面对2006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中央财政3397亿元专项资金。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彭真怀研究员通过1年多的实地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他认为,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小城镇为单位集中整合。打捆使用。不仅符合客观实际,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一一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成功实践经验,谈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浙江省绍兴县以优化社区公共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以“三集一化”即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管理服务城镇化为主要内容,成功地探索出了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新型社区的一整套成功经验与做法,全县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村域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递进阶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法和演绎归纳法,研究传统村域城镇化的发展历史和演绎机制。结果表明,新型村域城镇化与传统村域城镇化有本质区别:指导思想应该从以经济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必须坚持以内生动力为主,发展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评价标准由城镇化水平上升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人口土地数量指标转变为基础设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质的指标。提出新型村域城镇化应该是“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农村全域化的规划建设理念、农民市民化的生活质量”的新的“主动”城镇化,而非传统“被动”的城镇化,创新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还很不适应。我们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敬烈  张瑾 《农业与技术》2006,26(2):150-15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大社会经济系统并存的现象。党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这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将造福9亿农民,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走向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6.
梁颖  蔡承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28-17630,17633
基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了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区域优先序选择。东部地区优先提升城镇化质量,对小城镇建设进行长远规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发展与国际城市化水平接轨;中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走城乡互动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西部地区优先建设新农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在以一个非常快的速度发展进步,城市化建设水平也在日益提升,与此同时,也在进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农村是各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农村发展视域下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村逐渐向城镇化进行转变。本文主要针对新农村发展视域下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而使农村向城镇转变,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城镇化为核心和重点。本文分析了甘肃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开拓当前农村市场、拉动内需的首要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为依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统筹城乡发展上层次、上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莹莹  刘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51-11252
从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和制度、经济和资源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