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大麦开颖性状的遗传规律,以5个开颖品种(系)(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开花期利用图象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测量亲本及杂种F1的开颖角度,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计算公共亲本的系列方差Vr和系列协方差Wr,以测验开颖性状的遗传模型.推断其显(隐)性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亲本间和杂种间的F值分别为237.71^**和162.48^**,表明开颖角度在亲本间和杂种间的差异均这到极显著水平;(2)Wr依Vr的回归方程为Wr=4,5128+0.8968Vr,r=0+9339^**,回归系数与0的差异(t=5.23^**,df=4)达到极显著水平,与1的差异(t=-0.60,df=4)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回归截距与0的差异(t=0.86,df=4)也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属完全显性类型;加性、显性和环境方差的估计数依次为45.922、20.321和1.210,说明加性遗传方差比非加性遗传方差更重要;开颖显性方向和程度随亲本和组合而有所不同,平均而言.开颖性状是减效基因表现为显性,即闭颖对开颖表现为显性;(3)15对正反交杂种F1中有3对的开颖角度存在正反交差异,表明大麦开颖性状有时还受到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亲本再生力特性对杂交稻F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天举 《再生稻》1997,(1):11-14
本文研究了水稻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种F1的再生力,结果指出:不同的不育第、恢复系和杂交组合,其再生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亲本的再生力特性对杂种F1有直接影响--亲本双方均具强再生力,其杂种F1再生力必强;亲本双方再生力的较弱,其杂种F1财生力较弱;亲本一方具强再生力,其杂种F1再生力仍较强;对杂种F1再生力的影响程度,不育系强于恢复系,比较不育系、恢复系和杂种F1三者的再生力,一般是不育系〉杂种F1〈  相似文献   

3.
小麦杂种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小麦杂种面粉的淀粉品质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研究了由31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常用小麦品种(系)组配的45个小麦杂种(F1植株上的自交种子F2)面粉的RVA参数及其与双亲面粉RVA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45个小麦杂种的7个RVA参数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以回复值的变异最大,最高的杂种达1801RVU,最低的仅为450RVU;变异最小的是峰值时间,最高的杂种为6.20min,最低为5.67min;(2)杂种所有RVA参数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表现,但杂种的RVA参数的变异系数小于亲本的变异系数;(3)小麦杂种面粉RVA参数与双亲面粉RVA之间的关系因性状不同而异,其中在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峰值时间三个性状上,杂种RVA参数与双亲RVA参数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其余4个参数则因组合的不同而异,相关关系未达达显著水平;(4)方差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小麦杂种F1代植株上的种子之间在RVA参数上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K(Ae.kotschyi)、V(Ae.ventricosa)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C3其6个恢复亲本基因型,与K太911289A和V太911289A不育系分别杂交,获得了212个杂种;利用这些杂种分析研究了杂种F1代的恢复度及其产生单倍体的频率。结果表明,不同亲本的恢复基因得到累加重组,优良恢复基因型的频率提高,30%基因型的恢复度达到81.0%-96.2%,平均值90.2%,较双亲平均值(75.7%)提高14.5%;有21%的杂种F1产生单倍体,单倍体频率的变化幅度为3.9%-9.8%,且随着恢复度的提高吾现下降的趋势,为显著的负相关(r=-0.8732--0.9258),说明恢复基因对单倍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水稻Lemont和中国华南水稻七桂早所组配成的杂种稻Le/Qi,既具有较高的光能截获能力,又具有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其整体光合能力和亲本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不论是在美国阿肯色州,还是在中国广州,Le/Qi较之Lemont及七桂早,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3%~62%及8%~15%,比美国亲本具有明显为高的产量,比中国亲本明显提高了品质,增加了经济产值。利用由美国水稻和中国华南水稻所组配成的12对杂种组合进行扩大试验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杂种都显示了整体光合能力的明显改进,比美国亲本具有明显为快的叶面积发展能力,表现在明显为高的生物学产量上;比中国华南亲本具有明显增强了清除有害自由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在高光强下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水稻Lemont和中国华南水稻七桂早所组配成的杂种稻Le/Qi,既具有较高的光能截获能力,又具有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其整体光合能力和亲本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不论是在美国阿肯色州,还是在中国广州,Le/Qi较之Lemont及七桂早,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3%~62%及8%~15%,比美国亲本具有明显为高的产量,比中国亲本明显提高了品质,增加了经济产值。利用由美国水稻和中国华南水稻所组配成的12对杂种组合进行扩大试验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杂种都显示了整体光合能力的明显改进,比美国亲本具有明显为快的叶面积发展能力,表现在明显为高的生物学产量上;比中国华南亲本具有明显增强了清除有害自由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在高光强下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用14个亲本所配制的91个杂交组合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分析组合的产量优势,及其与亲本的配合力和亲本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杂交种的产量优势普遍存在,49.5%组合的超亲优势达到了显著水平,配合力、亲本系数与杂种产量和杂种优势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杂种组合选配时应考虑配合力和亲缘关系。6个最高产杂种组合的分析表明,杂交种亲本的亲缘关系较远、配合力较高,则产量优势明显。这6个组合的亲本中均含有中国亲本。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4x×2x杂种无性一代产量及产量性状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2n花粉的Neo-tuberosum双单倍体×Solanumphureja的二倍体杂种以及其与Neo-tuberosum双单倍体的回交后代与普通马铃薯(S.tuberosumssp.tubero sum品种东农303进行了杂交。4x杂种在株高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杂种优势。商品薯产量与4x亲本无显著差异,但两个杂种群体的最高值分别超4x亲本的260g/株和60g/株。总产量杂种优势明显,但杂种单株结薯数多,平均块茎重小,这些是限制4x×2x杂种利用的不利因素,需要进一步地改善。  相似文献   

9.
棉花不同生态型亲本及其杂种光合性状的比较问题,在国内外已引起普遍的重视。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用陆地棉和海岛棉进行杂交,观察到后代的光效不整齐,有的杂种很强,有的则低于亲本,国外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不同生态型杂种在光效上的差异,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对稻瘟菌的抗性谱及亲本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采用40~51个不同致病类型的稻瘟菌株,对8个不育系、16个恢复系和22个杂 交种进行单菌株接种。结果表明,供测恢复系抗谱较广,不育系抗谱狭窄。杂种F1的抗性水平 略低于抗性较高的亲本(恢复系);亲本抗性对杂种F1的遗传80.83%为显性,提高不育系的抗 性水平可扩大杂种F1的抗性谱。  相似文献   

11.
花生区组的9个花生野生种的酯酶同工酶带型差异分析表明,基因的调控作用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存在差异。野生种是一个遗传多样性种质基因库。A.batizocoi的阶段发育和组织特异性表现突出,表明A、B染色体组之间存在大量的遗传差异。种间条种产生杂种酶带和互补酶带是高优势组合的表现特征。酶谱分析可作为选配亲本、预测杂种优势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优势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和相应单交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三交种的总体平均产量略低于单交种,但两者差异不显著,产量最高的组合是单交种09×412,居第二位的是三交种09A×10B×355.与相应的两个单交种相比较,25%的三交种比其两个单交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33.3%的三交种杂种优势介于两个单交种之间,其余41.7%的三交种优势低于两个单交种.12个三交种的各性状株间变异系数平均值除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较明显高于单交种的平均值外,其它性状株间变异系数平均值相当.三交种的整齐性略差于相应的两个单交种,而抗倒性和抗菌核病能力强于相应的两个单交种或介于两个单交种之间.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6个普通小麦品系与14个从国外引进的斯卑尔脱小麦杂交,研究了种间杂种优势表现,并探讨了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和构建种间杂种优势群的途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就平均优势而言,单株产量,单穗产量和千粒重优势最大,分别为111.39%,62.77%,45.72%,单株穗数,株高和主穗粒数优势次之,分别为24.13%,20.18%和12.76%,主穗小穗数和主穗长优势较小,分别为4.08%和0.67%。研究还发现,种间杂种抽穗斯比母本普通小麦晚0-6d,但较父本斯卑尔脱小麦提前20d左右,表明早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杂种优势比普通小麦分别提高了8.55%,12.13%和9.91%,一些组合沉淀表现超亲优势,说明利用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尔脱小麦种田杂交既可以扩大小麦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子标记估算遗传距离预测甘蓝型油菜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用甘蓝型油菜4个恢复系、3个保持系及其相应的12个F1代共19份材料,研究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油菜重要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发现,在4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中,4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87条多态性条带,2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31条多态性条带。基于SSR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423,决定系数为0.179。基于SRAP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654 (达到0.05显著水平),决定系数为0.428。基于SSR和SRAP混合数据计算的遗传距离与小区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642(达到0.05显著水平),决定系数为0.412。表明SRAP标记对产量杂种优势预测的效果要显著高于SSR标记预测的效果,是目前为止报道的通过鉴定亲本遗传多态性预测油菜杂种优势最为有效的分子标记手段,可作为油菜杂种优势预测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F1性状值及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5 2 ,普通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4 0 4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单株产量平均优势为 111.39%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产量优势平均为 11.14 %。研究发现 ,在所采用的两组亲本内 ,遗传距离与所考察的各性状杂种优势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当遗传差异从品种间扩大到种间时 ,遗传距离与各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种间杂交既可以明显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16.
广亲和系配制的杂种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以国内新育成的优良广亲和系为母本,典型籼、粳品种为父本配制的8个杂种F1的产量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一代具有库容、物质生产和产量优势,特别是亚种间杂种优势突出。亚种间杂交组合抽穗后叶片衰老缓慢,功能期长,存在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优势,但大多数亚种间杂交组合物质转运不良,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不同,小麦群内和群间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也不同。为了客观评价各类方法的优劣,作者根据小麦产量性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RAPD标记等将小麦品种(系)分别归为不同的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RAPD标记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好,GroupI与Group Ⅲ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它们F1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高达18.8%。以产量构成因素为分类依据效果稍差,但仍能区分开优势群和非优势群,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最高为15.06%。以一般配合力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差,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甚至不及群内杂种,最高的群内杂种优势也仅有12.1%。因此认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建立应以RAPD标记为主要依据,兼顾产量性状,而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无法准确预测杂种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8.
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30个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按照NCⅡ设计获得的200个杂交组合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探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6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85条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2.9条,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值)变化范围为0.064~0.844,平均为0.380。以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为原始数据,按UPGMA聚类方法将30个亲本材料划分为7大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关系基本相符。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性状平均值的相关除每穗总粒数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361~0.359,说明分子标记可用于水稻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相关程度还不足以预测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玉米过氧化物同工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选用了36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并组配了300个杂交种,其中包括13个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graffing方法Ⅳ),组配了78个杂交种。通过对所有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分析发现,互补酶带的出现与否不能准确地预测杂种产量的高低;POD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特殊配合力的关系为抛物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和0.495**),这表明双亲间过氧化物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杂种优势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与亲本的稻米品质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7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63个组合为材料,对籼型杂交水稻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与亲本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全部杂交组合各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无论是超亲优势、完全显性还是部分显性,都表现为负向的几率远大于正向。 组合间杂种品质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无论是中亲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指数,还是超低亲优势指数,均以垩白大小、垩白粒率、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等性状组合间变异为大。全部性状杂种平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亲值。除精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杂种值极显著高于中亲值外,其余性状都与中亲值接近或极显著低于中亲值。除糙米率、精米率和胶稠度杂种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亲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