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浙江低天红壤大豆含铝状况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明奎 《大豆科学》1995,14(4):299-302
本文对激光省低丘红壤上生长的大豆籽实含铝量及其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在低丘红壤上的大豆含铝量为38-278mgkg^-1,变化较大,平均约为102.11mgkg^-1,明显高于生长在其它土壤上的大豆含铝量。大豆含铝量与土壤中的活性铝数量、酸度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小麦相比,大豆有较强的集铝能力。  相似文献   

2.
低丘红壤茶园在浙江省茶园面积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大多数茶园长势较差,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低,不利茶叶生产的发展,应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提高茶叶质量,调整茶类结构,是改变低丘红壤低产低质低效益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低丘红壤发展名茶生产,对提高目前茶叶的总体质量,促进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兰溪市茶场地处金衢盆地中部平缓丘陵区,海拔45~70m,是典型的低丘红壤茶区,茶园土壤全部为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发育而  相似文献   

3.
4.
吴洵 《福建茶叶》1990,(3):31-33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茶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积累和分解对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演化以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了解低丘红壤茶园有机质含量现况、积累和分解特点,对拟定茶园土壤合理耕作和施肥、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变低丘红壤茶园低产低质现象等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低丘红壤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现况 为了了解我国低丘红壤茶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现况,我们于1986—1989年间,对浙、赣、湘、粤、黔、皖、桂等省主要茶区第四纪红粘土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进行广泛性抽样调查,根据对83个样点的分析结  相似文献   

5.
低丘红壤春大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灵  陈诗武 《大豆科学》1992,11(2):97-105
本文分析了在低丘红壤的生态条件下,春大豆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植株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大豆群体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其适宜种植密度范围较大。每亩穴数相同每穴株数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1.26~43.25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0.96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74.3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5.2961g。每亩穴数不同每穴株数相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4.01~53.18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6.67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46.7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0.8713g。在相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前者优于后者,增产幅度分别达5.56~34.26%。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浙春2号每亩种植7.500~12.000穴,每穴留苗4株左右,这样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杨锁森  童正坤 《茶叶》1990,16(4):11-14
我国红黄壤分布很广,跨越15个省、区,土壤以红壤土系为主,统称红壤地区。茶叶是该区内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红壤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80%以上,年产量占70%,1989年,该区内茶叶产值20多亿元,创汇达3亿  相似文献   

7.
新垦低丘红壤浙春2号大面积亩产100公斤产量结构分析汪惠芳(浙江省衢州市农科所·324000)郑连光,曾爱娟(浙江省衢州市种子公司)浙春2号大豆品种具有耐瘠、耐旱、稳产等优良特性,尤其适宜南方丘陵红黄埂地区种植。为加速良种推广应用,结合浙春2号高产栽...  相似文献   

8.
在红壤丘陵施用多元素配合(N:P_2O_5:K_2O=2:1:1)的复合肥,作为追肥施用于幼龄和成龄茶园,在N素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尿素。用4:1:2的复合肥做基肥,第一年产量显著高于施用菜饼,第二年复合肥虽与菜饼肥施用区无显著差异,但两者产量均高于不施肥区。对发芽密度、百芽重、树幅宽度的三元回归分析表明:芽重和发芽密度的偏回归极显著,反映出复合肥的增产作用主要是以提高茶树芽叶重量和百芽重来实现的。因此,茶园施用复合肥具有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工特种绿茶是提高茶叶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低丘红壤茶园,应用推广良种和施肥技术,并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使茶园建设由单一生物向复合生物体发展,力求提高鲜叶的自然品质,在严格采摘质量的条件下,运用烘炒协同技艺调整制茶品质,生产一定数量的优质特种绿茶,能够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苎麻茎叶中含钙较多。根据贾法(Jaffa)报道,每亩产纤维30公斤,需从土壤中吸收氮3.5公斤、磷2公斤、钾5.5公斤、钙4公斤、镁1公斤。可见苎麻对钙的需要量是比较大的。欧沙米(Oshuimi)报道,酸性土每三年亩施石灰75公斤,增产效果好。关于这方面研究,国内还未引起极大重视,未见报道。为探讨酸性土壤增施石灰的效果,我们于1986-1987年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1.
施用大、中、微量元素对大豆品质及其它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试验以3种大量元素(N、P、K)、3种中量元素(Ca、Mg、S)及6种微量元素(B、Mo、Zn、Fe、Na、Cl)及其组舍对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和高脂肪大豆品种东农163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S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34个百分点,增加高脂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1.44个百分点;施Zn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07个百分点,B、Mo、Zn同时施用可增加高脂肪品种大豆的蛋白质含量2.19个百分点。Na、C1、Fe的施用似乎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正向作用。以Na元素的作用最大,二个供试品种分别增加2.08和1.85个百分点;Fe分别增加1.11和1.43个百分点;Cl分别增加1.26和1.65个百分点。N、P、K对大豆脂肪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高脂肪品种中,K单独处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对照,增加脂肪含量1.57个百分点,P—K配合施用增加1.2个百分点,N—K配合施用增加1.52个百分点,N—P配合施用增加1.11个百分点。适量的施用Ca、Mo具有增加大豆中脂肪含量的趋势。肥料的施用具有降低株高,增加收获重、荚数、粒数的作用。特别是N—K配合施用对大豆的株高、收获重及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磷肥配施石灰石粉对红壤上大豆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傅庆林  孟赐福 《大豆科学》1992,11(2):146-151
通过红壤上石灰石粉与磷肥配施对盆栽大豆生长和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表明,施石灰石粉、钙镁磷肥均能提高土壤pH,显著增加大豆的产量,提高其养分的转运率;施石灰石粉能提高植株含钙量,却抑制了对钾的吸收,施磷肥提高植株含磷量,但降低植株含钙量。  相似文献   

13.
对150份不同类型大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8**,r=0.421**).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362**),栽培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材料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利用低蛋白质、高脂肪大豆作为杂交亲本,可增加选择几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三个蛋白质含量改良群体为材料研究了在蛋白质含量选择之后,产量的选择潜势和选择方法。结果表明:三个大豆蛋白质含量改良群体的产量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势。群体中产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表明在大豆高蛋白质含量育种中先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改良再进行产量选择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在产量改进的选择中,株行世代直接选择的实际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特点及早世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5个亲本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研究其杂种后代F2-F4代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特点及早世代分组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质含量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2)相关分析显示,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3)蛋白质含量总的变异趋势是:组合间>家系间>家系内单株间;(4)在大豆杂交组合的早世代对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选择是有效的,而在F2的选择较在以后世代中选择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连作大豆根际土及根系、冠部三要素含量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轮、连作大豆根际土及根系、冠部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的定期测定,发现根际土中,速效氮含量连作区略高于轮作区;速效磷含量变异程度大且无规律;速效钾含量连作区低于轮作,差异达显著水平(t=4.478,t0.05=4.303)。根系和冠部的全氮含量连作区均高于轮作区,冠部除鼓粒期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全磷含量鼓粒前连作区低于轮作区,盛花期差异达显著水平,鼓粒后基本无差异;全钾含量连作区均低于轮作区,差异达极显著水平(t=8.009,t0.01=3.169)。由此认为氮素不是限制连作大豆产量的因素;连作大豆快速生长期植株缺磷,应及早补施磷肥;大豆连作可导致缺钾,应增施钾肥。  相似文献   

17.
迟凤琴 《大豆科学》2001,20(1):35-40
大豆生育期间能否丰富和积累土壤含N物质是决定大豆肥田机制之一。试验结果表明,1988年大豆、玉米和休闲对比试验,在降雨正常情况下,大豆和玉米秋后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0.461%和0.341%,全N增加1.1%,而玉米却亏损了5.2%。1990年6个处理试验中在深松条件下,各肥料处理的各土壤含N物质皆亏损,而未深松的,虽有夏早,仍使各土壤含N物富集,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区效果明显,所以大豆肥沃土壤是有条件的。大豆落叶尚可归还土壤11.9-18.9kg/hm^2的N素。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子脂肪蛋白质含量与萌发期耐冷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研究60份东北春大豆品种(系)脂肪蛋白质含量与种子萌发期耐低温的关系。二年的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与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85和0.5041)。内豆1号、合交83—1698、绥82—203、合辐84—480、合丰27号在低温条件下发芽势明显高于其它供试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豆主要生产品种蛋白质、脂肪及其组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中国25个省区70个在当地种植的大豆主要生产品种的蛋白质及其组份、脂肪及其组份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与多数氨基酸呈负相关趋势,尤其是蛋、色、胱氨酸等为人们所重视的氨基酸均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趋势。2.苏与赖、亮、色与蛋氨酸呈显著的正相关。3.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4.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