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2个无芒雀麦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分子标记对12个无芒雀麦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9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87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9.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5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51.72%.无芒雀麦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数为7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36%,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33,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84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2735,说明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聚类结果显示,部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例外,这可能与人类的广泛栽培加大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2.
生化他感作用在草地植物种间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用盆栽法,采用人工气候箱培养,研究了狼毒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无芒雀麦的生化他感作用.结果表明:狼毒根对无芒雀麦幼苗茎叶的干物质积累具有抑制作用(P<0.01);对无芒雀麦的细胞质膜差别透性有明显的伤害作用(P<0.01);狼毒根的抑制作用大于狼毒茎叶.  相似文献   

3.
施用污泥对无芒雀麦和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污泥中含有较多或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也含有一些危害植物的重金属元素。为了探讨污泥对无芒雀麦吸收利用的影响,将七里河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泥施于无芒雀麦人工草地。3年来对无芒雀麦和土壤进行多项监测,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元素未在无芒雀麦体内积累,也没有向20cm以下的土壤中迁移,对土壤没有污染,是一种可在草地中应用的肥源。  相似文献   

4.
采用银染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并克隆鹅卵泡选择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共获得5个差异片段(EST,表达序列标签),经Blast同源性分析发现1个与人甲硫氨酸腺苷基转移酶Ⅱβ亚基(MAT Ⅱβ)同源,同源性为95%,另一个与鸡mKIAA0840基因同源,同源性为94%,其余3个与已知基因或序列无任何同源性,可能是尚未发现的新基因.本研究结果显示鹅卵泡选择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筛选出的5个EST的全序列和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畜禽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 《四川畜牧兽医》2000,27(Z1):82-83
本文综述了运用遗传标记在畜禽育种中进行辅助选择的研究动态及进展。通过分子遗传标记对畜禽性状的选择 ,是目前育种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畜禽育种实践将产生重要指导作用 ,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可应用于畜禽的选种选配、基因转移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我省应尽快启动动物生物技术的研究 ,把国内外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育种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6.
陶毅 《草业学报》1993,2(2):16-22
以基因型的绝对适合性为基础,讨论了在空间异质生境中一个仅具一等位基因位点两等位基因的地二倍体种群(该种群处在非生境选择和完全生境选择的条件下)的遗传多态性的充分条件,所得结论与以基因型相对适合性为基础的结果相比更具一般性。  相似文献   

7.
陈辉 《猪业科学》2019,36(1):116-118
随着规模化养猪进程的加快,选育出生产性能优秀的生猪的意义日趋重要。为了促进我国养猪水平的发展,就要加强对猪遗传育种工作研究的重视程度。猪的经济性状包括繁殖性状、生长性状、胴体性状以及肉质性状,这些性状在生猪的选育改良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猪的选育方法有常规育种、转基因育种以及分子育种,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育种的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先进的育种方法如基因组选择(GS)、标记辅助选择(MAS)、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等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猪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加快了选择进展。文章就近些年国内外猪的经济性状选择的遗传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我国的生猪改良提供思路和策略以及猪的选育改良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子宫容量是对子宫维持多个孕体正常孕育能力的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多胎动物的子宫容量及其遗传选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此作者着重讨论和综述了多胎动物的子宫容量、子宫容量的度量及子宫容量的遗传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中氟化物含量及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根据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的一般过程,采用JJF 1059-1999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尿中氟化物的测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该检测方法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5,不确定度报告为(0.97±0.051)mg/L,取k=2.结论由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及重复测定产生的不确定度对总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综述当前用于控制肉鸡体脂沉积的遗传选择方法,它包括选择饲料转化率,腹脂重(率)和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并对3种选择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芒属(Miscanthus)植物作为当今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纤维素生物质能源植物之一,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中国是芒属植物的分布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种质遗传资源,这为我国芒属植物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本研究收集来自全国10个省份的30份不同生态型野生芒资源,利用细胞压片和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鉴定,以期为我国野生芒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和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30份种质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38,且均是二倍体。  相似文献   

12.
以芒(Miscanthus sinensis)种子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对愈伤进行处理,探讨秋水仙素、诺考达唑、安磺灵3种不同诱变剂在相应条件下对芒多倍体诱导的作用效果。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含量测定、染色体制片技术进行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比较四倍体与二倍体叶片中气孔保卫细胞大小和密度等手段检测再生植株的倍性。结果表明:在对芒的愈伤进行处理时,最佳组合为安磺灵浓度10 μmol·L-1,温度5℃,1.02 mmol·L-1的Ca2+浓度,处理15 min,其诱导率为35.19%。诱变剂对材料的毒害作用表现为秋水仙素毒害作用最大;诺考达唑和安磺灵对材料的毒害作用次之,且二者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有所作为的能源。芒植株普遍高大、生物质产量高、燃烧品质好,加之其分布广泛、抗逆性强、适宜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种植,成为一种极为理想的生物能源植物。为探明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的表型多态性及表型变异规律,对37个野生居群材料的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产量干重、单株产量鲜重、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叶宽、茎节数、茎节长度、茎粗、株高和叶长。11个性状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叶片长而且宽的芒,旗叶长而宽,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蘖较少,反之亦然。此外发现分蘖数、株高、叶长3项指标对芒单株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是评价芒单株产量的3项主要指标。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可归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2.551%,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测定的表型特征。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37个芒野生居群依据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分为3类:植株高大叶片窄长型、植株高大叶片宽长型和植株低矮叶片窄短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I2-KI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测定芒(Miscanthus sinensis)花粉活力以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花粉寿命,并利用H2O2法检测雌蕊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芒花粉量大,平均花粉量/胚珠比(P/O值)达到5445±2883,属于专性异交性植物,且花粉初始活力较高,平均为78.68%±17.46%,但离体花粉的活力丧失快,室温干燥和湿润条件下保存的花粉寿命分别为70min和100min。不同基因型在花粉量、花粉活力及寿命上存在变异。雌蕊柱头可授性较高,活性可持续8d,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前1d至开花后1d。  相似文献   

15.
以 PEG-6000为渗透介质模拟干旱胁迫, 对中国芒(Miscanthus sinensis)幼苗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随着PEG胁迫时间的延长, 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但不同浓度PEG胁迫条件下, 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不同。低浓度PEG(≤10%)各指标都能基本维持与对照相似的水平;高浓度PEG(≥20%)下, 各指标与对照均差异显著, 这说明中国芒幼苗能忍受低于20%的PEG胁迫, 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但浓度超过20%的PEG会对中国芒幼苗造成严重干旱胁迫, 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6.
广西省芒野生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方差、聚类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分布在我国广西省芒的13个野生居群的18个叶片、茎秆、花序和小穗的表型性状进行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8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芒种群内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且遗传多样性较高。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17.99%~47.21%,其中,叶片、茎秆、花序和小穗性状分别为38.01%,29.80%,32.84%和27.14%,所有性状均值为32.05%,说明芒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阈值5.388处可以将13个居群分为4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聚成一类的居群在地理位置上并不靠近。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表型性状的变化与地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芒属能源植物在遗传改良以及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何淼  王欢  徐鹏飞  刘长乐  周蕴薇 《草业科学》2016,33(7):1342-1352
土壤盐碱化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日益严重的盐碱化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致使植物种类减少。芒(Miscanthus sinensis)作为能源植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模拟我国东北大庆盐碱地的低(4.147 5、8.295 0 g·L~(-1))、中(12.442 5 g·L~(-1))、高(16.590 0、20.737 5 g·L~(-1))浓度土壤环境,以引种自辽宁省本溪阿家岭的芒为研究对象,对其幼苗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芒幼苗在受到复合盐碱胁迫处理时,未胁迫对照组各指标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低浓度处理时芒幼苗体内叶绿素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高浓度处理时则不断降低;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则不断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根活力一般在低浓度的复合盐碱处理时缓慢升高,高浓度处理时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基本界定了芒的复合盐碱耐受范围,可以为今后芒类能源植物的耐盐碱性筛选和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何淼  赵保成  李强  刘长乐 《草业科学》2013,30(4):577-582
以PEG 6000为渗透介质模拟干旱胁迫,对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的种子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的PEG(10%)对芒和荻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对芒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度、胚根鲜质量以及荻种子胚芽长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质量分数的PEG,对芒和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胚芽长度以及鲜质量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荻种子的半致死PEG质量分数为15%,致死质量分数为20%,而芒种子的半致死质量分数为20%,致死质量分数高于20%;随着PEG质量分数的升高,芒和荻的萌发抗旱指数逐渐下降,芒在20%PEG处理时表现为不抗旱,而荻在15%PEG处理时已表现为不抗旱,综上所述,芒比荻更抗旱。  相似文献   

19.
4种环境因子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铖  肖亮  陈智勇  易自力 《草业科学》2016,33(11):2254-2258
为研究芒(Miscanthus sinensis)种子的萌发特性,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时间、土壤含水量和播种深度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5℃为芒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低于10℃时,抑制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2)光照时间对芒种子萌发率无影响,但对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有显著(P0.05)影响,光照12h为最适光照时间;3)芒种子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土壤含水量25%时,芒种子萌发受到显著(P0.05)抑制;4)播种深度对芒种子出苗与建植影响较大,3mm播种深度最为适宜。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芒进行温室育苗与大田建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盐胁迫后供试材料相对生长高度、相对生物量等的变化,评价了我国不同地区36份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和荻(M.sacchari florus(Maxim.)Benth.)种质资源的抗盐性,以期为选育抗盐优质的芒属植物新品种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盐浓度逐渐增加的持续胁迫下,供试材料间的抗盐性变异很大,芒的相对生长高度为50%的盐度S(S50%)平均为14.93g·L-1,变异系数为42.31%,荻的S50%平均为12.97g·L-1,变异系数为25.85%。盐胁迫下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较对照提高的材料分别有7份和24份,而2部分生物量均提高的有6份。通过对材料相对生长量进行S50%拟合,结合生物量变化分析发现,芒植物中抗盐性排前3位的分别为01114(29.12g·L-1)、12001(19.32g·L-1)和12189(16.39g·L-1),而抗盐性最弱的材料为01121(8.84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