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林业改革的着眼点必须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发展和扩大,使林业生产摆脱两个“危困”,实现“两增”,走上“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了摆脱“两危”,现在林区正在发动群众开展讨论,为战胜资源危困,经济危困献计献策。无论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还是实行立体开发,增加效益都离不开现有森林资源。如果现有资源都保护不好,任其遭受危害,怎么谈得上增加资源。资源不能增加,增加经济效益又从何谈起。造成林区资源危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执行过量采伐的结果。另一方面与森林  相似文献   

2.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日益减少,林区的“两危”严重影响着林区的生产和职工生活。如何扭转“两危”局面,振兴林区经济是摆在林业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扭转局面。在林区改革中,国家应根据国有林  相似文献   

3.
论述加快林区绿色食品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结合大兴安岭林区实际,就如何加快林区绿色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对策,对缓解林区“两危”,振兴林业企业,指出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4.
由于连年采伐过量和特大森林火灾,使大兴安岭林区也出现了危机。而怎样避免和摆脱资源危机,走出困境,振兴林业,是摆在当代林区建设者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下面,仅就机电工作如何适应“避危兴林”,谈些粗浅看法。 1 机电工作适应“避危兴林”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1 有利条件目前,大兴安岭林区的机电工作的开展为缓解“两危”奠定了一定基础,为实现“避危兴林”宏伟目标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的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建国40年来,它为国家、社会、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森林资源消耗已经到了最后的“警戒线”。1986年资源清查时的资源状况与建国初期时相比,有林地面积由694万ha减少到630万ha,减少64万ha;森林蓄积量由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集中开发建设卅多年来,森林资源日渐减少,已出现“两危”症兆。如何加快恢复和扩大林区用材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本文仅以分析用材林林分结构变化特征入手,探讨加快恢复和扩大用材林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有森工企业“两危”仍在加剧,陷入严重经济和资源双重危困的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在黑龙江国有林区全面推行了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是国有林区最后的“路”,还是过去的“摸石头”,作者认为这必须在对国有林所肩负的历史、现实任务和所承担的角色做出深刻剖析后再下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林区的认识很片面,提出了“绿色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号。随着森林的过量采伐和林区人口的不断增加,林区出现了经济危困和资源危机,“两危”的现实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为了摆脱困境,发展林区经济,一些有识之士都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上寻找突破口,有的已经收到成效。笔者认为,发展林区经济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3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长时期过量采伐,林区可采资源锐减,企业逐渐陷入了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为了摆脱林区的“两危”,笔者拟就开发人造板工业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尽管开发较晚,也同其他国有林区一样,昔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依然面临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厄运。究其原因,概括的说,除了有经济体制的弊端,社会基础簿弱等客观因素外,这种在全国国有林区既普遍又性质相同的通病,是国家较长时期对林业政策导向上的失误,本文主要从导致“两危”的方针政策入手,探求国家与地方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使大兴安岭林区避免“两危”的发生。为决策者和经营者在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域辽阔,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主要树种除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外,还有樟子松、蒙古栎、甜杨.甜杨是速生树种,也是河流沿岸兴安落叶松林的主要伴生阔叶树种.合理开发利用甜杨资源,对增加森林覆盖率,培育森林后备资源,解决企业“两危”,调节生态平衡,改变自然面貌,增加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林区山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兴安岭林区山地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用途蕴藏量及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为缓解林区“两危”振兴经济,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保广才 《中国林业》2009,(22):59-59
一、企业改制的背景 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始建于1965年5月,隶属青海省林业局。林区总面积10.1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09%。玛可河林区天然林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发以来,经过30多年以采伐为主的森工生产,企业面临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两危”境地,可利用资源已濒临枯竭,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化,林区基础设施落后,  相似文献   

14.
关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50多年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生态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区域经济和稳定边疆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但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重点国有林区开始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森林资源急需休养生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在1998年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全面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实施8年来.中央已累计向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投入天保资金280多亿元.不仅为森林资源的恢复发展、缓解林区“两危”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  相似文献   

15.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满山遍野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这首流传久远的鄂伦春民歌表现的是大兴安岭的过去和久远的文明。大兴安岭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昔日的辉煌令人眩目: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1亿立方米,上缴利税49亿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然而,就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经历了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撞击的阵痛: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林区过早地出现了经济危困、资源危机“两危”;森林覆盖率降低,生态功能减弱,直接危及松嫩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绿色宝库”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近年来可采伐的成过熟林锐减,出现“两危”的严峻局势。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几十年来一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木材生产经营上,延续单一木材生产的老格局。长期高强度的超额采伐,必然超越资源的固有承受能力,因而资源越采越少,质量越采越差,林区可采资源全面枯竭将不可避免。高德占部长指出:“改变单一木材  相似文献   

17.
进入80年代中后期,“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紧逼着我省17个森工企业,并已成为近年来林业部门及经济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关注的“热点”,人们都在研究、探索根治林业“两危”的对策。一次全国性森林资源调查数字表明:我国森林资源危机已越来越严峻,全国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的蓄积量仅剩下约15亿立方米,按目前的消耗水平推算,只能采伐7—8年。之后,势必形成大量消耗近熟林、中龄林,而这一部分数量又极少,几年后也将枯竭。金沙江林区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开端于1965年先后建立起来的碧泉、华坪、宁蒗、黑白水、巨甸、中甸、云台山、红旗、漾江等9个森工局,曾为国家“三线”建设和繁荣边疆民族经济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进入80年代后,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森工企业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林区森工企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历史的和人为的原因,资源和经济危困使森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林区向何处去,如何改变“两危”的困扰,成了林区人和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郭宝英 《林业科技》1998,23(3):50-52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庭院经济的探讨郭宝英(大兴安岭林管局科技处庭院经济是林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庭院经济是解决林区分流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形式。大兴安岭林区自1964年开发以来已经30多年,目前正处在资源和经济的“两危”状态,特别是进行林场体制...  相似文献   

20.
继上期在“区域林业发展”栏目里讨论了平原、沿海地区的林业发展问题之后,我们又在这期组织了几篇有关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的文章。所选的几篇文章各有侧重,但一个共同点是作者都面对国有林区“两危”的现实,试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新的观点从较深层次上探讨摆脱困境,促进发展的途径。诸如,有的作者认为“森林资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利用结构的失衡;企业经济危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产品结构的失衡”。这一思路抓住了“两危”的主要矛盾点,对于正确把握、解决“两危”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有的作者打破过去单因素、从局部或一个企业出发考虑问题的套路,提出了用系统工程方法优化林区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的问题。有的作者对林业企业办社会的弊端,特别是企业多元职能与改革目标模式冲突的分析是有一定深度的。我们认为这些作者不落俗套的研究,对于治理“两危”,确定国有林区的发展道路不无启迪意义。随着对这些问题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无疑会给国有林区的发展带来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