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秸秆还田的作用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秸秆还田的增产机理主要表现在养分效应和改土效应。1.养分效应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试验表明,全氮平均提高0.0014%,速效磷平均提高3.7毫克/公斤,速效钾平均  相似文献   

2.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两个因素,其中耕作因素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耕作因素的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均有深松耕>常规耕作>耙耕>旋耕>免耕的趋势。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除免耕的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大于旋耕外,其余的单独效应规律与秸秆不还田的一致。在五种耕作条件下,秸秆因素的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表现为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试验结果还表明,交互效应也是影响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免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农田环境多重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长期有效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节本增效措施得到大力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同时,秸秆还田效应的多重性、复杂性和交互作用,对农田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限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的最大化,不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利用和有效推广。深入了解秸秆还田对农田环境的多重影响,对探讨农田环境影响机制、优化秸秆还田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建立秸秆还田技术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温室效应、化感效应、农田病虫害影响、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影响以及土壤修复效应等6个方面综述秸秆还田对农田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秸秆还田对农田环境影响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发展和完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经营规模的扩大为秸秆机械化还田创造了有力条件。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是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重难点。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经营规模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探讨其提升途径及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秸秆还田率较低,农户、地块采纳率分别仅为20.59%和17.74%,但呈现出随经营规模增加而提高的态势,且不同规模的农户未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原因有所差异。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且秸秆还田补贴、机械设备供给、机械作业质量在经营规模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显著提升效应。各途径的提升效应随样本采纳秸秆还田概率的提高呈不同变化。研究表明,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进行政策动态干预是促进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因此,提出持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作业补贴标准和瞄准性、加大秸秆还田研发投入与技术培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国内外对稻麦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所引起的生态效应、环境物理效应和环境化学效应3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环境效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保温能力;秸秆还田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均有增加,尤以钾素的增加最为明显;秸秆还田为微生物提供能源与营养源引起土壤酶的活性变化,对转化酶影响最大,对脲酶活性也有促进作用,对中性磷酸酶作用不大;秸秆还田后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并表现出秸秆还田数量越多、时间越长,增加量越多的规律;作物秸秆还田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4 a年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后茬水稻产量,且水稻增产率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连续实施秸秆还田3~4 a,土壤有机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但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短期效应尚未显现。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秸秆还田开展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且秸秆还田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由此可见,秸秆还田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效应随着实施年限的增加而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7.
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质以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综述了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而提出一些秸秆还田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秸秆直接还田的主要形式,包括小麦(水稻)留高茬、秸草覆盖、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等,并从养分、改土、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秸秆直接还田的效应,以期为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存在的问题,并从秸秆还田时间与方法、用量、化肥配合使用、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保证秸秆还田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麦秸秆还田的技术思路与工艺路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了麦秸秆还田的改土效应、技术思路与工艺路线,以及麦秸秆还田机的结构和原理、秧苗栽后的管理要点,以期为麦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过腹还田技术、炭化还田技术3个方面,介绍新疆兵团棉花秸秆还田技术的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现阶段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加快棉花秸秆还田技术的改进升级步伐,进一步提升秸秆还田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客观地评价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的综合效应,对提高稻麦秸秆资源利用,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征询农业、经济、生态等领域专家的意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代表性的原则,选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指标,尝试构建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调查问卷、层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确定了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综合效应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生态效益(权重为0.6453)是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综合效应中最突出的表现,据此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不同方式对玉米田有机质、养分含量、AM真菌侵染效应及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CK相比,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AM真菌生长代谢及对根系侵染效应的发挥,且3种还田方式中,秸秆深翻还田效果最显著,可使AM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频度提高88.67%;侵染强度提高300.66%;孢子数增加106.67%。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是蓄水保墒的重要措施,但秸秆还田的保水效应由于受还田方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了复杂性和多重性。为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该文结合近年秸秆还田的相关研究,就还田时间、还田数量、还田深度和还田秸秆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储蓄、利用和转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秸秆还田在土壤水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以期完善秸秆还田技术,促进农田生态系统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中秸秆还田的方式、秸秆直接还田的效应与存在问题。现有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具有提高土壤养分和养分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节水保墒、促进夏玉米增产、改变土壤温度的正面效应,但也存在影响下茬作物出苗率、部分冬小麦减产等问题;提出了该区域秸秆直接还田下一步研究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定量分析全国范围内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的产量效应,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274篇(截至2019年12月31日),整理了1 930组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农作物产量数据。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主要分析过程包括计算效应值、异质性检验、meta亚组分析、发表偏倚性检验),明确了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了试验区域、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性、作物种类、种植制度、耕作方式、施肥模式、还田年限及秸秆还田量对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3种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约为8.06%(95%CI:7.52%—8.60%),分析结果不存在发表偏倚。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增产率最高,达到9.37%(95%CI:8.11%—10.64%);年平均气温为5—10℃、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 200 mm时,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较高;在黏土、壤土及砂土3种土壤质地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分别为8.13%(95%CI:6.80%—9.49%)、9.04%(95%CI:8.06%—10.01%)、6.96%(95%CI:5.18%—8.77%);在弱酸性(pH<6.5)土壤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较高。在小麦、玉米、水稻3种作物中,秸秆还田对玉米的增产率达到9.22%(95%CI:8.38%—10.05%);翻耕与免耕是最能发挥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耕作方式,增产率分别为11.05%(95%CI:10.05%—12.05%)、8.98%(95%CI:7.21%—10.79%)。不施肥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增产率达到25.66%(95%CI:22.04%—29.38%),增产率显著高于正常施肥时的8.08%(95%CI:7.50%—8.68%),但整体的产量水平较低。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达到9.56%(95%CI:8.21%—10.93%),且还田年限超过20年时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增产率为15.42%,95%CI:11.05%—19.95%)。此外,最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为半量还田(增产率为9.09%,95%CI:7.41%—10.79%)。【结论】 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在不同的农业生产区以免耕或翻耕作业配合正常的施肥模式、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长期还田能够保持农作物的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17.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使土壤温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为定量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并整合有关研究成果,分析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秸秆、不同耕作措施、不同时期等因素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性,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的整体效应量为-22.69%,秸秆还田降低土壤温度;华北、东北地区秸秆还田区土壤温度显著低于未还田区,在西北地区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的变化不明显;秸秆还田区0~30 cm土层深度每增加5 cm土壤温度均有所下降,且各土层温度随季节变化的差异大;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秸秆、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水分运动与热力学函数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研究了温度、水分、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比较,土壤水势温度效应为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势可增加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其导水率温度效应值(dk/dt)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土壤含水量一定时,随着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也增大,并且高量玉米秸秆还田大于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化施肥,拟合得出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与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方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还田作物秸秆腐解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还田作物秸秆有效腐解,本文总结了还田作物秸秆腐解特性及其自身条件、水热条件、土壤条件、外源氮素等相关影响因素,同时重点介绍了还田作物秸秆腐解的土壤微生物效应方面的研究之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还田作物秸秆有效腐解的研究做出了些许设想,以期对科学制定作物秸秆还田工艺、指导合理施肥和科学用养地等研究领域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