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乡茶通茶诗──访《中国茶诗》编者李传轼先生安徽省霍山县委宣传部张明石,金昭又到了“露蕊纤纤才叶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的芳春四月。这是黄芽的故乡──安徽大别山区霍山县的明朝知县王毗翁的一首茶诗。在当时,这首诗和霍山黄芽...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1997年11月20日)北京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的王郁风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们准备编写一本《中国茶叶五千年》的书,向我核查二个问题:一是关于“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问题。另一个是看到霍山黄芽茶听上有司马迁《史记》云“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位久服得仙”之语。他说他查阅了《史记》,未见此语出处。我当时在电话上向解释,他说电话上一时说不清楚,叫我写一下。我们都是“中华茶人联谊会”的会员,只好如命。关于六安瓜片成茶年代问题,我已写了一篇《再论“六安瓜片”成茶年代》,已刊于1998年《农业考古》第2期上。关于…  相似文献   

3.
茶叶产饮历史悠久的英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从一些信息渠道中得悉:英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茶区,是全国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创制了驰名中外的“后起之秀”英德红茶,英德被誉为“红茶之乡”,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区。然而人们对英德茶叶产饮历史知之甚少,本文是作者对英德茶叶产饮历史的点滴探讨,供专家和茶友们参考。一、从英德的发展历史谈起据《英德县志》记载:原始农耕时代的舜帝曾来英德巡游,当巡游到现英德市南郊的南山时,被南山秀丽风光所吸引,带领宜庭乐队登上南山峰顶,弹奏《望鹅之曲》韶乐,歌唱《薰风之词》歌曲,越奏越…  相似文献   

4.
湖北远安鹿苑茶与湖南君山银针、四川蒙顶黄芽、安徽霍山黄芽同列中国四大黄茶。据同治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御用“贡茶”。自1979年起,鹿苑茶被编入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中。1982年、1986年两次获得商务部评选的中国名茶称号。  相似文献   

5.
安徽霍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拥有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是“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排名51,列全省第6)。黄茶是6大基本类之一,为我国独有的、较古老的茶类。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该文介绍该县黄茶,分析“中国黄茶之乡”的打造对策,并提出了9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5,(2):154-154
七绝一高山云雾出好茶,淠源春处(1)有奇葩。鹰嘴雀舌皆珍品,更有黄芽自古夸。二奇山佳水产灵芽,霍山自古多名茶。汉始唐兴明清盛,而今仙芽富农家。五绝一名山产灵草,地暖故宜茶。衡山千古秀,黄芽一枝春。二南岳天池水,霍山黄芽茶。科学培育制,有机茶更佳。(1)淠源春处:因造山运动关系,霍山为大别山脉与霍山山脉(又名霍山双弧)交汇处,形成山体破碎,千山矗立,沟壑交错,东淠河之源头也,宜林宜茶。黄芽新咏——为2005年黄芽茶展销会作!安徽霍山@李传轼  相似文献   

7.
六安三农中国第一所设立茶业专业的学校霍山县农业局李传轼孙自琪据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第678页中国茶业大事记载:“1923年安徽省立六安第三农业学校创设茶业专业”。著名的民主人士朱蕴山(1889-1981)、沈子修(1880-1955)在191...  相似文献   

8.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在9号古井出土的简牍中,有一枚“秦二世元年的文告”。其中的文字涉及到秦二世即位是否具备“正当性”的问题。而且,它与北大竹简《赵政书》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两份出土文献的记载,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形成了抵牾之态。对这种抵牾,做出合理的解释,是历史学要正面研究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地以新出土的地下文献为据修改传世文献的纪事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我国14所农业高校在1987-1992年间发表的茶学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学院、安徽农学院三所院校发表的论文数最多,依次为137篇、124篇和89篇。浙江农业大学在茶学研究中的整体力量较强,6年中有60名作者发表了论文;西南农业大学的作者,其个体能力较强,人均论文数名列第一。在论文作者中杨贤强(浙江农业大学)、刘仲华(湖南农学院)、刘祖生(浙江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数最多,依次为13、13、11篇。在研究内容上,我国茶学在这6年间以制茶物理学及化学,茶叶生理、生化及茶树生态为主。我国刊载茶学论文最多的刊物依次为:《茶叶科学》,《福建茶叶》,《茶叶通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学院学报》,《茶叶》,《茶叶通讯》,《贵州茶叶》,《茶叶科技》等九种。  相似文献   

10.
(-)茶叶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多种,我国就有15属260多种。茶业一直是我国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国内外均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某乃解。”以上传说反映是早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吃茶叶,茶叶有解毒的功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地,并有优质产品进贡朝廷。最早将某…  相似文献   

11.
供春树瘿壶散考安徽机电学院工艺美术系吴光荣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中记载:“供春,学使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视以辩真”。文中提...  相似文献   

12.
昌化山核桃     
陈利生 《新农村》2008,(11):42-42
每年的白露时节,浙江临安昌化的山核桃都会香飘四方。被誉为“临安三宝”之一的山核桃,其味香脆无比,食者每每嗜之有瘾,欲罢不能。 据《辞海》载:山核桃,属胡桃科,落叶乔木,分布于浙、皖等地。历史上关于山核桃最早、最详细的记载,可见于明万历《群芳谱》:“南方有山核桃,底平如槟榔,皮厚而坚,多肉少禳,其壳甚厚,须椎之方破。  相似文献   

13.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叶的品质时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又在采茶一节中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上,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从以上文字,茶之命名为紫笋,源出于此。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后,约百年左右,皮日休的《茶笋》诗中,对长兴顾渚山的茶笋作了这样的描写:“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红铅,暖凝用紫汞。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使人更具体的认识到茶笋初生时,圆如玉轴,长三、五寸,颜色象炼丹过程似的从朱砂色…  相似文献   

14.
王云度先生认为“刘长非刘邦之子”,从《史记》、《汉书》等史料中,并不能得此结论。本文针对王先生的文章,分析认为:厉王母(刘长母)有许多“得幸”的机会,而其早不上报也是有合理原因的。  相似文献   

15.
明清婺源茶商住宅浅论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陈爱中明万历间谢肇的《五杂俎》中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即推山右(山西)。”确实如此,明清时期,婺源茶商作为徽商队伍中的一支劲旅,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  相似文献   

16.
天目兔毫砧青磁──浅谈古之茶碗浙江湖州罗家庆陆羽研究茶叶的时代,民间流行用碗盛茶水。所以《茶经》中专有一节论述茶碗,他写道:碗,越州窑的碗最好,鼎州窑的碗在其次,婺州窑的碗又其次,岳州窑的碗再次一等,寿州、洪州窑的碗更次一等。有人说:邢州窑的碗比越州...  相似文献   

17.
土家茶文化     
王庆松 《农业考古》2005,(4):127-129,149
一、土家人与茶这个自称“毕孜卡”(本地人)的民族,相传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地方。这里峰峦迭翠,江河纵横,众多盆地、丘陵、山地、溪洞错落其间。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8度至30度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山高雾多,土壤富含铁质,适宜茶叶生长。千百年来,茶叶巳成为土家人生活必备饮品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商品。陆羽在《茶经》中说:“荆巴问采叶作饼,叶老者饼以茶膏出之,若饮……”。现代学者也认为:“土家产的茶叶,不仅早已输入中原,且制茶技艺也传给汉人”(1)。而且,茶叶很早就是土家地区向中央王朝的进贡之物。民国《永顺县志》记载:“宋代溪洲即以茶芽入贡”(“溪洲”即今湘西永顺县)。随着国际贸易的交往,土家的茶叶也进入了国际市场。十七世纪初,“五峰、鹤峰、长阳的‘宜红功夫茶’就被输往英国、俄国,鹤峰‘容美’绿茶被誉为‘皇后茶”(2)。和其它许多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土家茶文化逐渐形成。地域和民族色彩浓厚的茶礼茶俗在中国茶文化中独具特色。从做工独特、色香味俱佳的油茶汤、罐罐茶到著名的土家“四道茶”,从土家人婚俗中的“拜茶”礼到激越高亢的茶歇,无不是土家茶文化的别致体现。  相似文献   

18.
陶菊     
“陶菊”产于庐山山南星子县白鹿镇、温泉乡一带,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355-417)爱菊成癖,他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赋《归去来辞》返归故里(今温泉乡栗里陶村),过着“躬耕自资”的园田生活,宅旁遍植菊花,并写下了大量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当时士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当地农夫则选其菊花良种种植谓之为:“陶菊”,采其花烘焙,泡茶自饮或赠宾客,一直流延至今,现已开发为高级饮料佳品进入…  相似文献   

19.
“婺绿”茶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茶经》成书的年代为肃宗乾元年间,那时,婺源已建县治于清华。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写的长诗《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可以看出浮梁已经成为茶叶的集散地。那时的县城清华至毗邻的浮梁只有一百五十华里,婺源茶叶,绝大部分运到浮梁销售是有理可据的。从有关史料中,还可得到证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浮梁运销西北,华北各地的茶叶就有几十万驮之多。这说明唐代的婺源已是著名的茶区了。  相似文献   

20.
明人罗廪的《茶解》云:“煮茶须甘泉”。从唐代至今的茶叶专家、学者在论茶时,差不多都提到了泡茶的“择水”问题。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强调了好茶必须用好水来烹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山水中又特别注重了泉水:“其山水拣乳泉石池瀑流者上。……使新泉涓涓然酌之”。他在考察、研究、总结茶叶产地、栽培、采制、器具、煎煮等茶技时,登山涉水,沐雨栉风跑遍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长江两岸和浙江、陕西、广西部分地区,对所到之处的泉、江水进行煮茶品评。建国后,特别是七十、八十年代,笔者因用党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