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山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的基本原理,总结提出了适合于北方山区林果粮食作物、林果经济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药用植物、林果牧草和林果食用菌等复合结构栽培模式以及应用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实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山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的基本原理,总结提出了适合于北方山区林果粮食作物、林果经济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药用植物、林果牧草和林果食用菌等食合结构栽培模式以及应用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鞍山市矿点较多,总计有452处,矿业损毁地面积达10 230.77 hm2,且具有水土流失强度大、恢复难度大等特点。通过选择代表性矿业损毁地进行定点试验,提出5种生态重建模式:一是点、线、面全方位保护生态林重建模式,适用于陡坡排岩场;二是石埂梯田全覆土生态林重建模式,适用于缓坡排岩场;三是林果草花鸟鱼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模式,适用于尾矿库的库面;四是经济林、生态林、牧草梯式立体开发模式,适用于尾矿库的坝面;五是多种养殖立体开发模式,适用于采场。结果表明:这几种生态重建模式的实施在该市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模式也可为其他地区矿业损毁地生态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区四种典型豆科牧草群落生理生态的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生态的改善是植被建设与生态修复的关键。通过人工植被调查,比较了四种豆科牧草的种群生长的生态差异,初步探讨了牧草生产力与种群生态的可能耦合网络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四种豆科牧草种群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垂直下降分布规律,发现沙打旺与苜蓿为高生产力型,红豆草与胡枝子为低生产力型,这可能与它们水分利用状况和豆科牧草本身的固氮或氮沉积的氮汇与源转化调节有关。苜蓿植株生物量表现较高,与其多年生庞大根系充分吸收土壤深层水分有关,反映了根冠生长与土壤条件的耦合是导致遗传特性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调整植物根冠关系以增强植物的抗旱适应能力理论上是可行的。相关分析发现生产力、根系生物量、土壤环境(水分和层次)为网络耦联相关,特别是90-100cm的土壤空间水分与根冠比成正相关,这可能说明这个层次(根系的浅层集中分布区)为土壤水库与土壤干层相转变的阈值界面。因此从干旱胁迫条件下建立的适应性生存对策上考虑,苜蓿适宜在干旱立地推广应用,不仅具水土保持功效,而且植被生产力高,应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参考物种。  相似文献   

5.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区试验基础上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农业种植模式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土壤养分、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苏 连翘间作模式、山药 辣椒间作模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均较高,玉米/红苕的传统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低.结果说明:该区域传统种植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调整种植结构,寻找符合当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种植模式.因此,我国紫色土丘陵区坡地适宜发展和推广以牧草和中草药为间作植物的复合种植模式,此举可推动区域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河故道风沙区位于鲁西北平原,涉及高唐、夏津、武城、平原、德城等县(区),其历史成因与时期相同,针对平原县境内黄河故道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依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理论,采取多种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对项目区沟渠井、路林田、桥涵闸进行统一规划,对中低产田和沙荒地进行综合治理,推广应用了多种作物新品种和林棉、林瓜、蔬菜大棚立体种植模式以及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介绍了黄河故道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包括水利措施,林果措施,农业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强化监督、依法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庭院生态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探索一种适合三峡库区农村实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庭院生态模式尤为迫切。以农业庭院生产为例,结合库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在分析庭院经济发展条件和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在不同技术基础上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了庭院生态模式所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经济区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旨在合理处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包括综合管理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居民区(城镇和乡村)四个要素。基于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各种现代科学的更综合、协调的管理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本文简述了该模式的概况及其实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福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恢复理论讨论了矿山采石废弃地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技术途径和模式,其生态恢复途径包括采矿废弃地前期处理、植被恢复和目标生态系统重建。  相似文献   

10.
应用贝叶斯准则对农牧交错带粮食作物和天然牧草进行分区生态气候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表明 ,半干旱、干旱环境中牧草自然生态适应性明显优于粮食作物和春小麦 ,进而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生态系统辨识。该生态气候适应性评价对牧草的生产能力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肥料—土壤—作物间养分转化关系,提出施肥机理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W=P+Lfsp+(Tn+1-Tn)×2.25(或0.15),称之为“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按此模型推荐的施肥量比目标产量法减少17%~22%.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一种公众资源,承载着保证粮食安全、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需求,以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要求等功能。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区域能值足迹模型、耕地能值足迹模型两种能值改进模型,从时间序列上(1978~2007年)对新疆耕地资源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上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无规律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新疆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耕地能值足迹模型显示,新疆耕地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78年的5.63下降到2007年的0.60,新疆耕地利用逐步由可持续状态(1978~2000年)恶化为不可持续状态(2001~2007年)。3种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区域能值足迹模型不适合对耕地利用进行评价,只能从总体上分析一个区域的可持续状况;耕地能值足迹模型评价效果最好,能更客观地反映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状态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3.
山区生态果园模式研究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已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探索较优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恭城县为例,介绍其“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果园发展模式、关键环节和技术,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省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四川省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土地退化较为严重。四川省只有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台湾地区所使用生态工程施作地点及应用材料等进行调查汇整、研究及分析,并就符合多样性生物栖息环境之生态工程材料进行开发研究,包括现地调查,岛内外资料搜集与资料分类整理,将已汇整的材料表格化。材料组件分为生物材料与非生物材料,而工法组合材料则分为木材工法类、地工材料类、土石材料类、植生工程类和再生材料类。工法所用材料之评估,分别就其功能性、生态栖地特性、经济性和材料再生特性进行综合指数评估。将材料整合评析,如种类、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生命周期及各阶段对环境之兼容性等,进而归纳出生态工程应用材料的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人居模式,文章总结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政治型生态城市、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资源型生态城市、海滨型生态城市5种主要模式,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步骤和重点内容,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空间与生态用地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是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当前国内对于两者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在相关研究和使用中存在混淆或错误的情况。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概念,辨析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分别总结了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研究进展和局限。目前,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内涵认识还不统一、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研究区域上,均是重点关注城市地区;在研究方法上,均注重空间分析和优化模型的使用,缺少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本文基于当前研究局限,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提出应加强乡村地区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相关研究内容。建立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需求为核心,具有区域差别化的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识别方法、分类体系、评价体系和保护利用机制等应成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型高效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生态型高效稻鸭共作种养技术效果及综合经济效益,并提出推广应用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获得中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8992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2.252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722hm2增加到0.8819hm2。中国197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27hm2,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1.3702hm2。预测中国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7767hm2和3.171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0224hm2和1.1319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1.7543hm2和2.0398hm2。说明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