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椒样薄荷精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美国椒样薄荷紫茎种为材料,研究播期、栽培密度、氮磷肥用量、氮肥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收获期等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栽培密度、氮肥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收获期对精油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氮肥用量对精油产量有显著影响,对其品质的影响与栽培密度密切相关,在密度较低时对精油品质影响不明显,在密度较高时对精油品质有一定影响,适量控氮可以提高精油品质,过量施氮会降低精油品质;播期和磷肥用量对精油产量有明显影响,对其品质影响不明显。【结论】椒样薄荷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指标为:播期霜降至立冬;密度17.55万~22.05万株/hm2;施纯氮172.5~217.5 kg/hm2、五氧化二磷118.5~150 kg/hm2,氮肥分次施入,苗肥、分枝肥和刹车肥用量的比例为3∶3∶4,氮肥刹车肥于收获前45 d施入;收获期为主茎10%~30%的花蕾开花期。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椒样薄荷(Mentha piperitaL.)中提取挥发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从椒样薄荷挥发油中鉴定出46种化学成分,占总出峰面积的97.982%。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薄荷醇(32.533%)、薄荷酮(23.577%)和3,7,7-三甲基-二环[4,1,0]庚烷(10.379%)。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有明显影响,而对其品质影响不明显。播种时间以秋播为好,且以霜降至立冬之间播种精油产量高、品质优。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氮肥不同的施用方法和时期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方法和时期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氮肥应分次施入,苗肥、分枝肥和刹车肥分别施入量占总量的比例以30%、30%、40%为宜,刹车肥收获前45 d施入,精油产量高、品质优。  相似文献   

5.
根据椒样薄荷生长发育特征,结合气候、土质、施肥、灌溉,综合分析和评价椒样薄荷生长有利条件因素,提出适合白城地区椒样薄荷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样品为对照,用GC-MS法分析了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及长安库峪、石砭峪、冯三等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椒样薄荷精油的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其含量分别占组分总量的96%以上。它们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均为薄荷酮、薄荷呋喃、乙酸薄荷酯、薄荷醇、α-蒎烯、β-蒎烯、苧烯、1、8-桉叶油素、3-辛醇、水烩烯、异薄荷酮、新薄荷醇、石竹烯、胡薄荷酮、大根香叶烯、胡椒醇、绿花醇等,但其含量有较大的差别,从而使精油香气品质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库峪、石砭峪等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精油主要成分的含量与美国样品接近,各香气成分比例协调、和谐,香气圆韵、温和,清甜纯正,香气品质优,达到国际优质标准,可完全与目前世界公认的优等精油产品美国精油媲美;而长安冯三等较低海拔地区精油由于薄荷酮含量过高而薄荷醇含量过低,精油的特征香气不明显,香味较淡,稳定性差,香气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7.
2003年美国组培的椒样薄荷落户农四师,该品种表现较好,是一种抗病强、产量高、香气清纯的薄荷品种。通过试种,总结出一套适合伊犁河谷种植的美国组培椒样薄荷高产栽培技术,为新品种的推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9.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收获时期对椒样薄荷精油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精油产量从花蕾形成到开花逐渐增加,开花后逐渐降低;精油品质随着主茎开花数量的增加,薄荷酮含量降低,薄荷呋喃和乙酸薄荷酯含量增加,薄荷醇的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主茎10%-30%的花蕾开花期收获精油产量高、品质达到国际优质标准。  相似文献   

10.
对同江市建设椒样薄荷种植示范区的示范内容、技术流程等进行了简明阐述,对示范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靳有才  庆易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21-7121,7127
[目的]对青海野生薄荷的乙醚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方法]以乙醚作提取溶剂,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青海野生薄荷中的化学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0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L-薄荷酮(25.17%)、11-十八烯酸甲酯(15.64%)、D-柠檬烯(9.17%)、大根香叶烯(6.83%)、胡椒酮(3.37%)、6-甲基-3-异丙基-2-环己烯酮(4.18%)和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16%);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占鉴定量的67.52%。[结论]不同方法提取的野生薄荷乙醚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研究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野菊花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安微亳州、河南温县、河南南阳、安微黄山、杭州1、河南临颍、河南灵宝、杭州2、广州佛山、江苏无锡10个产地野菊花含有已鉴定出的挥发油成分分别为39个、20个、19个、33个、22个、18个、25个、29个、20个、33个,均含有12种主要相同成分.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但所含种类和含量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樱桃番茄茎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樱桃番茄茎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鉴定了1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0.59%。该结果为樱桃番茄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荔枝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荔枝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荔枝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到4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31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7.31%。主要包括1,2,3,4,4a,5,6,8a-八氢-7-甲基-4-次甲基-1-(1-甲基乙基)-萘(17.395%),石竹烯(12.495%),[S-(E,E)]-1-甲基-5-次甲基-8-(1-甲基乙基)-l,6-环癸二烯(11.987%),(1S-顺)-1,2,3,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8.843%),α-荜澄茄烯(7.846%)等。[结论]试验所分析的荔枝草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烯类,与报道的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别,这可能与荔枝草的产地、采收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天葵块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雪平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64-1864,186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天葵块根中提取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共测出了31种物质的峰线图,鉴定了其中12种物质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比研究广西巴马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鲜叶和干叶中精油成分的差异.从鲜叶提取的精油中分离出58种化学成分,鉴定了43种,占总含量的97.83%;从干叶提取的精油中分离出54种化学成分,鉴定了44种,占总含量的99.56%.鲜叶与干叶提取精油的主要成分基本相同,包括α-蒎烯、1,8-桉叶素、樟脑、α-松油醇、莰烯、龙脑、异龙脑、乙酸龙脑酯和马鞭草烯酮等9种成分,分别占精油总含量的80.99%和87.98%,其中含量较高的α-蒎烯各占21.34%、33.23%,1,8-桉叶素各占25.69%、24.59%.结果表明,广西巴马迷迭香的化学成分接近于西班牙型的迷迭香.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黄芩挥发油,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挥发油进行抗菌活性测试和MTT比色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黄芩挥发油中分离得到71个峰,鉴定了其中的5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42%,其主要成分为:10S,11S-雪松醛-3(12),4-二烯(15.3%)、石竹烯(7.92%)、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6.99%)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6.54%)。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海南黄芩挥发油对白色葡萄球菌等7种菌株未显示抑制活性,而对宫颈癌(Hela)细胞和肺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6.56和29.21μg/m L。海南黄芩挥发油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表明,海南黄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8.
香蕉假茎精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和GC-MS技术,对香蕉假茎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在鲜、干香蕉假茎精油中分别检测到13种和20种成分,其中二十烷、棕榈酸甲酯、三十四烷、3-乙基-5-(2-乙基丁基)-十八烷、豆甾醇和3-羟基螺甾-8-烯-11-酮为相同成分,但含量不同。香蕉鲜假茎精油成分以烷烃类为主,其次为酮类、酯类和醇类;干假茎精油也以烷烃类为主,其次为酯类、酮类和醇类,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烷酸、烯烃类、醚类、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