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明确外源硒酸盐对小麦各器官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酸盐的残效,通过两年连续盆栽试验,设置了0、0.02、0.04、0.08、0.16 mg·kg-1五个施硒水平,第一年施硒,第二年不施硒且在原土中继续种小麦,测定和分析了两年小麦不同器官(叶、茎、籽粒和颖壳)和土壤硒含量及产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施硒当季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各器官硒含量,各器官硒含量与施硒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器官中叶片对硒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为籽粒、茎和颖壳。小麦不同器官硒强化指数大小与富集系数表现一致,施硒量每增加1 mg·pot-1,叶片、籽粒、茎、颖壳的硒含量分别增加8.9、6.2、4.6和3.6 mg·kg-1。外源硒酸盐具有残效,尤其在硒施用量较高时,小麦对外源硒的利用率两年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季硒的利用率最高值为33.7%,两年累积利用率最高值为34.7%。施硒在第二年对小麦各器官硒的含量、土壤硒含量仍有显著的增加效应,尤其在施硒量较高时,但其对小麦硒含量的影响大于对土壤有效硒、总硒含量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应选择适宜的施硒用量,关注硒肥的后效,实现高效安全的小麦硒强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辣椒在不同施硒水平下硒的累积规律,以‘辣丰新辣王’为试验材料,在海南省澄迈县砖红壤地块中设置6个硒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5、10、15、20、25 kg/hm~2,测定辣椒产量、各器官硒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施用硒肥显著提高了辣椒产量及各器官硒含量和硒累积量;(2)随着硒肥施用量的增加,辣椒各器官的硒含量、硒累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收获期辣椒各器官硒含量和硒累积量在20kg/hm~2处理下最高,辣椒产量在15、20、25 kg/hm~2处理下较高;(3)与不施硒肥相比,施用硒肥可以显著影响硒在辣椒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规律,而且少量供硒(5、10 kg/hm~2)条件下,还可以促进收获期果实中硒的富集;(4)收获期,辣椒果实硒肥利用率在20 kg/hm~2处理下最高。表明土壤适量施用硒肥可显著提高辣椒产量、硒含量、硒累积量及硒肥利用率,在本研究中以施用20 kg/hm~2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对乌龙茶硒含量的影响.设计亚硒酸钠施用量CK (0g Se·hm 2)、S1(500 g Se·hm-2)、S2 (1000gSe· hm 2)和S3 (2000 g Se·hm 2)4个处理.结果表明,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对茶叶产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可以显著提高茶叶的硒含量,提高幅度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施硒处理,当年茶叶硒肥新稍吸收率在0.040%~0.066%之间,土壤施用亚硒酸钠中硒的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硒肥对马铃薯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3):149-153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高食物中硒的含量是增加人体硒营养的主要途径。为增强富硒马铃薯生产,试验选择‘大西洋’、‘费乌瑞它’和‘兴佳2号’3个马铃薯品种进行苗期喷施硒肥处理,研究硒肥对马铃薯不同时期根、茎、叶及块茎中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硒肥处理后的马铃薯各部位硒含量测定值均较不施硒肥处理高;不同时期硒含量的动态变化除在茎中规律不明显,在根中表现为逐渐降低,叶中表现为单峰降低,而块茎中表现为单谷降低;产量结果也表现为施硒处理高于不施硒处理,3个品种平均产量较对照分别高11.39%、7.61%和9.67%,试验为中国马铃薯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花生品种富硒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富硒能力的差异,筛选富硒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以黄河流域花生产区推广的18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分别在花生的开花下针期和结荚前期通过土壤灌注施硒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硒量对花生籽粒产量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硒对花生的籽粒产量、籽粒中硒的含量、累积量和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均存在品种间的差异,且有些达显著水平。与不施硒相比,3mg Se(IV)/kg土使18个花生品种的平均花生籽粒产量较不施硒减产0.06%;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和硒利用效率则分别增加36.84%、32.66%和19.62%;6mg Se(IV)/kg土使18个花生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较不施硒增加8.65%,其中,最大增产品种为丰花5号;硒含量、硒累积量和硒利用效率分别较不施硒增加了35.80%、36.31%和35.42%。本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施硒量以6mg Se(IV)/kg土为宜。以花生产量、籽粒硒的含量与累积量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个花生品种中有7个花生品种属硒高积聚品种、7个属硒中积聚品种、4个属硒低积聚品种。  相似文献   

6.
试验比较了硒肥施用时期、方法、浓度对冬闲田早熟马铃薯富硒的影响,研究了硒肥浓度与马铃薯产量、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硒肥的喷施时期显著影响富硒效果。在开花期叶面喷施1次硒肥,块茎硒含量为0.204 mg/kg,即可达到富硒水平。在开花期叶面喷施硒肥,块茎硒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根部喷施时的硒含量;而在结薯期施硒肥时,喷施在植株根部和叶面的富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硒肥浓度(1 500、750、375、187.5倍)水平下的块茎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块茎中硒含量有极显著差异,硒含量随着硒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生产富硒马铃薯时,需根据马铃薯富硒标准来调整并确认最佳的硒肥浓度和施硒时期。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冬小麦硒的含量及其富硒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给富硒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取样、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方法,同时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冬小麦硒的含量及小麦富硒施肥技术。结果表明:(1)河北省冬小麦含硒量变化范围为0.010~0.222 mg·kg-1,其中46.67%的冬小麦缺硒,35.00%的冬小麦轻度缺硒,正常含硒量的小麦仅占18.33%;(2)通过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可有效地提高冬小麦籽粒的含硒量,达到富硒小麦的要求,而浸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以亚硒酸钠作硒肥,生产富硒小麦的土壤施硒量以0.10~0.25 mg Se·kg-1为宜;叶面喷硒的适宜浓度为40 mg Se·L-1,每公顷用液量750 kg,以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进行喷洒效果较好。因此,建议在河北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产富硒小麦的土壤适宜施硒量为225~562.5 g·hm-2,叶面喷硒的适宜施硒量为30 g·hm-2。  相似文献   

8.
施硒对不同密度春小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新疆富硒小麦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在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D1)、600万株·hm-2(D2)、750万株·hm-2(D3)条件下,在灌浆前期分别喷施5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折合纯硒为0 g·hm-2(Se1)、15 g·hm-2(Se2)、30 g·hm-2(Se3)、45 g·hm-2(Se4)、60 g·hm-2(Se5),分析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吸收利用率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均最佳,分别为663.00×104·hm-2、45.37、10.45 cm、44.38 g、7 291.38 kg·hm-2,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了13.24%和9.89%。施硒可使小麦产量增幅达4.59%~16.21%;施硒后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达140.90~346.32 μg·kg-1,占总硒含量的79.17%~82.47%。密度对籽粒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籽粒硒强化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籽粒硒累积量、硒利用率影响显著,其中D2处理下硒累积量最大。密度和施硒互作对硒累积量影响显著,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施硒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磷含量,降低钾含量;Se4处理下籽粒的氮、磷含量最高,比不施硒平均增加4.55%、16.67%,Se1处理籽粒钾含量最高,达0.28%~0.29%。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最优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分别为600万株·hm-2和45 g·hm-2。  相似文献   

9.
低硒土壤中不同主栽大豆品种积累硒的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低硒土壤中主栽大豆品种积累硒的品种差异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无论施硒与不施硒 ,不同大豆品种子粒对硒的积累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供试品种中 ,通矮 4 0 5积累土壤硒的能力较强 ,启东绿皮黄豆硒肥的肥效较高。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两品种子粒积累硒的差异是由于植株对土壤有效硒利用率的不同造成的。在硒酸钠依时间和浓度的吸收动态试验中 ,通矮 4 0 5幼苗含硒量均高于启东绿皮黄豆 ,但硒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运输则无差异。说明通矮 4 0 5植株对土壤溶液中Se6 +较强的吸收能力导致了其对低硒土壤中有效硒有较高的利用率 ,是其子粒积累硒能力较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给通过合理施用磷肥来提高冬小麦籽粒硒含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冬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个磷水平(0、80、160mg·kg~(-1),分别表示为P_0、P_(80)和P_(160))和2个硒水平(0和1mg·kg~(-1),分别表示为Se_0和Se_1),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Se_0水平下,籽粒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而在Se_1水平下,籽粒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P_(80)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在Se_1水平下,施磷显著增加了小麦各器官以及整株硒累积量,但是施磷降低了硒从颖壳向籽粒中的迁移系数,显著降低了各器官的硒含量。施硒可提高土壤各形态硒的含量,提高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硒的比例。在Se_0水平下施磷可以提高土壤水溶态硒、可交换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所占总硒的比例;而在Se_1水平下,施磷增加了土壤水溶态硒、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残渣态硒的含量及比例,但是降低了可交换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的含量及比例。因此,适宜的磷硒配施可通过影响土壤中各种形态硒的转化过程,促进土壤硒向水溶态硒的转化,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进而促进郑麦9023对土壤硒的吸收累积,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紫云英种植利用后减施化肥对早稻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相互影响,为红壤稻田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为研究对象,2015年开始在江西高安大田定位研究种植利用紫云英对早稻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设置6个试验处理:1)不施肥对照处理(CK);2)绿肥处理(G),即紫云英量22500 kg/hm...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15N - labeled technique was used to study the stock, transformation, fate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N in the farming–pig husbandry–biogas ecosystem in rice areas. It was shown that the 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 of the ensilaged milk vetch by pig was 53.76%, the recovery rates of ensilaged milk vetch N from the pig feces and urine were 39.36% and 24.71%, respectively. The recovery rate of biogas fermentation N of pig feces and urine was 97.9%. The quantity of alkali-hydrolysable N was 2.6 times as great as before the fermentation. The mixed application of milk vetch, biogas-tank sludg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could promote N partitioning to rice grain, therefore it was advantageous to yield improvement. The residual quantity in soil of the fertilizer N was equivalent to 2.0 - 2.5 times that of only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yet gaseous loss N of the latter was 2.6-8.2 times that of the former.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ffect of the whole ecosystem increased by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only milk vetch-early rice-late ri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effect and social effect were also very prominent.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施肥水平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应用钙、镁、磷肥拌种,水稻收割后增施磷肥及开春后及时追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  相似文献   

14.
施用含硒有机肥对粉葛产量及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处理,研究增施不同量含硒有机肥对粉葛生长、产量及硒在粉葛不同器官中富集状况的变化,探讨增施含硒有机肥对粉葛产量和硒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升高,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则逐渐递增。施用含硒有机肥均显著提高了粉葛块根中的硒含量,块根硒含量最大值达0.084 mg/kg,比对照处理提高58.49%。藤/块根、芦头/块根中硒的转运系数均有降低,说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更多的硒被固定在块根中;根际土壤中总硒含量比对照提高6.9%~27.4%,有效态硒含量提高了9.5%~34.8%。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商品薯中的硒积累量,各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64%、13.73%、29.79%、47.66%和69.95%。综合考虑肥料成本、产量及块根硒积累量等因素,实际生产中施肥量6000 kg/hm2较为合适。综上所述,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粉葛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提高块根产量及硒积累量。研究结果为含硒有机肥调控下粉葛富硒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尼龙网袋法,盆栽模拟淹水土壤环境,研究南方常见绿肥紫云英、油菜和肥田萝卜的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淹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绿肥翻压鲜重量为1.14 kg/m~2。在97 d的试验周期内,绿肥腐解率表现为:肥田萝卜紫云英油菜。3种绿肥向土壤环境中释放氮速率由高到低为:肥田萝卜油菜紫云英,并促进了总氮由土壤→溶液的释放,且土壤溶液97 d氮的平均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磷的释放为:肥田萝卜紫云英油菜,其97 d土壤磷的平均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绿肥翻压显著影响了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活性(p0.05)。同一种土壤酶在不同处理之间及同一处理条件下的不同酶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5),即土壤酶在促进物质转化中不仅显示其专性催化特性,同时也体现了共性关系。3种绿肥中肥田萝卜改善土壤酶活性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栽培技术对不同稻作区稻谷硒含量的综合影响,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定量分析了施肥、灌溉、石灰施用等栽培措施对稻谷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间硒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氮磷钾肥能促进稻谷硒的积累;紫云英还田可明显增加稻谷硒含量,其增幅与紫云英的投入量显著正相关;其他有机肥对稻谷硒含量的影响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间歇灌溉和湿润灌溉等节水管理和施用石灰可有效提高稻谷硒含量。不同水稻品种积累硒的能力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不受土壤硒含量影响。选用富硒水稻品种、紫云英还田、节水灌溉和适量施用石灰等栽培措施可以实现水稻天然富硒与高产的协同。  相似文献   

17.
紫云英作为一种绿肥作物,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及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本文概述中国紫云英主要种质资源,总结紫云英种植模式与栽培技术要点、还田腐解特征及其还田后对土壤地力和后茬作物的影响,以期为紫云英的合理利用和农田养分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冬闲为对照,研究了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和马铃薯4种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的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紫云英和马铃薯3种冬季覆盖作物处理能明显提高双季稻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生物能及植株茎叶光能利用率、籽粒光能利用率和总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张树庚  任成梁  杨珍  张德  赵军 《玉米科学》2023,31(3):147-151
选取甘肃省3种基因型的玉米主栽品种(早熟、中熟和晚熟)亲本材料,在母本灌浆期喷施硒肥,在母本果穗子粒生理成熟(乳线大约在1/2位置)和完熟(乳线消失)时期测定秃尖长、出籽率、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测试种子中硒元素含量和种子活力,分析外源调节物质“富硒叶面调节剂”对制种田玉米产量、子粒硒含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有机硒肥对制种玉米部分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不同基因型玉米秃尖长减少不显著,出籽率显著增加,显著提高种子中硒含量、种子发芽势和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