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丘县总土地面积2 732 km2,水土流失面积2 402 km2,占87.9%。至2012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8.7 km2,治理度33.67%。根据水土保持现状与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沟道水土流失防控、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自然修复与生态植被建设、扎实开展水土保持新技术推广、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抓好水土保持法制与监督管理、强化乡镇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等水土保持思路。  相似文献   

2.
偏关县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1%,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占到水土流失面积的86.4%。经过多年的强化治理,治理程度现已达到71.5%,水土保持效益显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治理标准较低,综合效益有待提高。今后的水土保持发展对策是: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局部地区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同时,提出了注重生态优先、搞好生态自然修复、改革项目管理、增大科技含量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下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水土流失严重。通过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确定了生态修复的治理目标,具体治理的生物、工程措施。最后提出塔里木河下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治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峰  李珍存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72-73,78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土保持措施。通过采用ETM+SPOT融合卫星影像对两当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进行本底监测,结果显示经过近3a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被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植被覆盖率提高,植物群落向着正向演替的方向发展,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有所降低,各项生态因子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土保持的目标与任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7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广泛展开;水保监督执法继续深入;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止;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形势下,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是,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3大目标,认真落实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4项任务,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智    刘志强  李援农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327-331
临安市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67.7 km2,以中度土壤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林地,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50%,尤以山核桃林为主。本文在介绍临安市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对策,特别是山核桃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期促进当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平县属大凌河流域北部重点治理区,经过几十年的小流域治理,治理程度达到83.11%。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程度减轻。其治理成果曾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三北地区沙棘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03年列入三期工程。但近年来,人工沙棘林出现大面积死亡,大面积的油松纯林病虫危害相对严重。同时面临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的新情况,必须研究劳力再分配问题。三期工程治理必须研究吸取前两期的治理经验教训,实施生态修复战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劳力再分配。以生态修复为着眼点,以“四荒”治理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农民承包、购买开发“四荒’,以逐步形成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km2,其中,建设淤地坝3 700多座,在建设大流域样板、发展民营水土保持、推行生态自然修复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十一五”期间,要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43个县区大力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中心的水土保持,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万hm2以上,年治理程度达到3%以上。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一要加强领导,二要强化监督执法,三要认真制定落实政策。  相似文献   

9.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0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隆德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水保立县"大搞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1998年以来,把梯田、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坝系和"四荒"造林种草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 km2,治理程度达72%,林草覆盖度达到43%。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福建的水土流失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但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在水土流失区发展有机农业既可以协调种养平衡,又可以起到生态修复的效果。福建水土流失区应借鉴安溪县茶业发展道路,切实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生态宜居、兴业富农、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区域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数学模型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揭示区域生态压力的现状和进行区域横向比较具有良好效果,但是缺乏历史纵向比较。景观生态背景值,是在综合了区域特定历史时期景观生态本底值和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景观生态背景值作为景观生态压力评价的坐标起点,结合区域中主要的生态过程,通过对变化中的景观生态类型、格局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评价结果不仅能较明确地说明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现状的性质,同时清晰地揭示出人为因素对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与性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调水工程移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跨流域调水已成为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制定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对水源区生态移民进行适当、合理的补偿,是实现持续、高效调水工程的保证,也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补偿标准未能充分、客观地考虑移民的生态损失,因而不能提供合理、全面的补偿额度。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市为例,整体考虑移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的基础上,计算移民的生态补偿额度。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生态移民的人均生态补偿额度为1 148元/a。本案例有助于推进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研究,为研究区及其他贫困地区的生态移民补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海  刘长城  陈春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93-196,201
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探讨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问题,提出了土地生态压力指数概念及计算方法,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计算了2006—2010年这一区域的生态足迹、土地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与土地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明显,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2) 5 a间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极不安全状态;(3)土地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研究表明,采用生态足迹法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生态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隧道建设日趋增多,在其施工技术提高和修建规模增大的同时,隧道工程行为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述了隧道工程行为的内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效应,包括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理念,并从勘测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策略。通过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化策略可较好消减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干扰和破坏,减轻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威胁,为实现隧道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度量一个地区区域生态压力总量与生态效率的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利用效率指标,并应用该指标对宁波市1991—2006年的生态足迹、生态利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宁波市生态压力、生态利用效率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及其构成和主要矛盾。1991—2006年宁波市的生态利用效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对生态压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因这一时期生态利用效率的增长率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结果导致本地区生态足迹增长较快,这说明宁波市虽然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今后仍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区域生态足迹,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时间序列来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模型,构建了新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对浙江省200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200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生态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2.34增至2006年的3.2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67增至0.90,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286降低为0.277。说明浙江省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严重考验,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敦  陈文波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07-111,11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评价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于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2001年较安全状态下降到2005不安全状态。(2)2005-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由不安全状态到临界安全状态,状态有所好转。研究也证明了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可作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