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紫苏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采用皂化及三氟化硼一甲醇试剂将紫苏油中的脂肪酸甲酯化,以丁二酸二乙二醇聚酯(DEGS)为固定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精密度0.08%,平均加样回收率101.31%.  相似文献   

2.
气相色谱方法定量检测大豆5种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大豆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定量方法,采用加热甲酯化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GC),以5种脂肪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为标准样品,在制定5种脂肪酸甲酯组分的标准曲线(R20.99)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豆脂肪酸组分的定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含量。通过对4个油份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脂肪酸含量测定以及与粗脂肪含量的比较分析发现,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籽粒中的脂肪酸提取率和检测效率,其检测的总脂肪酸含量占总油脂含量的94%以上。该方法不仅能检测样品中5种脂肪酸组分的相对百分比含量,还可以准确计算出籽粒中各个脂肪酸组分的绝对含量,对大豆脂肪酸检测及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锦茎,叶脂肪酸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静  李德坤 《人参研究》2000,12(1):39-40
目的:研究地锦茎、叶的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生药用改良脂肪酸甲酯化法制样,含脂肪酸甲酯的正庚烷溶液应用色谱-质谱-计算机取用仪分离鉴定。结果:鉴定出其中5个化合物。结论:用归一化法计算每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中茎中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达48.75%,茎中主烷酸高达47.12%。  相似文献   

4.
寿松涛  羊文伟 《茶叶》2021,47(3):161-164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红花茶油和白花茶油的脂肪酸含量,在两种茶油中共检出38种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十八碳烯酸,在红花茶油和白花茶油中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4.5%和79.5%;其次是十六烷酸,分别占总峰面积的7.58%和8.59%;两种茶油中含量最高的4种脂肪酸分别是十八碳烯酸、十六烷酸、亚油酸和十八烷酸,其总含量分别占所有脂肪酸总峰面积的98.28%和98.65%。红花茶油和白花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达到89%以上。同时讨论了如何利用茶油的特殊化学组成为乡村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5.
脂肪酸是乌龙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前体。选择18个茶树品种的闽北乌龙茶(毛茶与其复焙茶)和3个茶树品种的闽南清香型乌龙茶,采用硫酸-甲醇法制备脂肪酸甲酯,运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福建乌龙茶中检测到11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主要是含16个和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闽北乌龙茶的脂肪酸总量及不饱和度均低于闽南乌龙茶;十六碳酸(C16:0)、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和顺,顺-9,12,15-十八碳三烯酸(C18:3)等9种脂肪酸的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雀舌的C18:3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复焙对闽北乌龙茶的脂肪酸的影响与其碳原子数和不饱和度有关,其中二十二碳酸(C22:0)和二十四碳酸(C24:0)全部降解,但含量下降最多的脂肪酸是C18:3。由此可见,福建乌龙茶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差异特征与其产地有关,并受茶树品种和工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试验采用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法以黑龙江省各地区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对豆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的特点是亚油酸含量较高,是构成我省豆油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但油酸稍低而亚麻酸偏高。不同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在试验的69个栽培品种中,有10个品种不但亚油酸含量高于51%,亚麻酸含量低于8%,而且蛋白质,脂肪总含量高于61%。大豆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子脂肪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气相色谱脂肪酸甲酯化法测定了大豆品种绥农10与L-9及其杂交衍生的197个重组自交系种子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种子的5种脂肪酸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均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棕榈酸与亚麻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且五种脂肪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即五种脂肪酸的遗传主要受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中药茉莉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中药茉莉根脂肪酸的化学成分。方法:按文献报道的方法提取脂肪酸,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茉莉根脂肪酸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了9种脂肪酸成分,其中相对含量高的成分有9—十八碳烯酸(油酸)、十五烷酸、癸烷酸和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四者相加,占总峰面积的81.88%。结论:茉莉根的脂肪酸成分大多集中于上述4种成分,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茉莉根脂肪酸成分及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澳洲坚果不同种质果仁粗脂肪及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8份澳洲坚果种质果仁的粗脂肪含量和8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种质的粗脂肪含量和油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肉豆蔻酸及二十一烷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7.61%、65.51%、12.57%、9.44%、4.32%、3.00%、2.41%、0.51%、0.32%;种质粗脂肪含量普遍较高,但其变异系数较小且与各脂肪酸组份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种质脂肪酸组份含量变异系数在5.08%~40.10%之间,变异幅度以肉豆蔻酸含量最大,油酸含量最小。8种脂肪酸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28份种质分成4个具不同脂肪酸含量特点的类群。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的脂肪酸及其组分的含量,选取97个小麦品种(系),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其全麦粉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初步分析了部分品种(系)的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总脂肪酸平均含量为1.91%,其中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的平均含量依次为0.37%、0.02%、0.27%、1.17%和0.08%,分别占总脂肪酸组成的20%、1%、14%、61%和4%.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在总脂肪酸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9%;总脂肪酸及其组分含量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正态分布,变异幅度较大;总脂肪酸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组分含量相关极显著,而与亚麻酸的含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生态特点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宋启建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0,9(2):121-129
以42个来源于全国各地不同生态区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模拟全国春、夏、秋三种播季条件,每个播季又分两期播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对大豆品种蛋白质、油分及总量含量的遗传变异,含量对播季的反应和稳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代表品种资源具有优良表现和较大遗传变异,品种来源地播种类型不同,在育种上的利用潜力也不同,春豆是品质育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秋豆也可为优质育种提供高蛋白资源。三性状平均含量均随播季的推迟而降低,但不同播种类型品种播季间降低幅度不同,品种与环境虽然存在互作,但三性状的表现仍以遗传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12.
对150份不同类型大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8**,r=0.421**).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362**),栽培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材料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利用低蛋白质、高脂肪大豆作为杂交亲本,可增加选择几率.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s of variety, date of cutting flush growth and level of nitrogenous manuring on the crude-protein content of Italian ryegrass were studied on plots cut five times in 1958.
Raising the level of nitrogenous fertilizer from 174 lb. to 348 1b. N/acre reduced the percentage of dry matter from 0·5 to 2·0 and increased the percentage of crude protein in the dry matter from 0·9 to 5·1, with net increases in crude protein/fresh material of from 0·06 to 0·57%. Varieties showed consistent differences, the three Westcrwolth types, New Zealand H.I and New Zealand Italian being higher in percentage crude protein than Ayrshire, Irish, Danish and S22.
Culling the flush growth earlier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percentage of crude protein for that particular cut, but no overall increase in mean crude-protein percentage.  相似文献   

14.
The digestible crude protein percentage (DCP) of 218 different feeds derived from 16 tropical grasses and 8 tropical legumes containing 2·2 to 25·3% crude protein (CP) was Treasured with sheep. DCP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P (r =· 0·979) and could be predicted from the equation DCP=O·899 CP-3·25 (SE estimate · 0·84). Predicted values for tropical grasses and legumes were similar to, but more variable than, those calculated from a similar equation derived from temperate pasture speci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CP per se is a useful criterion for selecting tropical pasture plants when direct in vivo measurements of DCP cannot b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5.
以克新 1号和夏坡蒂原种为材料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 ,对生育期间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与各器官含磷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渐减少 ;品种之间各器官含P量与块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增施磷肥可显著提高各器官含磷量 ,从而有利于块茎还原糖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7×7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基因作用和其它遗传参数,以及含油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油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有关基因在亲本中呈独立分布;显性指向增效,表现超显性作用;亲本中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多,增效基因比减效基因的频率大;控制含油量并表现显性的基因约为4组;含油量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16%和30.90%。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一致表明,单株产量、每角粒数、主花序长度和株高对含油量有较强正向作用,但角果长度和全株总角果数的作用为负。本文还讨论了基因作用分析在探讨配合力的基因效应成分和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原因中的意义,及其在选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两个组合的分离世代群体按芥酸含量高低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比较了回交和F_2群体中不同芥酸基因数目的各组间含油量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差异。回交世代不同芥酸含量的各组在产量和大多数其他性状上没有明显差异。F_2低芥酸(<2%)基因型的产量比芥酸含量在10%以上的其他各组低3.7—47.9%,含油量低0.8—10%,产量构成因素和一些形态学性状也表现较差。对这些结果在油菜单、双低育种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首次提出了在品质育种中应重视亚群体选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大豆亚麻酸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柳  张彬彬  韩英鹏  李文滨 《大豆科学》2006,25(3):270-274,278
由于亚麻酸的高度不饱和性,导致大豆油的稳定性和耐贮性降低,并严重影响豆奶的商品价值。因此降低大豆种子亚麻酸含量是当今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正常亚麻酸含量的品种合丰25与亚麻酸含量仅为3%的突变品系L-14杂交所得的F9代和F3代群体,对500多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有90个SSR标记被分配到1999年Cregan定义的20条染色体中,QTL分析表明有3个分子标记Satt066、Satt424、Satt476与大豆亚麻酸含量密切相关,分别定位在连锁群MLGB2、MLGA2、MLGC1上,且变异贡献率分别为8.7%、4.99%和5.3%。并用这些分子标记对F3代家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大豆脂肪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号13期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8个生态因子对豫豆25号脂肪含量的关系,通过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筛选出与大豆脂肪含量密切相关的11个生态因素间的直线或曲线关系.明确了夏大豆鼓粒成熟期较少的日照、较高的均温、较多的降水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以及出苗期较高的均温和花荚期较多的降水利于脂肪的积累形成.较高的土壤全氮和钾含量、较低的硫含量有利于大豆脂肪大幅度提高.在本试验pH值6.95~7.89范围内,偏碱性土壤利于脂肪的形成.在本试验研究因子范围内,其它生态因子对大豆脂肪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豆主要生产品种蛋白质、脂肪及其组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中国25个省区70个在当地种植的大豆主要生产品种的蛋白质及其组份、脂肪及其组份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与多数氨基酸呈负相关趋势,尤其是蛋、色、胱氨酸等为人们所重视的氨基酸均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趋势。2.苏与赖、亮、色与蛋氨酸呈显著的正相关。3.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4.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