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番鸭"花肝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西患“花肝病”的雏番鸭肝,脾分离到三株病毒,定名为NM1,NM2,NM3。该三株病毒能在番鸭胚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人工感染1日龄番鸭死亡率达100%,但对鸡,康贝尔鸭和鹅不致病。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耐热,耐酸,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经超薄切片,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到大量球形,实心(少量空心)病毒粒子,其大小为66-70nm,该病毒无囊膜。这是一株无囊膜的RNA病毒,其具体的生物学分类位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番鸭“花肝病”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9年初至今 ,在广东省的三水、番禺、南海、中山 ,福建莆田等地多处番鸭场均发生一种临床上以缩头、厌食、拉白(绿 )痢为特征的流行病 ,其病变为肝、脾出现坏死点 ,肾肿大出血等。该病潜伏期较长、病程不一 :发病率为 5 0 %~90 %,死亡率 60 %~ 90 %,给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据其病变特征 ,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番鸭“花肝病” ,因其病原尚待确定 ,我们也暂如此称之。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类似鸭病。我们对该病的发病情况作了调查 ,并进行了治疗试验、病例复制试验和病原的分离等工作 ,现简报如下。1 发病情况调查在广东省的三水、番… 相似文献
3.
4.
番鸭花肝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广西患花肝病的雏番鸭肝、脾分离到3株病毒.定名为NM1、NM2、NM3。这3株病毒能在番鸭胚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人工感染1日龄番鸭致死率达100%,但对鸡、康贝尔鸭和鹅不致病。分离毒对氯仿不敏感,耐热、耐酸,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分离毒的细胞培养物经超薄切片,磷钨酸负染,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球形、实心(少量空心)的病毒粒子,其直径66~70nm,无囊膜,属无囊膜的RNA病毒。 相似文献
5.
番鸭新疫病——花肝病及其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番鸭花肝病是近年来在雏番鸭中发生的以肝、脾上散布许多灰白色坏死小点的一种新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由于这些小点似花点状 ,故称之为花肝病。本所自该病发生以来一直跟踪研究。现将有关该病的情况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到目前为止 ,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广西、江苏等省的多处鸭场均有发生 ,该病潜伏期为2~ 4天 ,发病率可达 1 0 0 % ,死亡率有时高达95 %。该病以两周龄内易发。发病急 ,散播快 ,几天内即可波及全群。本病在出现死亡鸭后 ,病势发展较快 ,1~ 2天内死亡率达 40 %~5 0 %。天气炎热、潮湿可以诱发该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相似文献
6.
番鸭花肝病流行病学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鸭花肝病是一种新病 ,对番鸭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影响我国番鸭养殖业的一种重要疾病。近几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流行病学、病原鉴定和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对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番鸭新病——"花肝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番鸭“花肝病”(暂定名)自1999年春季以来 ,流行于广东、福建两省的番鸭群。该病的剖检特征为肝脏出现针头大小的坏死点 ,因此称之为“花肝病”。我们对其发病特点、病理变化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1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1流行情况自1999年春季以来 ,广东省的三水、中山、南海、番禺、广州市郊等地和福建省的莆田等地的雏番鸭发病。易感动物目前仅见于番鸭。发病日龄为7~35日龄 ,以15日龄以内的雏番鸭最易感。发病率50 %~95 % ,死亡率60 %~90 %。发病鸭群应用过多种疫苗免疫 ,也应用过抗番… 相似文献
8.
番鸭花肝病(暂定名)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底以来,在福建莆田、福州、广东佛山、浙江余姚等地番鸭饲养区,先后发生一种以软脚为主要临床症状;以肝脏、脾脏肿大、表面大量白点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疫病,俗称“花肝病”。该病发病率80%~100%,病死率60%以上。由于缺乏有效防治措施,致使该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番鸭饲养地区,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们于1998年从莆田地区病鸭肝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Pu株)。Pu株病毒通过禽胚成纤维细胞适应诱变后,选育出符合制造活疫苗用的弱毒株(Pu-1)。并研制成活疫苗。1Pu-1株的特性对1日龄雏番鸭失去致… 相似文献
9.
10.
番鸭“白点病”的病原分离与防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10月起,广东省四会、佛山、花都、清远、茂名、湛江等地的番鸭先后发生一种以肝、脾、小肠等部位出现灰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及病原分离,初步认定为番鸭的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暂定名为番鸭“白点病”。1流行情况 1998年10月,四会某养殖户饲养的1500只番鸭,在7日龄时发生一种急性、烈性的传染病。发病率从刚开始的10%,至第二天即迅速发展到80%,第三天达100%,死亡率高达90%。以后该病在佛山、花都、清远、茂名、湛江等地陆续大量发生。发病日龄在3~65日龄之… 相似文献
11.
番鸭花肝病(The mosaic liver disease inmuscovy duck)是近年来流行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番鸭养殖区的一种新的疫病,其主要特征为病死番鸭的肝、脾、小肠等部位出现细小灰白色坏死点,也“有花点病“”、白点病”等名称。其特点是发生于番鸭群,尤其是雏番鸭群,以1~5周龄易感。发病率为40%~90%,死亡率40%~80%。花肝病是一种新的番鸭传染病,国外研究较少。1流行病学番鸭“花肝病”自1998年以来,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暴发流行。该病可以通过饮水、饲料、用具等经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创口接触感染,也可通过肌肉… 相似文献
12.
“番鸭花肝病”是近些年来流行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番鸭养殖区的一种新的疫病,其主要特征为病死番鸭的肝、脾、小肠等部位出现细小灰白色坏死点。也有“花点病”、“白点病”等名称。其特点是发生于番鸭群。尤其是雏番鸭群,以1-5周龄易感。发病率为40%-90%,死亡率40%-80%。 相似文献
13.
番鸭“花肝病”是近年来出现的番鸭传染病,是目前危害番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 发病情况
景宁县某农户饲养番鸭300羽,9日龄时,部分雏鸭出现精神萎靡、脚软、食欲不振、腹泻死亡等现象,遂将病鸭送至县畜牧兽医站诊治。 相似文献
14.
2012年7月初,我县长安镇新安村某鸭场饲养的番鸭雏苗出现不明原因的死亡,根据当地流行病情况、发病季节、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雏番鸭花肝病与细小病毒混合感染,治疗后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
番鸭新病——花肝病的研究:Ⅰ.分离毒的致病必及感染途径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番鸭花肝的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新的番鸭疫病,其特征性病变是死亡番鸭的肝、脾、小肠等部位出现灰白色的坏死点,本文自广东省主要疫区分离到几株病毒,这些病毒在番鸭胚上可继代繁殖,其胚液可使番鸭妇病。不同途径感染试验表明该病毒通过肌肉注射、爪垫部注射、口服,同居感染均可使番鸭发病和死亡,并具有典型病变,分离毒不能使半番鸭,本地鸭,鸡发病。 相似文献
16.
雏番鸭“花肝”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在广东部分地区出现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此病已知仅发生于雏番鸭 ,其它禽类未见类似疾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的典型特征是雏番鸭肝脏表面可见大量帽针头大的灰白色坏死点 ,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花肝”病。从大量病例来看 ,本病多发于天气寒冷季节。病变除肝脏表面出现大量坏死点外 ,脾脏、胰脏均可见相似的灰白色坏死点。同时心、肺、肾脏也可见少量坏死点。由于本病的病理变化不同于常见的其它鸭病特征 ,因此 ,我们对自然发病的典型病鸭进行了系统病理学观察 ,希望对“花肝”病的发… 相似文献
18.
番鸭病毒性疾病--花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原
“花肝病”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在超薄切片电镜中有时呈品格状排列,粒子直经为42-70nm,无囊膜,属无囊膜的RNA病毒。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耐热,耐酸,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不能凝集豚鼠、鸡、鸭、鹅、山羊、人的O型红细胞。该病原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可致死敏感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并能经接种种蛋感染出壳番鸭。 相似文献
19.
番鸭“花肝病”是一种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病状,以肝、脾表面有多量灰白色坏死小点,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色条斑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新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福建省先后在莆田、福清、福安、长乐等地发生,我市从2002年起也时有发生,2006年4月13日笔者又接诊1例,现将发病和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06年4月1日本市专业户林某购进一批12日龄雏番鸭1200只,4月5日每只颈部皮下注射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 e-1株)0.5m L,5天后突然出现死亡,3天死亡46只之多。2临床症状患病番鸭表现精神沉郁、拥挤成堆、食欲下降、羽毛蓬松、无光泽,… 相似文献
20.
番鸭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9年初,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多处鸭场发生一种临床上以缩头、厌食、下白(绿)痢为特征的流行病,其病发变为肝脏和脾脏出现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等。据其病变特征,形象地称之为番鸭“花肝病”。为解决当前生产上的问题,更好地防治该病,我们研制出用于防治该的高免卵黄抗体,经室内试验和临床验证,对该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