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隐藏新棘虫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剖检了128尾黄鳝,新棘虫的感染率高达65.6%,感染强度为9.1,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黄鳝的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该种寄生虫的性比符合1∶1的比例,但32cm以下的黄鳝体内的雄性棘头虫明显地较多。94%的虫体分布在黄鳝小肠前段3cm以内。寄生虫数超过30以上的宿主生殖腺有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4.
5.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个体较大的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情况与体长在40cm以下的黄鳝不同,前者是一个随机过程。寄生虫在宿主的小肠内多集丛固着,虫数的86%集中分布在小肠前面。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种群中为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1964,60条以上的新棘虫寄生会明显影响宿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魏绍君刘路训(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黄鳝(Monopterusalbus)为常见的经济鱼类,除西部高原外,在我国各水域都有分布[1]。近年来,黄鳝的天然资源已面临枯竭,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其... 相似文献
12.
13.
对广大渔民来说,“三代虫、指环虫”的治疗并不是太难的事。但近两年来,在我市出售的杀虫类药物种类繁多,在治疗效果上,鱼病医生观点不一,各持己见。每年春末秋初,本地都会暴发此类寄生虫疾病,因此,广大养殖户十分关注如何经济治疗“三代虫、指环虫”。现将各种治疗药物作一分析,与广大养殖朋友商榷。 相似文献
14.
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县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15.
本尼登虫是对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之一。本实验采用十二种渔用杀虫剂对大黄鱼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水温26℃时,处理90min,大黄鱼的半数死亡浓度(LC50)分别是:甲醛500×10-6、氨水200×10-6、过氧化氢1200×10-6、硝酸铵3.5×10-6、敌百虫0.5×10-6、36%醋酸100×10-6、高锰酸钾8×10-6、盐60‰、水烟浸出液290×10-6。对自然感染本尼登虫的大黄鱼进行药浴试验,杀虫效果较好的有:过氧化氢、高浓度盐水、高锰酸钾。 相似文献
16.
欧洲鳗鲡已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的主要养殖品种。本实验采用生物实验测定常用治疗药物;硝酸亚汞,晶体敌百虫,孔雀石绿,甲苯咪唑,福尔马林的高锰酸钾等,对欧洲鳗鲡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物治疗草鱼指环虫病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5月份,本人2亩鱼池的草鱼苗发生较为严重的指坏虫病,感染率达80%以上,在治疗过程中先用敌杀死,后用敌百虫,用药后采取不定时地连续从池中捞取病鱼苗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活动及死亡情况,最后完全治愈,现将两种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比较如下,以供读者参考。一、鱼苗池条件:鱼苗培育池两个,每个1亩,池深1.5米,能注水0.8米,水源为养成鱼的池塘水,较肥,因此培育池未施基肥。4月15日亩用100公斤生石灰干塘清塘,后排干底水晾晒。4月29日注水深0.7米,5月2日下草鱼水花,放养密度为50万尾/亩,下池当天开始投喂黄豆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985-1987年在崇明县新民第三水产养殖场对鲤鱼棘头虫病的病原、症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该病可引起鲤鱼自夏花至成鱼大批死亡,全场感染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则感染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60%.病鱼肠壁上形成肉芽肿结节,严重时能使内脏粘连,甚至体壁溃烂和穿孔。病原是崇明长棘吻虫(新种)Rhadinorhynchus chongmingnensis sp.nov.。扫描电镜观察,吻上布满细毛。有吻钩14纵行,每行29~32个吻钩,粘液腺8个。治疗方法为每天每公斤鱼拌饵投喂0.6毫升四氯化碳,连服6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甲胺磷、治莠灵、胺醛复合物等对黄鳝的急性毒性作用,观察了黄鳝对不同药剂的毒性反应及症状,给出了3种药剂对黄鳝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认为3种药剂对黄鳝的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甲胺磷>治莠灵>胺醛复合物。胺醛复合物的溶血作用与黄鳝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