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3月 2 7日至 2 9日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 ,应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的邀请 ,来校讲学并进行交流。 3月 2 7日下午 ,范增平先生欣然来到安农大“茗缘阁”茶艺室 ,观看了大学生表演的茶艺 ,并谈了自己的观感。之后 ,范增平先生与茶艺表演队的队员、指导教师、顾问就茶艺及茶文化问题进行交流座谈 ,并向安农大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赠送了 10册新著《中华茶艺学》。3月 2 8日下午 ,在茶业教学大楼阶梯教室 ,范增平先生作了题为《中华茶艺源远流长》的学术报告 ,并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 ,受…  相似文献   

3.
提倡高尚的茶风茶德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我们要提倡的中国茶德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却尚未有统一而明确的认识。近年来茶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参照日本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和南朝鲜茶礼的“和、敬、俭、真”或“清、敬、和、乐”,提出中国茶德的明确概念。如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在《文化交流》1990年第2期发表的《茶文化浅谈》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 “我建议提倡‘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叶专家程启坤和姚国坤研究员在《中国茶叶》1990年第6期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以“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达中国茶德。现将该文“弘扬中国茶德”一节转载于后,供读者参考。本刊拟辟专栏,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踊跃投稿,(来稿最好在1000字以内,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茶香處處     
‘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庭有余甘’。茶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喝茶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主题。早在几千年前,国人就把茶列入开门七件事,使之成为最普遍的饮料;可是曾几何时,日本的茶道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被视作喝茶艺术的表徵,这是由于西风东渐后,国人对茶艺缺乏正确认知,且失去信心,才反而被日本人发扬光大。那么,究竟什么是茶艺?简单的说,就是茶叶产、制、销的技艺,与饮茶生活之溶化与升华的总称;和农业、艺术、文学等都有密切的关联。日本的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境界,韩国人则讲求‘清、敬、和、乐’,二者都讲求和、敬、清,可以说是我国‘禅境’的引申。其实,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品茗的感受应该是‘如人饮  相似文献   

5.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4,(2):165-166
正是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由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海峡两岸茶人交流会暨金秋无我茶会”于十月二十日在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的安徽农业大学举行。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台湾泡茶师联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天福茶博物院、北京陆羽茶艺中心、霍山县茶叶发展办公室、合肥沁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茶人相聚安徽农业大学,两岸茶人在一起交流联谊,切磋茶艺,举行无我茶会。  相似文献   

6.
来到位于北京西单教育部街的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即刻拥有一份闹中取静的恬适,古色古香、整洁爽目的院落,使人感到记忆中积淀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古都北京又清晰亲切起来,而这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地方,当属茶艺礼仪专业的培训基地──中华茶艺园。在职业高中开设中华茶艺专业,北京外事职业高中成为全国的“首创”,而促使这一先河开通的,便是著名台湾茶艺专家、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以茶会友茗芳情长范增平先生从事茶艺研究和茶文化传播已20多年,他长期担任“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和“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写了大…  相似文献   

7.
寇丹先生在《谈“主题茶艺”》一文中曾说“湖州熏豆茶”的茶艺表演解说词录音带在韩国被“拒绝播放” ,并批评这份解说词“从头到尾喋喋不休”。这篇文章先后刊登在《2 0 0 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江西《农业考古》2 0 0 1 2期 (题目改为《论“主题茶艺”)》、北京《中华茶人》2 0 0 1年第二期。其散布范围不可谓不广。请看原文 :“1999年 10月在韩国釜山召开第 6届中日韩茶道协会联合会议。中国台湾地区因不久前遭受强烈地震不能派出代表团 ,作为中国的茶艺 ,只有“湖州熏豆茶”演出。待演员上台时 ,才突然被告知我们的录音带因制…  相似文献   

8.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推广茶道艺术活动、促进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宣传澳门历史建筑群的风貌,澳门中华茶道会策划举办第六届《镜海茶缘》之“荷香茗趣”茶艺文化活动,并邀请两岸著名茶文化专家学者与本地文人进行一场“赏荷、品荷、颂荷”之茶艺文化雅集。为办好是次活动,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 .茶艺溯源自从 2 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的茶人们提出“茶艺”这个概念以后 ,2 0多年来已被海峡两岸的广大茶文化界人士所接受 ,在大陆各地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看到“茶艺馆”的招牌 ,在各种大小茶文化盛会及茶艺馆中 ,“茶艺表演”也往往成为重要节目。在各种视听媒体中 ,“茶艺”也是一个出现率较高的名词 ,并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应该说 ,“茶艺”一词的创造和“茶艺馆”业的形成 ,是台湾茶艺界对祖国茶文化事业的重要贡献之一。依我之见 ,从中华茶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 ,“茶艺”一词的出现 ,则具有更高的学术意义。众所周知 ,早…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在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的指导下,开展茶艺教育、开设茶艺专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1999年春季,为送第一位中华茶艺小姐赴德国柏林进行茶艺表演,我们向德国驻华使馆递交了有关文件,申请签证,但遭到拒签,原因很简单:“只听说有日本茶道,没有听说过有中华茶艺”。接到这个消息起初感到吃惊和不满,但静心自问越发感到弘扬中华茶文化之必要。茶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后,得到良好的发展,尤其高品位茶文化──茶道,更是以其高雅而广为人知。但在茶的故乡中国,多年来茶文化,尤其是高品…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优秀的传统遗产,开展茶艺事业的研究与交流,促进各国茶艺馆业的良性发展,增进各国茶艺界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为把中华茶艺推向世界,中华茶艺国际联合会(筹)与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农业考古》编辑部和敦煌茶艺馆等单位将于2001年三月底四月初在广东省佛山市联合举办“中华茶艺面向世界”研讨会。如果您准备参加这次大会,请填写好“报名表”连同报名费人民币50元,寄往: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邮编:330077,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电话:0791—8509284。收到报名表后,将于明年二月…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 ,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茶艺”成为一大特色 ,在国内已有一定知名度 ,其影响已波及海外 ,回顾近十年的历程 ,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办之始 ,“茶艺”定为选修课学校创建于 1 992年 7月 ,“茶艺”当即作为公关文秘专业的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 ,旨在围绕女性特点 ,强化人文素质 ,结合美育教学 ,重在内涵气质。学生初次接触茶文化 ,就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由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先生任课。二、组建茶艺表演队1 994年 ,由香港茶艺专家、我校茶艺客座教授叶惠民先生亲授“茶艺”正式组建“南昌女职惠民茶艺表演…  相似文献   

13.
王梦石 《农业考古》2006,(5):315-316
在2006年的盛夏之际,天津的茶艺文化活动又掀起新的热潮。7月9日下午,在天津体育宾馆隆重召开了“天津市范增平茶艺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大会。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天津市委会主委陆锡蕾,市政府参事、民革中央文教科卫委员会副主任雷世钧,中华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天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著名书画艺术家陈云君。天津中华文化学院院长陈蔚,市台湾研究会秘书长孙岳,市黄埔同学会秘书长张清林,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兼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韩国庆,天津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韦建发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津京沪等地茶艺文化爱好者共50余人应邀参加了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4.
茶艺比赛以茶会友茶艺本是中华古文化之一,虽有一段短暂时间受忽略,如今又重新兴旺起来,除中国大陆、台湾、星马近年遍吹茶艺风气外,本港讲究饮茶的风雅之士渐多,昨日更举行茶艺大寒,透过技术交流切磋,将茶艺文化推上新境界。“油盐酱醋茶”各类日常生活必需品中的...  相似文献   

15.
寇丹 《农业考古》2001,(2):26-32
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 ,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 ;世纪之末 ,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艺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 ,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 ,就不能不研究茶与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应该说 ,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茶道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高雅的文化生活,促使澳门茶艺文化朝纵深方向发展,澳门中华茶道会筹划举办第四届大型茶艺文化活动《镜海茶缘》之“茶韵琴声画意诗情”茶艺文化日,选址在中西融汇、古色古香的庭园——卢廉若公园进行,免费招待市民。除了由澳门中华茶道会担纲的茶艺茶道节目外,还邀请本澳琴家、诗人、书画冢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茶与诗书画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1992年5月30日至6月4日,世界著名茶艺专家、台湾中华茶文化协会理事长、新当选的中国茶叶协会理事范增平先生对江西省南昌、景德镇、婺源茶叶生产和茶文化进行了考察,并作了以“弘扬茶文化,振兴茶叶经济”为题的演讲和台湾功夫茶艺示范表演。范先生以提倡“国饮”而闻名于世。他此次在南昌讲学并在景德镇茶厂考察之后,又专程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农业考古》编辑部、香港茶人联合会和敦煌茶文化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于 2 0 0 1年 4月 1日至 3日在广东南海举行的“中华茶艺面向世界研讨会”是新世纪海内外茶文化界的第一次盛会。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中国大陆 10多个省市的著名茶文化专家、茶艺表演家和茶艺馆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广东省南海市委书记邓耀华出席了开幕式。本次研讨会为期 3天 ,其中心议题是 ,总结中国茶文化和茶艺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近 2 0多年来当代茶艺的成功经验 ,着重探讨茶艺内涵的提升 ,茶艺馆业的规范和创新 ,茶艺人员水准的提高和发展。同时还举行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研讨会和“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大纲”审定会  相似文献   

19.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20.
当人类进入 2 1世纪第一个春天的时刻 ,当代茶人在中华茶文化史上树立了两块不朽的里程碑。这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碑 ;是中华茶艺在新世纪之初就翱翔于世界的碑。这两块里程碑是 :一、4月 1~ 3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广东南海市 ,组织了国内、境外、国外的 1 0多位茶学、茶文化、茶道具、茶经营、茶艺术及表演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参加或列席审定了将在不久公布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审定国家委托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陈文华、余悦主编的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大纲。自此 ,中国有史以来将有第一个以茶艺作为职业资格的标准和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