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袋式立体栽培平菇是目前我国平菇栽培的主要形式,从菌袋制作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现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简述如下:1)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①菌种退化,菌龄长。②播种量少,菌种块小且分散,菌丝损伤后愈合慢。③料内含水量过高,透气性差,袋内缺氧。④培养料的pH值不适。主要对策:①菌种从母种开始控制转管代数,从分离得到的母种到生产母种不能超过三代。严禁原种—原种、栽培种—栽培种的扩繁方式。栽培种满袋后存放时间不能过长,菌龄以不…  相似文献   

2.
冬栽平菇生物能保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洪湖 《食用菌》2005,27(1):52-53
冬季栽培平菇的成功率高,也是人们利用空闲时节栽培的好时机。但冬季气温低,栽培平菇发菌缓慢或迟迟不发菌,在出菇期间又产生畸形菇,用煤炉加温,既加大成本开支,煤气还会使菇体产生中毒现象。本人从实践中创造出冬栽平菇搞生物能保温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平菇生产发展很快,但不少平菇生产单位和专业大户,在袋栽平菇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菌种质量问题。菌种已做常规出菇试验,二、三级菌种袋出菇正常,可是三级菌种接到栽培袋料中,在正常的栽培条件下却不发菌,或开始发菌正常,10天后菌丝逐渐消失,而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4.
栽培平菇等食用菌,无论是生料或熟料,袋栽或床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杂菌感染。药物只能用于感染前预防,对已感染的菌料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扔掉感染培养料很可惜。我们在生产中摸索出一项简单高  相似文献   

5.
初秋、春末等高温时节栽培的平菇价格高、效益好,备受菇农重视,常用发酵料袋栽法栽培平菇。但很多菇农在制作发酵料过程中往往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发酵料酸败,栽培料污染率上升,出菇量减少甚至绝收。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发现,造成发酵料酸败的主要原因是原料处理、拌料、建堆、翻堆、发菌管理等环节操作处理不当,兹将防止技巧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6.
平菇袋栽由于成功率高、产量高、质量好、操作容易、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生产上仍是菇农采用的一种主要栽培方式。在生产上常因各种原因造成不发菌、发菌慢、烧菌、不出菇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生产实践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对策。1 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1 1 原  因 ①培养料含水量过多,已变质,产生了大量杂菌,抑制了平菇菌丝的生长;②菌种已老化,生活力差;③菌种用量过少;④培养料 pH不适宜。1 2 防治对策 ①选用新鲜未霉变的棉子壳,料的含水量控制在 60 %~ 65%;②…  相似文献   

7.
利用棉籽壳栽培平菇,一般采用生料栽培,此法虽然简便,但在发菌期经常出现青霉、木霉和毛霉等污染。为了摸索一套简便而有效的控制杂菌污染技术,我们进行了棉籽壳发酵栽平菇试验,取得了较显著的增产效果,并在洛阳郊区等地试用,年发酵料达50万公斤,杂菌污染不超过10%,生物效率在80~100%。发酵方法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8.
平菇是我们喜爱的食用菌,它适应性广,容易栽培.但要获得高产效益却不容易,往往会因栽培过程发生异常现象而减产.笔者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将几种常见的异常现象及其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一)只发菌不出菇菌丝长满培养料后迟迟不出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气温超过或低于出菇温度;培养料过干或料面长期积水;通风不良等.预防办法:根据季节、环境和市场需要选择适宜的菇型,安排好播  相似文献   

9.
塑料袋栽平菇工艺,是我们当地平菇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发菌阶段极易感染杂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发酵料袋栽平菇试验。  相似文献   

10.
平菇原是专指糙皮侧耳,侧耳属真菌的子实体成熟时,菌柄多侧生于菌盖的一侧,形似人体的耳朵,故称侧耳。近年来,利用稻草、废棉花、棉籽壳等栽培取得良好效果,使平菇一跃成为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之一。平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床式栽培是一种开放式的、简便易行的生产方法。此方法对推动平菇栽培技术的普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分为生料床栽和发酵料床栽两种形式。生料床栽就是培养料直接加水拌匀后,铺料播种,  相似文献   

11.
平菇栽培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发菌期。菌丝体形成,即表明栽培成功。而菌丝体发育质量的优劣,在很大成度上影响着产量的高低,如何加快播种后菌丝发育,使平菇菌尽快占领“阵地”,而杂菌得以控制,提高发菌质量,是值得同行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探索出了一套平菇发酵料快速优质发菌法,现介绍给同行供交流。  相似文献   

12.
平菇栽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安阳县韩陵乡的平菇栽培已近20年,现已发展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但部分农户因在栽培中出现一些问题,造成平菇减产10%~30%,严重的还须重新处理培养料和再次播种。笔者现针对多年从事平菇栽培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总结,供广大菇农参考。1发菌期常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1发菌期易出现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平菇播种后2~3d(天)就可以看到菌丝大量萌发,并向四周蔓延伸展。但有的会出现菌丝不萌发、  相似文献   

13.
平菇作为我国主栽食用菌种类,由于其所需栽培设施简单,栽培技术易于掌握,且营养丰富,市场销量大,所以备受菇农和消费者的青睐。平菇的栽培模式自2 0世纪70年代生料栽培成功以来,历经床架栽培、阳畦栽培、到目前的袋式立体栽培,由于袋式栽培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且易于管理和控制,所以广为菇农所采用。我地区平菇袋料栽培以生料为主,所以从播种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制约平菇栽培成功与否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与指导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简述如下。1 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  相似文献   

14.
纪亚尊 《广西园艺》2007,18(4):43-43
栽培草腐菌,如草菇、鸡腿菇和双孢菇以及用发酵料袋栽平菇时,一般采用自然发酵法达到原料腐熟,初步杀灭病菌虫害的目的,但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1)中心部位厌氧发酵变酸,而外层原料变干,温度过低不足以杀灭病虫害;(2)多次翻堆散失了温度,也增加了劳动量;  相似文献   

15.
大田栽培平菇发菌期一般要在料面覆盖报纸,由于水分蒸发较快料面易干燥,发菌慢,易感染杂菌,产量低。我们在林地栽平菇进行了料面覆盖树叶试验,生物效率达100%以上。(一)供试材料菌种为佛罗里达平菇。栽培料配方,每 m~2用棉子壳15kg,加石灰2%、多菌灵0,1%,  相似文献   

16.
大墩式平菇的简易方祛,与袋栽和块栽相比,该法不仅投资小,占地少,省工省时,而且简单易学。目前大墩式平菇栽培方法已在河南省南尉县推广普及,仅2000年全县就投人生产料3000t左右,产鲜菇4000t以上。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 大墩式平菇栽培法最好选择低温或中低温型品种,如新831、北海道3号、江苏109、台湾小白等。 二、播种时期 几年的实践证明,大墩式平菇栽培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下旬~10月下旬。如播种过早,不仅新鲜原料较少,而且气温较高,菌丝生长过程中易感染杂菌;若过晚播种,春节前…  相似文献   

17.
当今平菇栽培已推广普及,但产量高低悬殊.我们通过十二个春秋的反复试验,探索出了棉子壳、木屑、玉米芯、稻草等原料栽平菇的四项可靠的增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高温发酵料袋栽法一般栽培平菇的原料,播种前需曝晒3~5天,但由于受季节所限,往往不尽人意,播种后仍易感染杂菌.笔者采用高温堆制培养料栽培法,成功率达百分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2019,(6)
<正>平菇栽培料堆制诱发灭菌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成功的一项栽培料绿霉污染控制技术[1]。当时,以棉籽壳为原料栽培平菇,用多菌灵来抑制杂菌孢子萌发和生长,其效果受杂菌基数、温度的影响很大。越夏存放的棉籽壳中杂菌种类多、基数大,若发菌时气温偏高或发菌垛内高温,提高了料  相似文献   

19.
阐述平菇夏季栽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温度、湿度、杂菌污染等。明确平菇夏种的相关菌株和菌料的选配及稳产高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栽培平菇要获丰收,在栽培的品种、季节等闲素确定后,科学的水分管理便成为决定的因素。在水分管理上若能正确运用“准、稳、巧”的方法,平菇产量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配料时加水要准 正确掌握培养料的含水量,是培养粗壮菌丝的关键,因它直接影响到发菌速度、菌丝密度,从而会影响到后期产量。水分偏高,培养料内空气相对减少,菌丝由于缺氧生长速度减慢,并易发生如鬼伞之类的杂菌,导致菌床污染,表层易长菌皮,菌丝易老化、发黄,产量明显降低;水分太少,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丝纤细、弱,菌丝密度低、松,出菇迟,产量低。实践证明,平菇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最适宜。100kg干料加110~120kg水即可。拌好料后,手抓料用力挤,见指缝内有水但又不下滴为准。 (二)发菌期水分要稳 平菇发菌时的水分管理原则是要“保”水,使水分不易失掉,而不是失掉后重新补水。拌料时60%的水分要能长久维持,这样菌丝才能发得好,干干湿湿对发菌极为不利,另外发菌时补水还易造成污染。床栽保水的办法用地膜,防止水分蒸发。袋栽是利用塑料袋来保水。有些初栽者,由于不注意发菌阶段的保水,干了就补水,常使培养料干湿交替,结果导致平菇菌丝发不好而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