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湟源山坡地梯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湟源山坡地梯田退耕还林工程连续9年的定点观测调查,结果表明:在顶坡梯田,所栽植的榆树Ulmus pumila有94%死亡,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有19.4%死亡;在中坡梯田,榆树、沙棘的死亡率分别为93%、18.2%;在底坡梯田,榆树、沙棘的死亡率分别为92.7%、18.6%;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在3个坡位梯田中都100%的成活,但长势不旺,而以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主的草本植物,通过9年的自然侵入生长,其生物量(干物质)达到850 g/m2以上。同时,对各坡位草本产量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述,建立了3个坡位草本产量与生长年限回归方程,中坡:y=78.033+102.473 3x;底坡:y=67.333+102.253 3x;顶坡:y=54.244 4+101.92x;如实评估了坡地梯田退耕还草后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弃耕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选择9个弃耕地,对群落内植物种类、盖度、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植被恢复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弃耕时间为2,6,9,13,16,19,25,30和40年的群落中,演替序列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 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群落→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达乌里胡枝子 铁杆蒿A.sacrorum)群落→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群落→(白羊草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长芒草Stipa bungeana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群落;2)整个演替阶段的生活型:一年生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半灌木群落→灌丛群落;3)演替阶段主要以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9年达到最高值,在25年时最低,而Simpose指数呈相反的趋势;5)2个相邻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系数.该区弃耕地植被恢复的进展演替缓慢,物种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可以通过人为干扰(如补植等)加速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羊草草地上,采用模拟不同梯度凋落物层,探讨凋落物层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凋落物积累量的增加,群落种类组成、优势种的数量特征、生物量,呈连续变化的趋势。群落物种数目随着凋落物层厚度增加而增多,于800g/m^2处达到最大值,然后随厚度增加种数逐渐减少。羊草种群的密度、高度、盖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00g/m^2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呈抛物线型,峰值分别出现在600g/m^2和700g/m^2处。凋落物积累量的最佳范围为600~700g/m^2之间,在此范围内植物群落可良好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的分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12年,进行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地区草地状况的调查,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的典型地带性植被,对处于不同退化程度的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或减牧后,均可恢复到禾草-矮嵩草群落,但由于退化程度的不同,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具有极大的差异。青海果洛地区高寒草甸多处于以小嵩草群落草毡表层剥蚀和杂类草-黑土型退化草地演替阶段,玉树地区处于矮嵩草群落向小嵩草群落的演替阶段,祁连山区处于禾草-矮嵩草群落,藏北高原则处于矮嵩草群落向小嵩草群落转化期或正常小嵩草群落时期。禾本科、莎草科等可食牧草逐渐减少和杂类草盖度急剧增加的趋势反映了高寒草甸退化演替过程植被变化的基本特征,草地退化造成了土壤容重增加,且表层土壤对放牧的敏感性高于底层,土壤0~10,10~20和20~40 cm容重分别增加了(0.50±0.08) g/m3,(0.16±0.07) g/m3和(0.04±0.03) g/m3。同时,有机质大幅降低,其降低幅度高达19.3%~53.2%,并随着土层的加深,降幅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 florus Benth.)的入侵特征,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科尔沁沙地人工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2个固沙林群落中少花蒺藜草种群动态及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于6月初开始出现于2个群落中,7月份种群高度、盖度、频度、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成为固沙林草本群落中的优势种,8月底完成生命周期;少花蒺藜草入侵地物种稀少,7月份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达到最大,仅为2.23,0.89,0.50(小叶杨草本群落)和1.89,0.84,0.41(黄柳草本群落).分析认为少花蒺藜草的入侵对群落的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影响了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6.
沙坡头人工固沙区草本层片结构组成与群落演替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人工固沙区草本植物带群落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年代以前的固沙植被区已进入演替的亚顶极群落,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值均达相对最大,优势度最低,草配支片的种类组成以小画眉草和雾冰黎为主,伴生虫实、虑尾草和狗尾草等的一年生草本。固沙区受到扰动后因其固沙年限和干扰程度的不同,群落将在原基础上开始其初始状态不同而终局相同的演替历程。  相似文献   

7.
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层生态恢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 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量特征和稳定性,通过比较人工林林下草本与对应天然草地,综合评价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样点与对照草地的优势种显著不同,人工林样点林下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而对应天然草地多以多年生菊科为优势物种.除白榆样点外,其他4个样点的林下草本各类植物组成与对照草地相近,均表现为其他科>禾本科>豆科;白榆样点林下草本数量特征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其他样点.刺槐和华北落叶松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照草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人工林,但二者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各人工林样点的稳定性参数均与稳定值20/80相差较远,说明人工林草本层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白榆和刺槐样点的生态恢复性高于其他样点.经过近40年生态恢复,调查区人工林林下草本层仍未达到对照草地水平,有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林分草本植物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选取适宜在兰州地区生长的乡土地被植物:拧条(Caraganaspp.)、黑麦草(Lolium perenne)、骆驼篷(Peganum harmala)、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红豆草(Onobrychisviciaefolia)为恢复植被材料,总用量30g/m^2,组成比例为拧条:黑麦草:骆驼篷:高羊茅:红豆草=2:3:2:1:2,对兰州市九州开发区石峡口公路边坡进行防治。结果显示,岩石高边坡喷射施工15d,草种全部发芽破土;30d植被覆盖度达95%,植物生长良好,两个月植被盖度达100%。经过一年的生长,边坡均未出现植被混凝土脱落等现象,原来的石质坡面已被覆盖,边坡绿化效果显著,适合在兰州及其周边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玛曲人工草地(一年生燕麦地、两年披碱草地)、天然草地和撂荒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的群落中优势种为早熟禾(Poapretensis)、披碱草(Elymusdahuricus),优势度分别为0.798、0.627;一年生燕麦地的杂草主要有香薷(Elsholtziaciliate)、蓬子菜(Galiumverum)、微孔草(Microulasikkimensis),优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0.204,0.142和0.082;两年生披碱草地中,披碱草也处于优势地位,但杂草产量占群落总产量的6%以上,必须进行适当的除杂;撂荒地地上生物量从839g/m^2降为62g/m^2,生产能力降低,因此必须进行封育;分析表明,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与物种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70.01)。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区连续12年进行对照和高载畜率二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测定样方内植物种类、高度、密度和生物量,评价重度放牧对群落组织力的影响,并从主要物种和功能群角度剖析群落组织力改变的主导原因。结果显示:(1)重牧区群落组织力下降至对照区的69%,转变为少数植物占绝对优势的简单结构群落。(2)主要物种的年度组织力均值排序由对照区的短花针茅冷蒿无芒隐子草木地肤银灰旋花细叶韭栉叶蒿狭叶锦鸡儿,转变为重牧区的短花针茅冷蒿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栉叶蒿木地肤细叶韭狭叶锦鸡儿,其中无芒隐子草组织力显著增加,木地肤、细叶韭、狭叶锦鸡儿组织力显著下降。(3)功能群的年度组织力均值排序,由对照区的多年生禾草灌木、半灌木多年生杂草一年生草本,转变为重牧区的多年生禾草灌木、半灌木一年生草本多年生杂草,其中优势功能群多年生禾草组织力显著增加,物种最丰富的多年生杂草的组织力显著下降。重牧区优势物种和主导功能群组织力的上升或不变,非优势物种及多物种功能群组织力的下降,表明群落自组织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群落物种多样性减少、组成结构变差。组织力参数的年度动态反映出围封禁牧对群落自组织能力的恢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改良措施退耕还林(草)人工草地的群落组成、地上植物量及多样性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良后第1年和第2年,2种改良的人工草地的优势种的优势度均高于对照样地,且重新建植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优势种高度提高了21.8%和32.6%,划破草皮+施肥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优势种高度提高了30.9%和46.8%,而未...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冬前追播的播种量、提前播种期、春季返青演替阶段降低追播草坪的修剪高度等,能显著加速追播草坪的春季返青演替,并显著提高返青演替阶段追播草坪的草坪质量。冬前播种量为30g/m2的处理返青演替速度和草坪质量显著快于和优于播种量为20g/m2的处理;播种期为11月5日的处理其返青演替速度和草坪质量显著快于和优于播种期为11月16日的处理;返青阶段修剪高度为2cm的处理其返青演替速度和草坪质量显著快于和优于修剪高度为3cm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竹鸡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饲养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竹鸡人工饲养技术 ,进行了笼养竹鸡的行为观察和养殖试验。经过两年对成年竹鸡的行为观察 ,初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从两组不同来源的蛋孵化对比试验中得出其孵化率分别为 88 8%、3 3 3 % ;在为期 80d的雏鸡试养过程中 ,得出其 0~3 0日龄和 3 1~ 6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 2 85g、4 3 8g。为其配种、孵化、育雏及人工饲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草原蝗虫为害对高寒草原生物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以2004年为对照处理,发生蝗虫为害的2005、为害后的2006、2007年为试验处理,测定草原蝗虫为害对高寒草原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为: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等蝗虫对高寒草原植被生物量有严重影响,为害后的3年中,生物量总体降低;蝗虫为害当年,生物量减少125.67 g/m2,减少量占正常年份的33.87%,蝗害后第2年,生物量减少199.83 g/m2,减少量占正常年份的53.86%,蝗害后第3年,生物量有所增加,但与蝗害前相比仍有下降,生物量减少100.33 g/m2,减少量占正常年份的27.04%;禾本科受蝗虫为害影响最严重,与受害前比较,差异达1%水准;毒杂草生物量稍有上升,到2007年时达最高,分别增加12,9 g/m2,比蝗虫为害前增加了47.37%1、3.92%,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红壤坡地果园植草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典型红壤坡地水平梯田果园梯壁种植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假俭草(Eremochloa aphiuroides)以及香根草(Vetiveria giganioides)间作花生(Arichis hypogaea)等8个处理,用统计学法处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植被覆盖度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坡地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梯壁上种植百喜草,拦蓄地表径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分别提高22.5倍、30.62倍;1998-2001年植草后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寒牧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海拔近4000m的高寒地区进行高矮禾草不同比例的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以多叶老芒麦30%+中华羊茅70%和垂穗披碱草70%+西北羊茅30%第二年地上生物量优于其它混播处理和单播,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412.8g/m2和1432.2g/m2,接近一年生燕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野生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栽培6年生产性能观测,结果表明:疏花针茅栽培当3年(2003年)以营养生长为主,第2年越冬率达989,6,全生育期136d,第3年(2005年)越冬率1009/6,物候期比2004提前4~10d,整个生育期125d。疏花针茅整个生长期基本为线性增长,拔节期和抽穗期...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上游首曲湿地保护区退牧还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黄河上游首曲湿地保护区内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后的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分析了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效益。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该区内的草地地上生产力提高了13.65%~29.29%,盖度提高了12.06%~22.76%。玛曲境内休牧草地和禁牧草地的生产经济价值分别为0.13亿元和0.10亿元,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8.84%和21.55%;休牧草地和禁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83.32亿元和78.62亿元,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8.64亿元和13.94亿元。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区内草地生态系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扁蓿豆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4年的种植观察发现,种植第1年扁蓿豆和苜蓿生长都较缓慢,扁蓿豆的越冬率在l~4年内随着生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而苜蓿的越冬率比扁蓿豆稍低.返青都在4月末,从返青到成熟期的生育天数扁蓿豆为120d,苜蓿为103d.生活第2年的扁蓿豆草层最大鲜量出现在30~40cm处,其中叶量占52.4%;生活第2年和生活第3年的苜蓿草层结构最大鲜量都出现在40~50cm处,分别为50.6g和55.2g,比扁蓿豆分别少了12.4g和7.2g.种子产量第3年最高,扁蓿豆为188.4kg/hm2,苜蓿为211.95kg/hm2.扁蓿豆的生育期较长,第1年为150d,第2年为125d,第3年为120d;而生活第2年的苜蓿生育期为120d,第3、4年都为10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