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卫市农业发展思路及规划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卫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该文总结了中卫市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174-176
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生态为依托,以传递生态文化为内容,以产业化为经营模式,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提供符合生态理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生态消费为目的,具有生态性、文化性、经济性等多功能的新兴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在经济、科技、教育发达的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消费市场,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应采取有针对的发展措施。以宿迁市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87-188
近年来宜兴市现代农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当前制约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还很突出,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支柱,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以优化经营机制为抓手,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以资源优势为依托,推进新型农业形态建设,以政策扶持为保障,营造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配套服务为支撑,力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瑞金市林业发展现状,提出进一步发展林业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为主线,夯实林业发展基础;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为龙头,引领林业发展全局;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为根本,巩固林业建设成果;以林业科技为支撑,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以民生工程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国有林场改革;以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动力,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湘乡市大力发展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企业的参与和特色农村的建设,为我市经济作物生产带来了勃勃生机,预示着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围绕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以新型农业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优质高效地发展特色产业。我们重点发展以燕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水府  相似文献   

6.
卫辉市始终把农业现代化摆在"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素质教育提升为抓手,大胆探索,创新求实,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健康、向上的新局面,连续多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7.
《青海农技推广》2011,(1):16-23,41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精心谋划“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关键之年。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及全省“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省委提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以强化基础为保障,以科技推广为支撑,以创新机制体制为动力,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青海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为全省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从哲学上看,有3个层面的内涵,即以人的本质为本,根据人的本质来规范和引导发展、实现发展;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依靠人的本质力量推动发展、实现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实现发展。这也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内涵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民为本的表现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论述了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必须以农民为本的重要性。回顾了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 ,在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核心因素等方面偏离以农民为本的种种表现 ,并提出了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贯彻落实以农民为本方针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叶城以规模化养殖建设为重点,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以合作化经营为动力,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强化营销发展措施,推动畜牧业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特别强调重视民生,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改善农业生产面貌。为落实中央精神,我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范松仁 《农业考古》2007,(6):121-124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自身具有生长发展的结构性和规律性。文章认为,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永恒支撑、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主体培养、以接续乡土传统为深厚根基、以深化农村变革为不竭动力、以挖掘独有特色为生命源泉、以激发农民需求为自觉驱动、以培育市场机制为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13.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升陕西省榆林市小杂粮的生产能力及产业化程度,研究了榆林市小杂粮生产发展的现状、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并讨论了小杂粮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结果表明,榆林市小杂粮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化小杂粮产品结构、发展传统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品种为核心,建立小杂粮产业基地,推广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发展小杂粮加工以促进小杂粮主食化,从而实现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指出了榆林小杂粮发展的措施和技术关键,为持续增进榆林市小杂粮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六盘水市以农业产业十大工程、农业品牌创优工程、特色农业"3511"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统筹城乡第三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建立城乡三次产业互补互动的发展机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当前乡村突破自身发展的选择,也是超大城市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重要使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西部片区的小石村,以城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的“四维融合”模式,走出了远郊凋敝村落“重生”之路。新时代,城乡融合亟需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以化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为核心任务,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十二五"时期江西农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江西农垦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全面建成农垦小康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冕宁县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便利的交通和宜人的气候等主要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森林康养产业品质提升为导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目标,分析了当前市场需求和发展森林康养的优势,以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带动当地人民致富。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然而目前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城镇化体系不合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民市民化不完全、农村劳动者知识水平偏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因此从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去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和动力,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坚持以第三产业为新兴动力,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保障,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坚持以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苏州农业的环境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开发已经成为主要任务。科技支撑是苏州都市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以区域经济为纽带,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名牌产品;以服务市民为宗旨,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以美化绿化为基础,开发生态功能,建设绿色苏州;以源头带动为手段,发展种子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以农产品安全为准则,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环境、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必须改善,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营造适宜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曹元 《新农业》2011,(2):4-6
一.“十二五”林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襞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十大生态工程为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