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牦牛犊大肠杆菌病在我县牧场繁殖母牛群时有发生,2001年有适龄母牛158头,配种受胎148头,流产33头,发病犊60头,发病率达52%,死亡30头,死亡率达50%;2002年发病更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本县木吉乡部分村于 1 999年 7月暴发牦牛犊副伤寒 ,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木吉乡 2个村共有牦牛犊 2 1 6头 ,于 1 999年 7月中旬 1~ 2月龄牦牛犊发病 5 1头 ,发病率为 2 3.6% ,死亡 1 7头 ,死亡率为33% ,8头怀孕牦牛流产 ,其他成年牦牛未见发病。病初体温升至 40℃~ 41℃ ,脉搏增数 ,呼吸加快 ,精神萎靡 ,不食。 2 4 h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 ,混有粘液和血液 ,某些病犊有肺炎和支气管炎症状 ,呼吸困难 ,可视粘膜发绀 ,病期延长时 ,腕和趾关节肿胀 ,走路困难 ,治疗不及时多在 3~ 5天内死亡。2 剖检变化 肠道小点出血 ,肠系…  相似文献   

3.
牦牛传染性角结膜炎一般在冬春季节多发,发生后传播迅速,牦牛消瘦迅速、疗程长,在牧草枯黄季节容易死亡,对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1流行情况2003年对犊牛断乳后2个多月,在组建的犊牛群中发病,以后每年该病都发生,2010年在组建的3群犊牛群中发病共336头,最初在断奶的牛开始发病,后传染给1岁牛,发病率高达29.02%。  相似文献   

4.
在完善牦牛犊代乳饲料配方、调整饲料加工技术、改进饲料饲喂方法的基础上,经过3年(2004~2006年)对332头健康的牦牛犊进行重复应用试验,经测定牦牛犊日增重、牦牛犊死亡率、母牦牛挤奶量等指标,表明用牦牛犊代乳饲料饲喂牦牛犊完全能代替牦牛奶,在保证牦牛犊正常生长发育(与对照组平均日增重基本一致(0.01≤P≤0.05))的同时,可显著增加母牦牛挤奶量(比半哺乳对照组平均增加挤奶量为0.929千克/头·天,比全哺乳对照组平均增加挤奶量1.836千克/头·天),减少死亡率2.15个百分点,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比半哺乳对照组增加经济效益1.68元/头·天,比全哺乳对照组增加3.694元/头·天)、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1990年1月4日—8月25日,甘南玛曲县欧拉秀玛乡某村暴发牦牛犊出败,均系当年牦牛犊,据对7个疫点的调查,先后发病619头,死亡133头,致死率21.94%。给养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7,(9):145-146
<正>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牦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的急性、全身性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败血症与呼吸系统疾患为主,常可引起大批牦牛发病和死亡。2015年11月末,青海省共和县江西沟乡一户牧民饲养的36头牦牛中有8头牦牛先后发病(最初牦牛群中有2头突然发病死亡,随后数日后又有6头牦牛陆续发病),发病率为22.22%(8/36),就诊前死  相似文献   

7.
在完善牦牛犊代乳饲料配方、调整饲料加工技术、改进饲料饲喂方法的基础上,经过3年(2004~2006年)对332头健康的牦牛犊进行重复应用试验,经测定牦牛犊日增重、牦牛犊死亡率、母牦牛挤奶量等指标,表明用牦牛犊代乳饲料饲喂牦牛犊完全能代替牦牛奶,在保证牦牛犊正常生长发育(与对照组平均日增重基本一致(0.01≤P≤0.05))的同时,可显著增加母牦牛挤奶量(比半哺乳对照组平均增加挤奶量为0.929千克/头.天,比全哺乳对照组平均增加挤奶量1.836千克/头.天),减少死亡率2.15个百分点,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比半哺乳对照组增加经济效益1.68元/头.天,比全哺乳对照组增加3.694元/头.天)、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1 发病情况及临诊症状我县木吉乡2个村共有牦牛犊216头,1999年7月中旬,1~2月龄牦牛犊发病51头,发病率为23.6%;死亡17头,死亡率为33%;8头怀孕牦牛流产,其他成年牦牛未见疾病症状。病初体温升至40℃~41℃,脉搏增加,呼吸加快,精神萎顿,不食。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粘液和血液。某些病犊肺炎和支气管炎症状明显,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病期延长时,腕和跗关节肿胀,走路困难。如治疗不及时,多在3~5天内死亡。2 剖检变化肠道小点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肺水肿,心包积液,心内膜有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脾充血、肿胀,肝脏色泽变淡…  相似文献   

9.
和静县阿拉沟乡阿拉沟村2008年4月20日在2户牧民的牦牛群中发生了牦牛巴氏杆菌病,几天内死亡牦牛21头。现将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微生物学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和静县阿拉沟乡阿拉沟村某牧民,放牧185头牦牛,  相似文献   

10.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黄牛杂交的一代牛,其体格高大、适应性好、生产力高,深受高原地区农牧民欢迎。国内外生产犏牛的历史悠久,但文献报导,由于属间隔离机制导致繁殖成活率低。我国民间也有牦牛当年怀犊来年必然空怀的传说,严重影响犏牛数量的增长。为此,我场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场一分场1983年时一群基础母牛153头产犏犊120头,繁殖成活率75.8%;1984年有基础母牛145头,产犏犊119头,繁殖成活率77.9%,两年平均繁殖成活率77.1%,较全场历年牦牛  相似文献   

11.
组织成年母牦牛200头,试验群母牛100头,对照群母牛100头,分群放牧管理,犊牛全哺乳。试验群母牛所产犊牛4月龄断奶,对照群母牛所产4月龄不断奶。断奶20 d后试验群和对照群同样投放种公牛各10头,自由交配。结果试验群和对照群成活率分别为71%、50%,试验群比对照群成活率提高21%。说明牦牛犊早期(4月龄)断奶,完善饲养管理,能提高牦牛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在2000年10月初尝试性地进行了6月龄牦牛犊的断乳分群工作,当时断乳分群的犊牛有1 735头。在断乳后第10天,部分犊牛开始发病,虽经兽医人员诊治,但疫情逐渐扩大并造成犊牛严重失明和死亡,经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等的支持与合作,实验室诊断为牛摩勒氏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现报告如下,以引起同行的共商。1  发病经过2000年10月4日,因畜群结构调整,进行了6月龄牦牛犊的集中断乳工作。牧一队断乳犊牛487头,牧二队断乳犊牛1 248头,共1 735头,断乳后按往年常规程序进行人工…  相似文献   

13.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3月~ 4月间我团小山草场 (红山 )有一群 40 9头的牦牛群发生了疫情 ,发病 1 2 7头 ,发病率31 % ;死亡 1 9头 ,死亡率为 1 4.9%。1 流行情况及临床表现 我团牦牛生产常年放牧于高山较寒冷的草场 ,自然条件比较差 ,在 3~ 4月间草少牦牛的膘情也差。向牧民了解疫情 ,得知先是由邻近公社的牛群先发病 ,在放牧中常有混群发生 ,以后才是我团这群牦牛发病 ,发病牛多是瘦弱牛 ,主要是隔年的牛犊及瘦弱的老牛。主要临床表现为 :精神不振 ,食欲不佳 ,反刍停止 ,鼻镜发干 ,体温在36~ 39.5℃之间 ,个别牦牛高达 41 .2℃。拉稀 ,粪便呈灰褐色…  相似文献   

14.
我们曾诊治一窝6日龄仔猪副伤寒,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母猪初胎,营养中下,1983年5月10日,产仔11头,5月16日全群发病,17日死亡3头,以后陆续死亡6头,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81.1%,其中8头以急性败血症死亡,仅最后1头延  相似文献   

15.
1发病情况 2009年12月2日,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扎西家饲养的一群牦牛,共163头突然患病,急性死亡,3~5头/d不等,无年龄性别差异,截止到8日,7d时间内死亡25头;同村与其常接触的拉旦家的122头牦牛,仁青家的82头牦牛,5日也分别出现了发病病死亡现象,4d时间内死亡23头。后笔者前往就诊,至疫情扑灭时,共发病108头,发病率(108/367)29.43%;死亡88头(其中治疗前死亡48头,治疗过程中死亡40头),死亡率23.98%(88/367);致死率81.48%(88/108);治愈20头,治愈率18.52%(20/108)。  相似文献   

16.
正犊牛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又称犊牛副伤寒。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胃肠炎以下痢为临床典型症状,故又称为犊牛拉稀病[1]。自2019年6月份以来在祁连县的央隆乡、野牛沟乡、默勒镇、峨堡镇、八宝镇等5个乡镇放牧牦牛群陆续出现犊牦牛顽固下痢、体温升高、腹式呼吸、迅速衰竭为主要症状,期内死亡57头,占犊牦牛总数的22.27%,经临床诊治、病料检验等方法,综合诊断为犊牛副伤寒。  相似文献   

17.
一、发病情况:1977年4—6月,我场牛二队的初生后7—20日龄牦牛犊发生下痢,发病率80%,死亡率14.8%,到1978年3月份又发生89头,死亡32头,死亡率43.8%。根据症状,病理剖解及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用野血牦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3/4野血牦牛细管冻精和1/2野血公牦牛与甘南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群公母牦牛犊牛(含3/8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08%和15.93%;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含1/4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1.31%、9.40%,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30.31%和27.17%,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牦牛犊提高14.59%、13.13%,差异显著(P<0.05);而且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6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27.56%和23.28%,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12%、13.88%,差异极显著(P<0.01);而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12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牦牛产奶量低,缓解牧区人、犊争奶矛盾,试验采用混血黄牛(♂)与青海环湖牦牛(♀)本交繁育犏牛以提高产奶量。结果表明:在青海环湖区域,经过2年推广试验,共配牦牛8 594头,产犏牛犊6 537头,成活6 173头,成活率为94.43%;初生、90日龄、180日龄犏牛犊和牦牛犊体重分别为15.7,54.5,96.5,11.8,30.7,64.7 kg,犏牛犊体重比牦牛犊分别提高3.9,23.8,31.8 k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