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苏州地区后季稻产量很不稳定.七十年代平均亩产521斤,极差245斤,变异系数13.4.1979~1982年4年中,2年增产,2年减产.1980年亩产比1979年减4成左右,1982年亩产比1981年增3成左右.后季稻产  相似文献   

2.
玉林专区八个县400万多亩稻田,除有10万亩左右中稻外,其余均是连作双季稻。解放前耕作技术落后,双季稻年产仅300多斤。解放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广大群众发挥了高度的生产积极性,双季稻产量才逐年提高。1952年亩产上升为435斤,1953年出现亩产千斤的互助组,被评为省级丰产劳模的  相似文献   

3.
南渡区是人多田少,山多平原少,低产田多的双季稻地区。过去生产条件较差,产量也低。人民公社化后,区委会为了改变这个面貌,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研究解决抓农业生产的领导方法,使全区水稻产量连年获得稳产高产。一九六○年总产量二千零七十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七斤,平均亩产六百一十五斤;一九六一年总产量二千一百二十七万三千二百斤,平均亩产六百八十三斤;一九六二年总产量二千一百五十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二斤,平均亩产七百一十二斤;  相似文献   

4.
湖南醴陵企石农业社在1957年种植双季稻704么,早晚两季平均每亩产量1078斤,其中晚稻共产谷340,520斤,平均亩产稻谷475斤。双季晚稻获得丰收的六项技术措施是值得究研和供参考的,兹介绍其增产经验如后:  相似文献   

5.
苏州原是稻麦(油菜、绿肥)两熟地区.五十年代末,即推广双季稻.1966年开始试种双季稻三熟制(简称双三制).1976年全区双三制面积达491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5.9%.其中无锡、吴县、吴江、江阴四县接近100%.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化肥的增施、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革,苏州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至1976年,全区总产74亿斤,比双三制推广前的1965年(总产54.9亿斤)增产  相似文献   

6.
武昌县过去基本上是一季中熟稻区。1956年,随着合作化的大发展,同时推行水稻改制,双季稻由1955年的16,195亩扩大到91,432亩,亩产稻谷698斤,比中稻多收179斤,增产34.5%。今年(1957),双季稻更扩大到101,110亩,占水田面  相似文献   

7.
1974年,我所开始探索沿江稻麦两熟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4年1.25亩扬麦1号丰产田,亩产683.2斤.1975年7.27亩小麦,平均亩产968.47斤,其中0.78亩扬麦1号,亩产达1008.1斤.1976年7.086亩小麦,平均亩产1007.6斤,其中1.23亩扬麦1号,亩产达1069斤.1978年6.89亩小麦,平均亩产954.5斤,其中1.9亩扬麦3号,亩产1007.3斤,0.9亩扬麦2号,亩产达1093斤(见表1).通过四年来的实践,我们对小麦高产栽培有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苏州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遵照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教导,治水改土,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麦田治渍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水利科研单位亦积累了一些有关资料.为了总结麦田治渍的经验,我们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分析了有关试验资料,现提出一个初步报告,供各地参考.一、渍害对三麦产量的影响苏州地区粮食产量自1964年以来连续11年超纲要.1973年全地区水稻平均亩产超过了千斤,1974年三麦平均亩产382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平乐县榕津公社位于平原地区,土质不算好,浅瘦土田和胶坭田较多。过去早晚两(?)亩产不过700多斤。1963年,有两个生产队开展了科学实验工作,全社也闯过了亩产千斤关。在这个胜利基础之上,1964年该社再乘胜前进,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并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抓“高产、稳产”。全社1,500多亩双季稻,全年亩产跃进至1226.4斤;全社38个队,其中亩产超千斤的队有36个,超1,300斤的有10个。  相似文献   

10.
宾阳县顾明公社石村,有7个生产队和一个科学技术试验组,共有耕地856亩。1958年以来,基本上是连年增产,1963年双季稻亩产已突破千斤大关,1964年早稻又比1963年同期增产12.1%。其中科技试验组和第3、第4生产队,1964年早稻共244.69亩,平均亩产719.6斤。  相似文献   

11.
我省是双季稻面积比重較大的水稻地区,1958年实种水稻2343.3万亩,双季稻占1082.12万亩,其中双季連作稻为707.76万亩。因此爭取連作稻的早晚兩季丰收,对我省水稻增产起重大的作用。1958年我省在早稻大丰收的胜利势形下,掀起了一个轟轟烈烈的晚稻超早稻运动,取得了連作晚稻空前大面积丰收,个別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2000斤以上,有力地駁斥了連作晚稻低产論。据初步統計,1958年全省一季水稻(早稻或晚稻)亩产2000斥以上的有50多万亩。早晚兩季合計亩产2000斤以上的,约达400多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院工农兵学员、农场工人和教师,在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的过程中,坚持“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了学习贫下中农小麦高产经验,探索淮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1972年以来开展了小麦高产研究.四年来,各试验田产量情况如下:1972年3.8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27.3斤;1973年7.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37.4斤.其中有1.04亩,亩产812.0斤;1974年10.7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77.4斤,其中有4.93亩,亩产超过800斤;今年45.72亩试验田和丰产方,平均亩产829.6斤,其中900斤以上田块6.23亩,平均亩产965.1斤,有一块1.32亩,亩产1073.5斤.通过四年研究,我们对淮南稻麦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于1972年种了6.8亩双季稻丰产田,经师生共同努力,战胜早季低温干旱、晚季后期阴湿的自然灾害,获得较好收成,实现了双季双超纲。其中3.8亩油菜、小麦田双季稻亩产1940.2斤(早稻898.6斤,晚稻1041.6斤)。现小结如下: 试验田位于无霜期231—245天、土质沙性、肥力瘠薄的山区。在这样的地区,要使稻株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条件统一起来,要使稻株个体发育与群体发育统一起来,其主要措施是:“壮秧、苗足、肥巧、精管”。  相似文献   

14.
1983年,我市设置了八个杂交稻百亩连片制种点,组合为汕优3号、汕优6号,总面积为818.6亩,总产量为22.5万斤,平均亩产275.4斤.其中亩产300斤以上的面积有383.3亩,400斤以上的有18.2亩,并有三个百亩连片制种点亩产超过300斤.现就杂交稻制种亩产超300斤的技术途径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在试种杂交高粱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耕作制度的改革,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粮食总产,广大干群应用了高梁育苗移栽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省农科所一年两季移栽“原杂十号”高梁,亩产2267斤;东台县曹(钅敝)公社灭螺新村三队,“原杂十号”移栽的亩产845斤,比直播亩产750斤增产13%;据泗洪县陈集公社红旗大队调查,十三块夏播高梁田中,移栽的十块田平均亩产550斤,比直播的三块田平均亩产470斤每亩多收80斤。  相似文献   

16.
从我所試驗結果看,鉀肥对紫云英有增产效果。如1962年每亩冬追草木灰十担的,鮮草产量四千斤,而不施的仅三千一百三十三斤,增产27.6%。施用时期以追肥比基肥好,冬追比春追好。这点从1963年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每亩施硫酸鉀十斤,作基肥的亩产鲜草三千四百九十六点八斤,冬季追施的亩产三千九百一十二点五斤,春季追施的亩产三千八百七十六点五斤。同时鉀肥对增加紫云英的  相似文献   

17.
据黑龙江省隆木斯市农业局园艺科、佳木斯市蔬菜试验站调查,一九七四年佳木斯市有十个生产队进行了十九个大棚(10653平方米)的茄果类生产示范试验。茄子亩产一万斤以上,辣椒亩产六千五百斤,蕃茄亩产六千斤。熟期分别比露地早34天、35天、22天。 1.品种的选择。栽培的茄子品种有佳木  相似文献   

18.
前个时期,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对苏州地区实行双季稻、三熟制提出了不同意见,读后很有启发.我长期在苏州地区农村工作,对双季稻、三熟制有所接触.这里,也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一双季稻单位面积的产量,与单季稻比较,是增产是减产,那是探讨这个问题的核心.从理论上,抑或从苏州地区实践看,都是肯定的.搞农业生产,先得弄清楚植物中的物质是从那里来的.为什么它们不吃东西,就能成活,就能生长?古人以为,它们所以能成活生长,是从土壤中取得了食物.十七世纪初叶,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将一枝柳条插在盆中,每天浇了水,五年之后,柳条增长了164磅,而盆中土  相似文献   

19.
农垦五十八号是一个水稻高产良种,1964年我市由江苏省江宁县引进试种,全市共种植二千一百多亩,一般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左右,比本地单季晚稻麻壳秈增产20—50%,高的亩产达一千斤以上。如卜塘公社黄庄生产队试种的三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比四点五亩麻壳秈亩产五百八十七点三斤,增产36.4%;上庄生产队共种十八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九斤,其中青年试验田一点四亩,平均亩产九百六十四点三斤。合罗公社楊桥三队试种十点三二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九点四斤,比历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六百斤增产60%,其中一块样板田四点六五亩,平均亩产达一千零六十六点二斤;此外,卜塘公社宋庄生产队作双季连作晚稻栽培的一点五亩,两季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六十六点六斤,其中农垦五十八号亩产五百六十六点六斤,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小红稻亩产四百四十四斤,增产25.6%。1964年,我们对这个品种的栽培技术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85年的水稻施肥研究,是在1983—1984年的试验基础上进行的(见1985年江西农大学报第2期)。1983年早稻广陆矮4号、晚稻杂交水稻汕优2号用氮磷钾混合肥料(1:1:1),亩施40斤的产量最高,双季亩产2082.3斤,施30斤的亩产1902.1斤,施15斤的亩产1740.1斤,不施肥作为对照的亩产1614.9斤。1984年早晚稻用同样品种,施氮磷钾混合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