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浩 《农业考古》2022,(1):89-98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何谓农业税?从西周的实际情况而言,所谓农业税,即为周天子、诸候、大夫,对农夫所征收的谷物、布帛、丝缕、力役的总称。关于赋税的起源及其性质的问题,马克思曾说,“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当恩格斯讲到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时,曾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即国家)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  相似文献   

3.
“多予、少取、放活”,这是目前国家三农政策的总体原则.今年中央下了发“一号文件”,要求分期减免农业税收,并在5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些都体现了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减免赋税固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笔者认为.依靠自身的环境资源.挖掘潜力,增加收入,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长久的、有效的手段。结合国家有关造纸工业的政策.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营植经济价值高的造纸原料林.是我省广大农民较为适宜的增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尽管历代的赋税思想大都倾向轻徭薄赋,但在赋税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却经常是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说是屡改屡败,屡败屡改,最终也没多大成果。税收是国家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税收或称赋税制度的国家之一。赋税在我国古代往往就是政治的组成部分,许多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赋税改革。而且赋税改革也往往和政治改革一样昙  相似文献   

5.
张惟璐 《甘肃农业》2005,(11):17-17
农民负担问题在我国似乎成为一个顽疾,很多人对此深表担忧。回顾历史,“黄宗羲定律”本身即是一个揭示赋税负担恶性循环的定律。本文从农民负担的角度入手,由“黄宗羲定律”分析得出“农村经济恶性循环理论”即“农业陷阱”,并指出跳出“陷阱”有六大障碍:农业税制的落后性、县乡机构和人员膨胀、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缺失、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以及城市化滞后。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茶叶专卖和茶马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一种上好的饮料,自古以来,芳留众口,香飘四海,以其独特的功效备受世人的钟爱,被誉为“饮料之最”。早在先秦时期,茶叶就已由一种野生的植物被驯化,培植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汉魏六朝,饮茶之风,日渐盛行,至唐中叶,“茶道大行”,成了“不可一日以无”的珍品。由于茶叶在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被纳入了封建国家的赋税和禁榷的轨道,为了保证国家对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垄断,调整茶叶经济关系,惩治违法,茶法、茶政就应运而生,成为古代财政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徐畅 《古今农业》2013,(3):81-89
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民国时期的农业税率极高,农民负担极重,但同时也存在与之相反的看法。各地赋税占土地收益和农户支出比例,有高有低,据之难以判断农业税率之轻重。在考察民国时期农业税率时,应注意名义赋税与实际赋税、不同阶层农民的不同赋税、不同地区的不同赋税、不同时段的不同赋税、不同考察者眼中的不同赋税等问题。总体看来,农业税率占土地收益比例因时段、地域、农户阶层不同而存在差异,它既不是低税率,也不是奇高无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赋税的确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一个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8.
贵州黔东南苗族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玄松南 《农业考古》2005,(1):161-165,175
据史学家考证,苗族源于传说中炎黄时代的“九黎”部落集团,原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其首领是赫赫有名的战神蚩尤。蚩尤率领的“九黎”集团在著名的涿鹿之战中被黄帝部族打败之后,南渡黄河逐步定居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三苗”集团。此时是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的苗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三苗”的一个分支。在商周时代苗族先民隶属所谓“南蛮”集团。到了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发展成为“武陵蛮”的主体。秦汉以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分化以及融合逐步形成了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苗族族群。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们流离失所,居无定所,造成人口管理混乱,政府对人口的管理始终处于无序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不同朝代政府的赋税增收,尤其当时一些豪强大族隐匿户口,截留赋税,使得大量户口未能够在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为此,不同朝代政府非常重视国家对户口管理工作,采取种种措施加以控制,以期稳定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0.
《巴黎协定》中的“国家自主贡献”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受到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缔 约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一个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各自行动安排,各 国基于不同的国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执行各自的减排义务。国家自主贡献模式提升了全 球气候治理各缔约国的参与度,向各缔约国提出了“行动”和“支持”两种履行义务的法律标准。 中国在《中国国家计划自主贡献》中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斯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其政治思想及实践对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李斯的政治思想体现出法儒并存、以法为主与法儒互补的理论内涵,适应了秦汉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历史发展,构建起一个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功利性的思想体系。李斯对法、儒政治思想都有着深入地汲取,但从其政治实践看,这两种思想因素之间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存在着互补、融合的另一面,形成其政治思想的内在的双重性。李斯是秦汉时期法、儒相结合的新型政治官僚的先驱,其政治思想折射出这一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模式的初期的探索与发展,因此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Dixit-Olson模型的扩展模型,在Dixit-Olson模型基础上加入了交易成本、组织效率、村民预期居住年限等变量,证明了农民自发组织效率低下和转轨时期农民对在村庄居住年限预期值的下降,是“零赋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提供难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农村税费负担并非越轻越好,最小的税费支出换取最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从古至今,水旱灾害一直是最重要和最具危害性的农业自然灾害.本文对远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等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论述了期间一些主要的应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秦汉重农政策在实际贯彻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秦汉重农政策在实际贯彻中的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宋澄宇黄先“重农”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政策,自来为论者所注目,已发表了不少成果,粗略统计,有关秦汉重农政策的论文已不下三十余篇。但前人对秦汉重农政策的措施及其意义谈得较多,而对当时贯彻这一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汉中叶,因司马迁曾用“火耕水耨”来形容过楚越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后来的人们便对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相当低,甚至把“人耕水耨”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济相提并论。现在随着南方地区考古材料日益丰富,学者们不仅对“火耕水耨”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正确的认识,而且对秦汉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估价也有所提高。以下从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状况和农业发展成就等几方面,对江西地区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作一考察。一、“火耕水耨”与江西地区的自然条件“火耕水褥”是西汉时期讲到农业生产时的常用语,汉代史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Dixit-Olson模型的扩展模型,在Dixit-Olson模型基础上加入了交易成本、组织效率、村民预期居住年限等变量,证明了农民自发组织效率低下和转轨时期农民对在村庄居住年限预期值的下降,是“零赋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提供难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农村税费负担并非越轻越好,最小的税费支出换取最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不仅体现为经济领域的从非市场国家到市场国家的转变,而且还体现为政治领域的从非法治国家到法治国家的转变。 在这场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转变中,农村与农民问题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犯罪问题也应该重点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犯罪问题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政策的确立,中国开始了一场从人治国家到法治国家的艰难转变。在这场巨大的嬗变中,农民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03年5月份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则把这个问题上升到…  相似文献   

19.
大豆原产于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最早《诗经》把大豆称作“菽“。秦汉以后大豆这一名词才被广泛应用。世界许多国家大豆这一名词都是由中国大豆古名“菽”字转音而来的。如大豆英文叫soya与“菽”(shū)的音很相似,这证明世界各国现在栽培的大豆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中国大豆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十七世纪以后传到印尼、法国、英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  相似文献   

20.
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礼”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