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用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IBV-D971毒株接种1日龄SPF鸡,可引起60%死亡。该毒在SPF鸡体传2代后,接种1日龄SPF鸡,可引起100%死亡。对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主要的眼观病理变化为腺胃胃壁增厚,乳头消失或乳扁平,乳头顶部凹陷坏死,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相似文献   

2.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强毒株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腺胃病变形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IBV-D971株接种1日龄SPF鸡,连续传10年代,培育出了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株IBV-D971J株。IBV-D971J10对SPF鸡胚的致病力为10^-6.45ELD50/0.2mL,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力为10^-1.5LD50/1mL,从死亡鸡的心,肝,脾,肺,肾,腺胃,肌胃,法氏囊等均能分离到IBV,IBV-D971J10不含鸡新城疫,禽流感,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网状内皮组绢增殖病等外源病毒,对SPF鸡可引起典型的腺胃炎,肌胃炎,间质性肾炎等是变化。  相似文献   

3.
用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 I B V D971 毒株接种1 日龄 S P F 鸡, 可引起60 % 死亡。该毒在 S P F 鸡体传2 代后, 接种1 日龄 S P F 鸡, 可引起100 % 死亡。对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 主要的眼观病理变化为腺胃胃壁增厚、乳头消失或乳头扁平, 乳头顶部凹陷坏死, 肾肿大、尿酸盐沉积。主要的组织学变化为腺胃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肌层有淋巴细胞浸润、肌细胞坏死、腺小叶腺细胞坏死、核浓缩。小肠粘膜绒毛上皮增生、呈复层结构、固有层水肿、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肾间质水肿、细尿管和肾小球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肝、心等实质细胞变性, 以至局灶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组织萎缩等, 人工感染鸡病例和自然发病鸡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株H95提纯样品经SDS-PAGE和Westernbloting,证明H95株单抗DE7和M41株单抗6DH8均能识别H95株54000蛋白多肽。采用单抗、多抗介导间接ELISA试验表明,H95毒株能与抗IBVM41N蛋白单抗6DH8和IBVM蛋白单抗MC发生反应,也能与抗M41、Gray、Holte、T、H52、N115和分离株C9001、DLZ9111的多抗血清反应,同时抗H95株的4株单抗、多抗血清也能与上述毒株反应。卵磷脂酶C处理的H95株的血凝活性能被相应的H95株的单克隆抗体和高免血清所抑制,也能被M41单抗和高免血清所抑制。通过RT-PCR获得了H95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经Southernbloting和IBV的S探针检测呈阳性。  相似文献   

5.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从1997年在辽宁省大连市某鸡场发生的一种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的鸡的传染病病例中收集腺胃组织(D971)接种SPF鸡胚,传至13代,具有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胚胎病变特征,EID50为10-6.48/0.2ml。D971毒株感染SPF鸡胚尿囊液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和纤突的冠状病毒粒子。D971毒株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特异的被D971多抗所抑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获得了D971毒株免原(S1)基因cDNA,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1.7kb的特征性条带。用D971毒株接种SPF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并分离到病毒。用D971毒株可直接感染SPF鸡胚成纤维细胞。结果证实从腺胃病变型IB鸡群中分离的D971毒株是冠状病毒科IBV成员。  相似文献   

6.
鸡腺胃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腺胃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患病鸡的腺胃病料和H95株分离株尿囊液毒,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易感鸡,采用不同的感染途径进行感染,对其增重、死亡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供试不同品种的鸡在不同的感染途径下,采用腺胃病料和鸡胚尿囊液毒分别感染,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发病,并出现和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随日龄的增长,其易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从感染死亡鸡中可重新回收到相应的病毒,发病耐过的鸡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D971毒株预期的1636bp的S1全基因DNA片段;以Sanger‘s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出其核苷酸序列,推导出了氨基酸序列,并用有关软件构建了S1基因进化树。结果表明,IBV-D971毒株与国内外AF140352(山东农业大学)、AF154841(山东农业大学)、AF193432(青岛动物检疫所)、AY043312(中国农业大学)、AF397528(四川农业大学)、AY043221(浙江农业大学)、AF352312(浙江农业大学)、U29522(澳大利亚)和M21883(英国)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95%、94%、87%、86%、88%、82%和8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依次分别为93%、93%、87%、83%、83%、82%和80%。  相似文献   

8.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免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某鸡场发生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病变的病鸡群中分离获得了 1株具有冠状病毒特性的病毒。该分离毒株在电镜下可见到直径为 80~ 14 0 n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血凝活性 ,经1%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 ,其血凝活性可被传染性支气管炎部分毒株的阳性血清所抑制 ;经 SPF鸡胚传代时 ,可使胚胎发生规律性死亡 ,胚体卷缩 ,呈现明显的侏儒胚特征 ;接种于 10日龄 SPF雏鸡 ,从具有相似病变特征的病鸡腺胃组织中可再分离到该病毒。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部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阳性血清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和作用。据此 ,确定该分离株为可导致鸡腺胃肿大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用具有腺胃肿大病变的病鸡脏器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用传代鸡胚尿囊液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可使鸡获得较好的免疫力 ,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D971分离株感染SPF鸡后主要表现为消瘦、稀便、伴有轻微的呼吸症状;剖检可见腺胃乳头肿胀、充出血、或乳头凹陷,并附有大量黏液;组织学观察可见腺胃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有坏死、脱落或溃疡,个别病例见有淋巴样细胞浸润,肌胃黏膜有中度坏死,伴有少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实质器官细胞变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细胞有较为明显的坏死。M41株和T株感染SPF鸡后,其腺胃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u98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首次从哈尔滨市某鸡场鸡腺胃肿大为特征的病例中分离到IBV-H98毒株。将该病毒株接种SPF鸡胚并传至5代(F5),结果接种胚出现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胚胎病变特征,EID50为10^-6.40/0.2mL。IBV-Hu98F5感染SPF鸡胚尿囊液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 ̄120nm、有囊膜和纤突的冠状病毒粒子。用IBV-Hu98F5毒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组织  相似文献   

11.
利用PT-PCR方法扩增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DB株的核蛋白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了测定,DB株IBV的核蛋白基因长度为1230bp,编码蛋白由40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已发表的参考毒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发现DB株与澳大利亚群毒株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同时构建了杆状病毒重组转移载体pBlue-DB-N,将其与线性化的杆状病毒DNA共转染Sf9昆虫细胞,经过3轮蚀斑纯化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DB-N。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的结果表明DB株IBV核蛋白基因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原Sf9昆虫细胞内获得表达,融合蛋白最大表达量占细胞蛋白总量的19.4%左右。  相似文献   

12.
80只14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人工感染,感染后5 d和7 d分别进行试验组及对照组气管黏膜扫描电镜观察,研究IBV入侵门户气管黏膜在感染IBV后的超微病变特点。结果表明:感染IBV后,气管表面纤毛集结成束,有大量黏液附着,纤毛粘连。气管黏膜结构受损,局部气管黏膜上皮脱落,固有层裸露,大量炎性细胞渗出。随感染期的延长,症状有加剧趋势。研究结果为IBV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原核表达IBV N蛋白,纯化后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并按常规方法制备杂交瘤细胞。经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经过3次亚克隆获得3株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18#、19#,并进行了抗体亚类的鉴定、Western-blot和IFA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3株单克隆抗体亚型均为IgG1,Western-blot和IFA试验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均能与IBV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其他禽病常见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本研究成功制备了IBV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建立IBV检测方法和深入研究IBV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标准毒株H52、M41、T、N115、IBV62株及国内华中(HZ)、华东(HD)、华南(HN)、华北(HB)、东北(DB)及西北(XB)等地方性分离株试验,研究IBV血凝特性。结果表明,IBV不直接凝集鸡、牛、兔、小白鼠、仓鼠、猪、鹅、马、绵羊及人的“O”型红细胞;1%胰蛋白酶37℃作用IBV4h后,可凝集鸡、兔、小白鼠、仓鼠、鹅等动物红细胞;10%乙醚37℃作用IBV2h后,可凝集鸡、牛、小白鼠、仓鼠、鹅、绵羊及人的“O”型红细胞;1%卵磷脂酶C37℃作用IBV4h后,可凝集鸡、兔、小白鼠、仓鼠、鹅等动物红细胞。  相似文献   

15.
80只14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人工感染,感染后1、3、5、7、11、15天分别测定感染组及对照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研究NO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血清NOS含量自攻毒后第3天上升,一直持续至鸡群恢复期,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血清NO含量在攻毒后第3天也开始上升,攻毒后第5、7、11天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后血清中NO含量上升趋势有所减缓。提示NO可能参与调节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免疫对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 T 株 S1 基因c D N A 连接于pc D N A3 的 Hind I I I与 Ba m H I位点之间构建含有 C M V 启动子及 B G Hpoly A 信号序列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S1 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实验证明, S P F 鸡肌注免疫后血清 Ig G 抗体逐渐升高,至第35 日龄左右达到高峰,攻毒后血清 Ig G 抗体先下降而后升高,血清 Ig G 抗体升高幅度不及 I B 油苗免疫组。质粒 D N A 免疫鸡攻毒后有40 % 的鸡可耐过强毒的攻击,说明 S1 基因在体内获得了表达并使鸡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严重危害养禽业,其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基因型复杂,不同血清型/基因型之间免疫交叉保护效果差。IBV毒株的分型对于实施有效的疫病控制、病原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病毒的演化意义重大。文章就IBV分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IB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毒株血凝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澳大利亚T株和分离的四株肾型毒株(BJ_(9301)、BJ_(9302)、TJ_(9301)、HN_(9301)株)的血凝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IBV供试毒株经1~2%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凝集鸡和小鼠红细胞,同一毒株对两种红细胞的凝集价相近,且均能被IBV澳大利亚T株血清所抑制。处理后的IBV对鸡红细胞的血凝以缓冲液浓度0.01~0.05MpH6.0~8.4为宜,对反应温度及稀释液种类无严格要求。IBV的血凝活性能耐受37℃23天、56℃12小时、80℃1.5小时,但在-30℃、4℃和室温下保存2个月后,绝大部分丧失血凝活性。IBV经0.2%甲醛、0.2%脱氧胆酸钠、2%硼氢化钠、0.01M高碘酸钠37℃灭活24小时,仍能保持其血凝活性。从IBV的血凝活性可被过量胰蛋白酶破坏和氯仿灭活,推断该血凝素可能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