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为明确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5年从该地区的4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区采集灰霉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物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不同分离物对牡丹离体叶片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灰霉病样品中分离获得40株分离物,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Ⅰ、Ⅱ、Ⅲ型菌,I型菌不易产孢但产菌核;Ⅱ型菌易产孢,后期产生少量菌核;Ⅲ型菌易产孢,且产生大量菌核。产孢分离物均形成直立状分生孢子梗,孢子梗分枝顶端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和G3PDH基因序列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同源性达到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菌群代表菌株对牡丹均有致病性,但不同菌群间致病力有差异。研究表明,引起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且菌群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2.
核盘菌菌核围微生物群落分析及其对盾壳霉重寄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寄生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的一种生防菌,它通过寄生核盘菌菌核,减少初侵染来源,从而达到防病效果.但在田间自然土壤中,核盘菌菌核围微生物对盾壳霉寄生菌核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对核盘菌菌核围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评估了菌核围细菌对盾壳霉重寄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和不...  相似文献   

3.
自病斑上直接挑取白菜黑斑病单孢菌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离白莱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最常使用的方法是组织分离,但因材料消毒过度或消毒时间不足而失败;消毒时间合适也因其伴随菌(A.alPernata)生长比白莱黑斑病菌快,分离成功率不高。 1986年以来,作者直接由叶片病斑分离出近50个单孢系,无一例失败。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在土壤中主要以微菌核的形状存在。研究病菌在土壤中的消张动态,急需解决简便可行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5.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已成功实现了液体诱导培养和对其分子发育机理的研究。为实现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的接种体和不同接种量对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产量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培养24~48 h的菌体能够作为液体一步发酵的有效接种体,微菌核产量均达到1.0×104微菌核/mL。并优化莱氏野村菌微菌核液体30 L发酵工艺,产率达到20%~30%。研究结果为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壤棉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棉选一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一种用于检验土壤内棉黄萎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棉选一号.其成份为:NaNO3 2g、MgSO4·7H2O 0.5g、K2HPO4 1g、Fe2(SO43·XH2O 0.01g.KCl 0.5g、蔗糖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氯霉素300mg、井岗霉素2.5ppm、五氯硝基苯350ppm、克菌丹0.5ppm.这种培养基能有效地分离自然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而极少受其他微生物的干扰,由于培养基上菌落大、黑色、微菌核呈放射状,故易用肉跟计数微菌核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伴生菌对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紫花苜蓿伴生菌中筛选生物防治菌种,采用对峙法和滤液培养法对紫花苜蓿伴生菌与菌核病菌的拮抗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茎秆接种法探讨了紫花苜蓿伴生菌对菌核病菌的控制作用。从紫花苜蓿植株中分离获得的22种真菌中,射丝孢、无孢菌丝体和丝葚霉对菌核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接种第5天,在含射丝孢、无孢菌丝体和丝葚霉3种真菌菌液的培养基上,三叶草核盘菌的菌落直径分别为4.8、26.8和28.9 mm,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75.2、53.2和51.1 mm。虽然射丝孢和无孢菌丝体都不能阻止菌核病菌侵入寄主组织,但对菌核病菌入侵后病斑的扩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效果因品种而异,2种菌种对品种FGC901和Algonguin病斑扩展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黑色素形成的影响,以及经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培养基内含量超过0.1μg/ml时,即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随着培养基内多菌灵浓度的增加,微菌核形成时间逐渐延长,形成量逐渐减少;三环唑浓度为0.5μg/ml时,可抑制微菌核的黑色素形成,微菌核从黑色变为浅红至红褐色。三环唑对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呈可逆抑制,变色的微菌核菌落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后,大多可恢复形成黑色素。培养基内三环唑浓度的提高,也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因2种杀菌剂的抑制而丧失形成微菌核的白色菌丝体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微菌核形成能力也不能恢复。多菌灵和三环唑经棉株吸收后均能抑制植株内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但对微菌核色素的形成未见有明显影响。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为明确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5年和2016年从河南省5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27株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对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EC50值范围在0.0100~0.0989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546±0.0228)μg/mL。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546±0.0228)μg/mL作为河南省油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吡菌酰胺原药与丙硫菌唑、叶菌唑、多菌灵、咯菌腈、菌核净5种杀菌剂原药之间分别按照母液体积比1:5、1:3、1:1、3:1和5:1配比的复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增效系数值范围为0.51~5.8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其中V (氟吡菌酰胺):V (咯菌腈)=1:1时,增效系数值(SR)最大,增效作用最...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萎病菌在培养基上能形成微菌核的特性,寻找适于种子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形成的培养基和相应的检查种籽和土壤带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永江  陈瑶  巫绍华  游春平 《江西植保》2002,25(1):30-32,F003
我们就灰葡萄孢菌的存活适应性与该菌对二羧基杀真菌剂抗性强弱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二羧基化合物杀真菌剂Iprodione,在温室大棚内,外设置对照试样。要用的隔离“菌”是1992年在西班牙东南地区蔬菜生产基地温室大棚内采集的样本中随机分离选择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存活适应性,以在47d、83d和110d测定统计菌丝体存活百分离,以及菌核存活百分率来表示。菌丝体是人工接种在番茄茎块残存体上的,试验用菌核来自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B.cinerea对iprodione的抗性强弱是以减少真菌生长50%的杀菌剂(iprodione)浓度(EC50值)来表示的。从试验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看出:菌核的存活率与其对iprodione抗性强弱成显著负相关性(P<0.05)。这表明抗性隔离菌株的菌核比敏感隔离菌株菌核存活性差。而对菌丝体来说,存活力与iprodione抗性强弱未发现相关关系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油料作物安全和绿色农业发展,从西藏自治区4个市收集5种甘蓝型油菜种子样品,通过平板分离获得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对获得的菌株进行溶磷、解钾、固氮和产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促生特性测定,筛选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测定其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三种病原菌的拮抗性能及对油菜幼苗的促生效果,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西藏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丰富,优势菌为芽胞杆菌,共分离到110株内生菌,其中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为12株,有4株菌株对禾谷镰孢菌、油菜菌核病菌和燕麦镰刀菌中2种以上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49.50%~66.83%之间,分别为DJ-T-6、NM-8-10、DJ-L-4和BL-T-15菌株,经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分别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萎缩芽胞杆菌Ba. atrophaeus和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且均对油菜幼苗有显著的促生作用。表...  相似文献   

13.
 从高梁重病地块的病苗上,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6种真菌,其中以前三种的分离量比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的AG5是高梁苗病的病原菌,而其它5种分离菌只能造成微侵染,基本上不是致病菌,也不能促进立枯丝核菌对高梁幼苗的侵染。苗龄10-15天是从田间分离病菌的最好时期。多数表面消毒剂不适合立枯丝核菌的分离。不正常的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容易导致错误的病原学结论,接近自然发病的条件的控制是研究病原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植物病原真菌对甲基立枯磷的抗药性及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人工获得的抗甲基立枯磷菌株的抗药水平、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致病力、对其它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以及对菌核的观察和用药条件等方面分析, 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植物病原真菌对甲基立枯磷的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药性。抗甲基立枯磷的水稻纹枯病菌菌株对甲基立枯磷的抗药性较强、抗药性风险大; 小麦纹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抗药菌株抗药性较弱、风险小。抗甲基立枯磷的水稻纹枯病菌对菌核净具有高水平正交互抗性; 抗甲基立枯磷的小麦纹枯病菌对菌核净和扑海因有中等程度正交互抗性; 这两种真菌的抗药菌株对五氯硝基苯的正交互抗性弱, 对烯唑醇和异稻瘟净没有交互抗性。甲基立枯磷与二甲酰亚氨类和芳烃类杀菌剂具有相似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粗提物质量浓度为1mg/mL时,红茴香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为65.3%;补骨脂乙醇提取物除对番茄灰霉病菌和早疫病菌外,对其他10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在63%以上,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最大,达到74.9%.在粗提物质量浓度为10mg/mL时,红茴香和补骨脂乙醇提取物对多数供试植物病原菌抑制率在60%以上,特别是对油菜菌核病菌,两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8.3%;此外,在此浓度下,金钱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蓼子草乙醇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也在60%以上.可见红茴香和补骨脂乙醇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活性最高,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拮抗性链霉菌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索拮抗性链霉菌对棉花黄萎病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抑菌机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微菌核萌发法研究了6株拮抗链霉菌无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微菌核形成与萌发的影响。链霉菌无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菌核形成和微菌核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菌株B49的抑菌效果最好,5倍稀释发酵液培养14天时对菌落生长的抑菌率达69.7%;菌株B49、D184和Act12的5倍稀释发酵液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率达100%;将经B49、D184和Act12发酵液处理后丧失形成微菌核能力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接至不含发酵液的PDA培养基,连续传代至第5代,其仍然不能恢复形成微菌核的能力;微菌核在含有菌株D184 5倍稀释发酵液的培养基上培养168 h时,萌发率仅为38.3%。  相似文献   

17.
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离体条件下及棉花植株内测试了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匐柄霉菌的菌丝体或其培养滤液,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和微菌核形成均有影响。将形态发生变异,不能形成微菌核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移至PDA培养基后,其微菌核形成能力不再恢复。匐柄霉培养滤液的抑菌物质受热不稳定,100℃处理10分钟后活性丧失。抑菌物质经硫酸铵、乙醇沉淀初步测定,属非蛋白次生代谢产物。匐柄霉经接种可进入棉株体内,定殖率为75%~100%,分布于棉苗根、茎的维管束组织中。与轮枝菌先后或同时混合接种,匐柄霉可减轻棉花黄萎病的症状,以棉苗栽种前用匐柄霉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沾根处理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微菌核是丝状真菌产生的一种休眠结构,由菌丝特化形成。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淡紫紫孢菌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微菌核,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实验室生测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淡紫紫孢菌微菌核对根结线虫的寄生作用和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不同土壤条件对生防菌定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菌核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随着接种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浓度为300 MS/mL时寄生率超过50%。黄瓜移栽时接种淡紫紫孢菌微菌核,用量为300个/100 g土时对根结线虫防效为44.7%,在育苗基质中提前接入微菌核可防效提高36.0%。土壤水分、温度和pH值对淡紫紫孢菌微菌核的定殖均有显著影响(P<0.05),含水量过高或过低不利于生防菌增殖,含水量为10%~15%,20 d时淡紫紫孢菌种群数量提高6~9倍。本研究为淡紫紫孢菌微菌核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而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分泌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盆栽试验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微菌核对韭菜根系分泌物最为敏感。5种植物中,韭菜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野薄荷次之,藿香最弱。  相似文献   

20.
解淀粉芽胞杆菌YU-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筛选对水稻纹枯病有生防作用的菌株,并初步探索其生防作用机理。收集水稻、甘蓝、黄瓜等不同植物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分离和对峙培养法筛选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抑菌作用的菌株;通过离体接种防效、盆栽防效、抑菌谱、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及形成的抑制作用等方面评价其生防潜力,并对生防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37份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细菌297株,其中4株对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菌株YU-1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89.8%;对西瓜枯萎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在85%以上;对水稻纹枯病的离体和盆栽防效分别为73.1%和66.3%;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的抑菌率在92%以上;经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由此可看出,菌株YU-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具有进一步开发成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