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进行马尾松截根苗不同处理和常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复合微生物茵肥与红泥浆混合液处理马尾松截根苗造林,对于提高马尾松的造林成活率和当年抽梢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苗木切根造林,其一苗木采用切根蘸红泥浆溶液后上山造林,其二苗木采用切根蘸2%的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后上山造林,应用2种不同方法对苗木进行处理,对造林后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处理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比用红泥浆溶液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能提高12%,当年林木平均抽梢提高44.1%.  相似文献   

3.
谢环素 《绿色大世界》2009,(7):55-55,60
马尾松苗木切根造林,其一苗木采用切根蘸红泥浆溶液后上山造林,其二苗木采用切根蘸2%的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后上山造林,应用2种不同方法对苗木进行处理,对造林后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处理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比用红泥浆溶液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能提高12%,当年林木平均抽梢提高44.1%。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马尾松苗木质量和造林质量,本文分析了切根对马尾松苗木及造林初期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切根对马尾松苗木及造林初期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马尾松切根苗苗高、主根长不如对照组,但地径、侧根数、侧根长显著优于未切根苗,径高比的改善提高了苗木质量,有利于提高马尾松造林保存率。造林3年后,切根苗木高生长与未切根苗木相当。  相似文献   

5.
从马尾松不同处理苗木造林3年生调查分析表明,马尾松截根移栽或切根裸根苗造林效果最好,根系发达,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且造林成本适中,而常规裸根苗造林效果差。在林业生产中应大力推广马尾松切根苗造林。  相似文献   

6.
ABT生根粉在马尾松造林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是皖东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多年来主要是利用马尾松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一直偏低;利用马尾松容器苗造林,大幅度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但造林成本也随之增加,不利于大面积施工。为了既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使用ABT生根粉不同浓度进行马尾松裸根苗造林的对比实验研究,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不同处理苗木造林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宁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Z1):24-26,32
从马尾松不同处理苗木造林3年生调查分析表明,马尾松截根移栽或切根裸根苗造林效果最好,根系发达,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且造林成本适中,而常规裸根苗造林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由于马尾松常规苗主根发达,侧根较少,造林成活率较低。1990年起选用了马尾松截根苗造林,以期提高其造林成活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通过对马尾松截根苗造林13年生林分生长现状调查分析,试图进一步揭示截根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为大力推广应用截根苗造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桐棉种源和本地种源的马尾松种子,分别采取切根和不切根处理培育的苗木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切根处理培育的桐棉种源马尾松苗木造林平均保存率、胸径和树高生长比不切根处理培育桐棉种源马尾松分别提高了10.4%、33.1%、17.9%;比本地种源马尾松未切根苗木造林分别提高17.6%、76.2%和46.9%。  相似文献   

10.
根据桂南地区的林业发展特点,对马尾松的发展优势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结合马尾松示范林营建的技术措施和实测数据,对种源选择、造林时间、栽植措施等造林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2年生马尾松平均苗高达到182.3 cm,平均地径达到4.8 cm,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明显优于裸根苗造林或普通马尾松种源造林。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造林方法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容器苗工程造林、裸根苗工程造林和裸根苗一般造林的马尾松林分进行跟踪分析认为,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Ⅰ、Ⅱ类地)选择马尾松容器苗工程造林,对林分树高、胸径的生长较为有利,分化程度小,能达到速生丰产的要求;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上(Ⅲ类地以下)选择棵根茵工程造林较为经济;裸根苗一般造林的马尾松林分生长缓慢,林分分化程度大,不符合速生丰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立地类型及管理条件下,用马尾松营养袋苗造林,可比用1年生大田裸根苗造林成活率提高10%;幼树当年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也大19%和44%。马尾松1年生大日裸根苗造林前用钙镁磷处理根部,可促进其当年生长;用3号ABT生根粉处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大田切根苗培育试验初报鄢武先雷孝章刘源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邓光菊严合章龚益生(重庆市开县林业局苗木的切根培育是参考国外经验,结合国内现状,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的新技术。浙江、福建、湖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几种外生菌根菌对松苗抗非根部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几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松苗抗松枯梢病和抗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菌增强了马尾松苗苗木对松枯梢病的抵抗力,其中华美牛肝菌(504)菌根苗的抗性最强,其次为黄豹斑鹅膏(EG)和彩色豆马勃Pt2菌根苗,彩色豆马勃Pt,和紫金蜡蘑(ZJ)菌根苗的抗性相对较弱;但外生菌根菌对湿地松苗苗木抗松枯梢病的能力未见提高.对黑松和马尾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发现,菌根增强了黑松和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抵抗力,延缓或减轻了苗木的死亡,以504、Pt2和EG的效果较好.黑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各处理体内早期的PAL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对松材线虫抗性较强的菌根苗其体内PAL酶活也较高,反之亦然.供试外生菌根菌的促生作用以及菌根苗体内抗病代谢酶活性的变化与其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山地营造马尾松林,目前生产上仍主要采用裸根苗栽植.裸根苗造林的成活率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现仅就栽植时间对马尾松裸根苗成活率的影响作一点探讨. 一、造林地概况林地位于绩溪县扬溪林场,均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小班,土壤为黄壤,土层中等或较薄,海拔350~650米.经炼山后直接挖小穴造林.马尾松裸根苗为该场圃地培育,出圃时一、二级苗各占50%,选择雨后起苗,起苗到栽植一般间隔在3天以内.当年7~8月割草抚育一次.  相似文献   

16.
废弃菌袋微生物处理后在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废弃菌袋作营养基质,使用有机肥发酵剂,通过堆积有氧发酵,获得微生物菌肥,采用不同的用量应用到蓝莓和西伯利亚红松苗木的生产试验上,取得了初步的试验效果,能够促进苗木生长,生长量增加27%。为今后选择本地低温菌株和研发复合菌肥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造林后的林木生长状况、经营管理、投资费用等三方面对马尾松容器苗造林与裸根苗造林的效果进行对比,容器苗造林优于裸根苗造林,尤其在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应提倡推广容器苗造林。  相似文献   

18.
通过马尾松苗切根试验,明显提高了苗木质量,切根的最佳时间为8月分,深度8cm左右,切根苗宜在砂质土壤上进行条播为好。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容器苗造林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容器苗造林效果初报钟德华(武平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为解决马尾松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造林效益差的难题,武平县十方林业站于1988年12月中旬播种5万袋马尾松容器苗,苗期140天,出圃率86%,1989年5月5日造林,面积12.12hm2,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喜光,喜温暖湿润性气候,耐酸性土壤,耐干旱贫瘠,不耐水涝及盐碱土。该树种不但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木材,而且还是我国松脂生产的重要资源。皖东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是马尾松的主要分布区。长期以来,本地区造林多采用马尾松裸根苗栽植,受皖东春季气候多变的影响,造林效果不是很稳定,为了提高马尾松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