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土壤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讨论了土壤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后果。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描述这种关系所用的模式有线性回归分析、A10关系式、幂关系式、Arrhenius关系式及其它关系式,但这些模式通常不能准确地估计呼吸率。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土 壤温度强烈地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呼吸。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土壤变暖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呼吸率。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机制是微生物群体组成随温度升高而改变。文章最后指出,为了得出更加的结论及更加准确地预测全球变暖对土壤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土壤变暖对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腐殖酸肥料对杨树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活化后褐煤腐殖酸为吸附基质制成缓效肥料(NHA),研究了其对盆栽杨树生长、土壤酶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杨树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腐殖酸(HA)的施用对杨树根系促进作用明显,同常规施BE(UREA)及腐殖酸混合肥料(HAUM)相比,NHA显著增加了杨树的茎重及树高,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达到了53.8%;HA的施用提高了土壤中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同UREA处理相比,HAUM处理及NHA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及饱和持水量,而速效钾、可溶性盐分、pH有所降低,同HAUM处理相比,NHA处理土壤中的速效氮和阳离子代换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气温升高幅度显著高于白天,但目前关于夜间增温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田间研究尚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夜间被动式增温系统(passive nighttime warming,PNW),在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石家庄、徐州、许昌和镇江)进行全生育期田间增温试验,于2008—2010年监测了土壤微生物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结果显示,与不增温对照相比,夜间增温可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活性。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中,夜间增温分别使石家庄、徐州、许昌和镇江试验点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降低11.4%、7.8%、10.9%和8.5%,微生物量氮平均降低15.2%、16.7%、13.8%和8.4%,微生物呼吸速率平均下降6.6%、9.6%、7.0%和11.1%。在整个增温过程中,石家庄、徐州、许昌和镇江试验点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下降8.8%、3.7%、3.8%和2.9%,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同时,该夜间增温系统使相应试验点0~5 cm土层的温度分别提高1.2℃、0.7℃、0.7℃和0.7℃。本试验表明,夜间增温将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特性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从而影响到土壤养分供应和冬小麦生长;且表现出了一定的纬度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甲胺磷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有机磷杀虫剂甲胺磷在5种没的浓度下对土壤微生物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胺磷地细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群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真菌却有一定的刺激效应;土壤的呼吸作用、氨化作用增强,自生固氮能力、硝化作用以及铁离子价数转换作用减弱,甲胺磷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作用强度、作用时间有所加剧和延长。 相似文献
6.
有机无机生物活性肥料对蔬菜作物生长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无机生物活性肥料能明显提高蔬菜作物长势 ,提高甘蓝抗根腐病能力 ,有效提高甘蓝单球重 ,田间直观效果比较理想。等成本条件下可比习惯施肥、等量其它无机复混肥料增产 4.0 %以上 ,达显著水平。同时 ,施用有机无机生物活性肥料可明显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 ,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 ,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植物源药肥对花生生长、害虫防效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以池栽方式,利用植物源实物及提取物与有机无机营养成分合理组配研制成的植物源药肥,以相同投入成本的有机无机肥与化学农药组配使用为对比,研究比较了各处理对花生生长、产质、防效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用药相比,施用植物源药肥降低花生植株高度,显著增加茎粗、侧枝长度和果针数量,增强花生抗倒伏能力,增产9.4%~11.5%,产量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害虫防治效果相当,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使用该肥料对土壤生态环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培肥土壤及土壤主要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有机农业施肥方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调控微生物种群结构,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倍数增加。阐明施用有机肥料对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施用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幼苗总根数、根系总长、根系体积、根系干重、根水势、根相对含水率、根系脱水速率和根系活力均降低,根冠比、饱和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MDA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可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而提高根比重,并通过改变根系内部的生理变化以提高其抗旱性。 相似文献
10.
旅游踩踏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随着旅游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由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就越来越严重,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关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已成为当今环境与旅游的重点之一。微生物是生物圈的三大成员之一,也是土壤圈、水圈的活跃成员。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物质转化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又是一个重要而丰富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壤微生物的平衡发展也是预防植物病害发生的基础。由于有机质转化所需能量的90%以上来自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因此,土壤微生物活度总量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有机质转化的较好指标。土壤质地、肥力及植被等都直接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多样性。国内外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对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物理性状、植物多样性、景观、土壤流失及动物多样性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风化煤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风化煤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产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植株干重及养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均较不施肥(CK)和氮磷钾配施(NPK)小麦产量提高,结构改善。与NPK相比成穗数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增产6.69%~16.92%。控释肥使冬小麦中后期叶片Pn、植株干重、全N和全K含量提高;等养分量控释肥较NPK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与NPK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在冬小麦生长发育前期低、中后期高,同时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小麦养分吸收与运转,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供试控释肥中以水玻璃控释材料包裹的控释肥(WCRF)效果最好,明显激活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养分供应充足,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叶片Pn、干重及养分含量及子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和氮肥管理对小麦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碳、氮和小麦生长的影响,设置秸秆还田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N5∶5(5∶5为氮肥基追比,下同)、推荐施氮SN3∶7、SN5∶5、SN7∶3和秸秆移走推荐施氮N5∶5处理。施氮显著提高苗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与基肥氮量成正比且在拔节期显著降低,拔节后追肥提高了后期无机氮且其与追肥量成正比。小麦生育前期土壤微生物没有增加对无机氮的固持,而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此后逐步降低。秸秆还田较秸秆移走增加了无机氮固持,且生育中期固持量远高于前期。氮肥基追比过高导致小麦前期氮奢侈吸收和旺长且影响后期生长,氮肥3∶7基追施能满足小麦养分供求同步并实现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两次连续温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ECO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中3大菌群的数量;AWCD值及微生物对不同碳底物利用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尤其土壤中的羧酸、胺类和其他类碳源等。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改善微生物营养条件,使微生物保持较高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化肥零增长"背景下,探究磷肥减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为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磷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湖北和浙江麦区,采用种肥同播技术进行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磷肥(CK);2)习惯施磷量(FP);3)习惯施磷量80%(P80);4)习惯施磷量60%(P60);5)习惯施磷量60%+解磷...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不同腐植酸肥和菌肥配施对"克瑞森"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葡萄园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了两种不同腐植酸肥和菌肥在5种梯度配比下对葡萄产量和品质及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腐植酸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p H值,增加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2)腐植酸肥处理"克瑞森"葡萄果实糖酸比较对照高,果面色泽鲜红,且糖酸比越大,果面色泽越暗且红色越深;3)施用腐植酸肥和菌肥处理葡萄单果重普遍偏高,产量也较高;尤其T5处理,从单粒重、穗重、产量上来看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果实含糖量能达到23.2%,糖酸比26.4∶1,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综合上述结果,采用腐植酸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混合处理可得到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果实品质,可考虑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解华北潮土区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15N标记氮肥和15N标记玉米秸秆的双标记方法,在两种肥力水平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氮素分配和氮肥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等氮肥用量条件下,与不配施玉米秸秆相比,施用玉米秸秆则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高肥力土壤的子粒氮素累积量高于低肥力土壤,冬小麦秸秆氮素累积量则以低肥力土壤为高;氮肥配施玉米秸秆使得氮肥回收率下降9.6%~15.7%,土壤残留率增加12.2%~16.4%。(2)氮肥用量为N 150和300 kg/hm2时,玉米秸秆氮素的当季回收率达到22.8%~33.1%,冬小麦子粒氮素约7%~10%来源于还田的玉米秸秆。(3)等氮肥用量和相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对冬小麦子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在氮肥用量为N 150和300 kg/hm2条件下,影响冬小麦子粒产量主要是土壤肥力水平,该试验结果还有待于田间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研究锌腐酸肥料对冬小麦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磷肥种类为锌腐酸磷酸二铵和普通磷酸二铵;氮肥种类为锌腐酸尿素和普通尿素;不施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底施普通尿素和磷酸二铵处理的拔节期总茎数和单株茎数均较高;底施普通尿素和磷酸二铵,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产量最高,达6 730.5 kg/hm~2。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追施普通尿素,增产主要与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有关;底施锌腐酸尿素和锌腐酸磷酸二铵,追施锌腐酸尿素的小麦籽粒品质指标最高,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的提质效果优于普通尿素。 相似文献
19.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2013,59(2):132-140
Abstract After cultivating 24 crops of vegetables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in a greenhous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tes of compost (Rate 1, 270 kg N ha?1 y?1; Rate 2, 540 kg N ha?1 y?1; Rate 3, 810 kg N ha?1 y?1; Rate 4, 1,080 kg N ha?1 y?1)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CF) and no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treatments (CK) for some selecte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dehydrogenase, cellulase, β-glucosidase, protease, urease, arysulphatase, and acid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itrogen (N) and the organic matter received from compost treatment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received through CF treatment.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populations of bacteria,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as well as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ompost-treated soils compared with the CF-treated soil. In most instance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observed in the enzymatic activities studied for compost applications higher than a Rate 2 treatment. However, all enzymatic activities examined showed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of the soils. The vegetable yield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at the Rate 2 treatment and declined or leveled off in the higher treatments, implying that a high application rate of compost cannot further increase the crop yield after the soil fertil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the soil was found to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 of soluble salts on vegetable growth. In conclusion, an application rate of compost at Rate 2, 540 kg N ha?1 y?1, is adequate on the basis of vegetable yields and soil chemical, biochemical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in greenhouse cultivation under subtropical climat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两种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两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两种种植密度:常规密度(播种量为150.0 kg/hm2)和低密度(播种量为90.0 kg/hm2)。常规密度设7个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磷肥(PN0),单施氮肥(P0N135)和在施P的基础上每公顷施N 45、90、135和180 kg(即PN45,PN90,PN135,PN180);低密度施肥处理设不施肥(CK)、单施磷(PN0)、单施氮(P0N135)和氮磷配施(PN135)。结果表明,低密度时,CK处理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3.2个),PN135分蘖数最高(每株平均6.9个);常规密度时,仍以CK分蘖数最低(每株平均3.2个), PN180分蘖数最大(每株平均6.8个)。低密度下,PN0和CK与P0N135和PN135间植株绿叶面积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PN135绿叶面积最大,PN0绿叶面积最小;常规密度下,PN180绿叶面积最大,为80.7 cm2/单茎,PN0绿叶面积最小,为44.4 cm2/单茎。低密度时,CK旗叶面积最小,PN135旗叶面积最大;常规密度下,CK和PN0处理间旗叶面积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小于其它施肥处理(P0.01)。绿叶面积、旗叶面积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和0.931**(n=11)。群体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透光率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高值也出现在开花期,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与子粒产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和0.954**(n=11)。低密度时,PN0与CK子粒产量极显著低于P0N135及PN135(P0.01);常规密度时,以PN135处理子粒产量最高,为7605.1 kg/hm2。以上结果揭示,在评价施氮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时,还应该考虑播种密度,密度较高时影响比较显著。综合考虑群体冠层特征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在施磷(100 kg/hm2)的基础上,以每公顷施氮135 kg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