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巴胺(Dopamine,DA)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号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纯水)、0.1、0.5、1、1.5 mg/L的DA溶液(分别用S0、S0.1、S0.5、S1、S1.5表示)引发种子,采用浓度为100 mmol/L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  相似文献   

2.
采用10%~30%PEG溶液浸种24 h的方法进行PEG预处理,研究PEG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其耐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PEG浸种预处理能提高常温和低温下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增加主根长和侧根数,提高幼苗的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表明PEG浸种不但可以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长,而且可以增强种子和幼苗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3.
镉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阳  陈玲  吴娆  王湘 《麦类作物学报》2011,31(6):1153-1157
为研究Cd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绵阳19为材料,用CdCl2.2.5H2O配制4个浓度梯度,测定小麦萌发种子在不同浓度处理下的芽长、根长、维生素C、游离组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Cd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不同Cd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浓度Cd(1mg.L-1)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随Cd浓度增加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幼苗根长对Cd的反应较苗长更敏感,低浓度下即表现为抑制效应;随Cd浓度增加,小麦幼苗的维生素C含量由下降转为上升,分别比对照增加-15.5%、11.2%和26.3%;游离组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8.6%、21.7%和15.5%,而可溶性糖含量则随Cd浓度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升再降趋势。说明维生素C、组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可作为小麦幼苗遭受Cd毒害的早期诊断指标,其中维生素C在小麦幼苗抵御Cd毒害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就异型莎草、扁穗莎草和褐穗莎草3种莎草属伴生杂草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0~4 000μg/mL的3种伴生杂草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率基本不产生显著影响,但2 000~4 000μg/mL的异型莎草提取物对水稻种子发芽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异型莎草25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1 00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和鲜重以及2 000~4 000μg/mL的醇提物对水稻幼苗鲜重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相对应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78.64%、39.28%、36.65%、22.65%。扁穗莎草25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50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250~2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以及1 000~2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鲜重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相对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83.76%、76.85%、21.14%、10.57%。褐穗莎草25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2 00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1 00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以及2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鲜重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相对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85.18%、78.22%、18.53%、14.77%。  相似文献   

5.
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Cd胁迫响应的差异,以对Cd耐性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丰优2号和丰优9870)为材料,研究了Cd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α-淀粉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显著影响了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生长,幼苗根和芽要比种子萌发对Cd敏感,根较芽更敏感.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幼苗根、叶中的MDA含量、G-POD活性明显增加,S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AT、APX和α-淀粉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且Cd~(2+)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两个小麦品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受Cd的毒害程度不同,其中对丰优2号的影响更明显,在较高浓度Cd~(2+)胁迫下,丰优2号的α-淀粉酶、CAT、APX活性明显低于耐Cd品种丰优9870,说明Cd胁迫对前者的毒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不同盐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燕麦耐盐性鉴选和不同盐分盐渍地的燕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国内9个燕麦主栽品种(定莜1号、坝莜1号、坝莜3号、白燕2号、白燕3号、白燕5号、白燕6号、草莜1号和燕科1号)为材料,研究了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三种单盐(NaCl,Na_2SO_4和MgCl_2)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草莜1号、白燕3号、白燕5号、草莜1号、白燕6号对NaCl、Na_2SO_4、MgCl_2胁迫较其他品种敏感性低,而定莜1号对各单盐胁迫的敏感性均最高;低浓度(≤1.0%)单盐胁迫下,NaCl和Na_2SO_4胁迫部分处理的幼苗生长指标较对照有所提高.浓度高于1.0%的单盐胁迫时,相对苗高与根长、相对单株鲜重与干重和相对根数和相对根冠比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明显差异;盐浓度与除根冠比外的其他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间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选用不同浓度壳聚糖和不同种类的微量元素(铁、锌、铜、锰),对花生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明确不同浓度壳聚糖和微量元素种类对花生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生物量、根与子叶残留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对花生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影响,其浓度过高过低均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微量元素对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生物量积累均为促进作用,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苏引1、紫野7和紫野10三个不同基因型紫苏在不同浓度(0,50, 100, 150, 200,250mmol/L)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活力、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种子活力指数等发芽指标均随盐浓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盐浓度胁迫下幼苗培养3周后,随盐浓度增加,幼苗株高、幼苗活力指数、存活率、鲜重、干重和根系活力降低,MDA和可溶性糖增加,POD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三个紫苏品种在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生理变化上均表现出不同的耐盐能力,苏引1 耐盐能力最强,紫野7居中,紫野10对盐胁迫最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青蒿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运用室内培养皿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青蒿素溶液浸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高度、根长、整株鲜重、根和茎鲜重及干重、根系活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蒿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与无菌水对照相比,青蒿素浸种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种子发芽率、苗高、根长、根鲜重和茎的鲜、干重,增加了根干重和根冠比。小麦的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青蒿素浓度的增加而递减,可溶性糖含量则随之递增,叶绿素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20mg·L-1处理含量最高。此外,青蒿素浸种处理对小麦幼苗各项指标的影响与15mg·L-1多效唑相似。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对辣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辣木(M.oleifera Lam.)种子和幼苗对不同环境温度的适应性,设置15、20、25、30、35、40℃等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辣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辣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一定程度的高温和低温胁迫会使辣木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等发芽指标以及幼苗的苗高、茎粗、根长、鲜质量增量、壮苗指数等生长指标显著下降。高、低温胁迫还会使辣木幼苗叶片的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SOD活性、POD活性显著增加,使叶绿素相对含量、φ_(Po_、RC/ABS、P_(TR)、P_(ET)、PI_(ABS)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As(Ⅲ)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毒害效应,选取郑麦9023、豫麦18、周麦16三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As(Ⅲ)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幼苗芽和根中As含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耐As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随As(Ⅲ)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的芽长、根长、芽重、根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不同浓度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As(Ⅲ)胁迫对小麦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小麦幼苗芽和根中As含量随As(Ⅲ)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三个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As(Ⅲ)胁迫的反应趋势相同,当As(Ⅲ)浓度≥20 mg/kg时,幼芽中As含量表现为周麦16最低;当As(Ⅲ)浓度≥40 mg/kg时,幼根中As含量也表现为周麦16最低。综合来看,郑麦9023和豫麦18种子活力较高,幼苗长势较旺,但对As耐受能力较弱;周麦16种子活力较低,幼苗长势不旺,但对As耐受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2.
甲醇老化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艳 《玉米科学》2015,23(3):76-79,85
分析不同时间的50%甲醇老化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明确甲醇老化处理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与蒸馏水浸泡40 min(CK)相比,50%甲醇老化处理10~30 min时种子发芽指标(活力指数除外)均无显著变化;40 min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降低5.67%、8.67%、11.08%和41.22%;50 min时分别降低6.00%、10.00%、18.05%和47.70%;60 min时分别降低21.33%、28.00%、35.62%和61.80%;70 min时种子发芽指标降至较低水平。甲醇老化处理10 min时,玉米幼苗苗高、根长、根苗比、苗重和根重均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高于发芽指标。与CK相比,甲醇老化处理10~30 min时对种子脱氢酶活性和相对电导率无显著影响,40~70 min时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因此,50%甲醇老化处理应选择40~6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收获期玉米杂交种种子活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硬粒型先玉335、马齿型郑单958和吉祥1号3个杂交种,研究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杂交种授粉后不同采收期对种子活力影响影响很大,灌浆前期种子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发芽率,但种子抗逆能力差,低温冷害后的冷浸发芽率大幅度降低,田间出苗率更低;随着灌浆时期的延后,种子成熟度提高,抗逆能力逐渐增强,授粉后52 d采收3个品种冷浸发芽率达到标准发芽率的96.1%~97.6%,田间出苗率达到标准发芽率的80.4%~82.6%。授粉后57 d采收3个品种冷浸发芽率超过86%,达到标准发芽率的91%;田间出苗率达到最高(91%),是标准发芽率的95%。甘肃武威制种基地先玉335授粉后52 d以后(9月15日)收获,郑单958和吉祥1号授粉后57 d以后收获种子活力达到最高,比目前生产上收获期提前10~15 d,可有效避免早霜对玉米种子冻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褪黑素对小麦种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的调节作用,以小麦品种运旱20410为试验材料,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浓度(10、50、100、300、500和800 μmol·L-1)褪黑素引发处理后在聚乙二醇(PEG)胁迫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指标和幼苗生长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EG胁迫条件下,10~800 μmol·L-1褪黑素引发增强了小麦种子发芽能力,缓解了PEG胁迫对幼苗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促进了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随着褪黑素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以100 μmol·L-1褪黑素处理的种子发芽力和活力最强,引发效果最明显;各褪黑素处理的幼苗根长、株高和鲜重均显著大于对照(无褪黑素),但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间无明显差异。10~300 μmol·L-1褪黑素引发提高了干旱胁迫下苗期植株抗旱性,加速脯氨酸积累的同时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其中100 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叶片中脯氨酸和MDA积累量分别最高或最低。由此可见,褪黑素引发可增强小麦种子萌发期和苗期的抗旱性,以100 μmol·L-1褪黑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抗旱剂对大豆出苗及幼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拌种剂加浸种剂复合处理能够提高大豆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增加根冠比,加强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能提高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幼苗体内脯氨酸含量降低,植株保水力明显增强。试验结果表明抗旱剂浸种8h后2%拌种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拉肖皂苷C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肖皂苷C(LG-C)与6-酮型油菜甾醇化合物结构相似,含有6-羰基活性官能团,表现出一定的油菜素甾醇类植物激素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了解LG-C对植物生长的调控作用,以小偃22为材料,研究了LG-C浸种对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LG-C浸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活力、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LG-C浓度过高会产生抑制作用,其中以0.005mg·L-1浓度处理总体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0.005mg·L-1 LG-C浸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分别提高8.9%、50.2%和140.7%,苗长、根长、真叶长和幼苗干鲜重分别增加31.5%、86.9%、41.8%、29.1%和111.1%,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提高了29.3%、120.5%、49.7%和36.9%,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9.1%、75.9%和30.9%。  相似文献   

17.
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  王婷  余李 《大豆科学》2019,38(4):548-553
为探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通过对大豆种子进行不同质量浓度(0,20,40,80,100 g·L^-1)大蒜鳞茎浸提液的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下胚轴长、植株鲜重、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并计算化感觉效应指数以及综合化感效应,探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重化感效应。浸提液质量浓度为20~40 g·L^-1时,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OD和CAT活性显著上升,MDA含量变化不大;浸提液质量浓度为80~100 g·L^-1时,对大豆种子和幼苗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SOD和POD活性开始下降,MDA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对大蒜化感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对根长的化感作用较为敏感,可作为衡量大蒜对大豆化感作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