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鸡胚接种的方法从病死鸽中分离到了一株病毒,其血凝效价(HA)平均为2^8,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的作用可被新城产凤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所分离的病毒株Ⅰ型副粘病毒,该病毒对1日龄雏鸡脑 内致死指数(ICPI)为0.39,肌肉注射1日龄雏鸡不发病,该毒株对雏鸡和鸡胚来说为弱毒力株。用30日龄的幼鸽做人工发病试验时可复制此病,并使其HI平均抗体滴度由第15d的2.9log2上升到第25d的7.25log2。  相似文献   

2.
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PF鸡胚,从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鸽Ⅰ型副粘病毒(PMV-Ⅰ)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3.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 1毒株 ,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 ,确定为鸽的Ⅰ型副粘病毒 ,生物学试验表明 ,该病毒属于强毒株 ,其致病指数分别为 :MDT =90h,ICPI=1 2 7,IVPI=1 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 1 5日龄非免疫肉乳鸽和 4周龄非免疫雏鸡 ,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 ,但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4.
5.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Ⅰ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9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于15日龄肉乳鸽和4周龄雏鸡,肉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鸡不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6.
34-35鸽Ⅰ型副粘病毒病@游洪$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510642 @王林川$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510642 @陈芳艳$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510642  相似文献   

7.
1997年我区一些大中型鸽场相继发生一种流行性疾病,其来势凶猛,传播极快,乳鸽几乎100%死亡,青年鸽和成年鸽死亡也相当严重,经济损失严重。通过对该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病理变化观察,病原分离、鉴定最后诊断为鸽副粘病毒Ⅰ型病。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我们立题对该病发病规律、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研究,达到了预期效果。1 流行病学调查1.1 鸽ND流行情况该病对各种年龄鸽均有不同程度易感性,但对乳鸽易感性最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100%,青年鸽次之,发病率在30%~50%,致死率90%以上。成年鸽发病率在10%~30%,致死率在70%~80…  相似文献   

8.
鸽禽Ⅰ型副粘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9.
鸽的禽Ⅰ型副粘病毒特性及其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的禽Ⅰ型副粘病毒特性及其免疫的研究李柠,黄引贤(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广东广州510642)鸽的禽I型副粘病毒(A/PMV-1)感染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我国许多省市目前也暴发流行本病。不少学者对鸽A/PMV-1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鸽的A/PM...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工接种实验,较详细地比较了鸽感染鸽源1型副粘病毒(PMV-1)和感染鸡速发性嗜肉脏型新城疫病毒(VVNDV)之后的临诊症状、眼观和组织学病理变化以及超微病变。病鸽均表现头颈震颤或扭颈、翅膀下垂和腿部麻痹的神经症状及绿色的水样下痢。病理变化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景象,消化系统病变为卡他性一轻度出血性肠炎。电镜观察,可见大脑和小脑神经元的胞浆和胞核均发生明显病变并发可见病毒粒子存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在山东地区部分肉鸽养殖场出现鸽子大量死亡现象,从死亡鸽中分离到三株鸽Ⅰ型副粘病毒(SD05027,SD05028,SD05029),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69h,69.6h,81.6h;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为1.31,1.43,1.48,证明此次分离的三株病毒株均属速发型新城疫病毒。应用RT-PCR技术对F基因重要功能区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F蛋白裂解位点处的序列(112R/K-R-Q-K-R-117F)与新城疫强毒在这一区域的序列相符。与多株已报道的NDV参考株相应片段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进化树分析,将其鉴定为基因VIb型。  相似文献   

12.
鸽禽Ⅰ型副粘病毒灭活水剂苗对童鸽的免疫效力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鸽的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感染对鸽群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严重危害我国养鸽业的发展。目前,认为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是给鸽群注射新城疫或鸽A/PMV—1灭活苗。作者用鸽A/PMV—1野毒株及LasataN79型病毒分别制成灭活疫苗免疫幼鸽,观察其免疫效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林料和方法1.1 试验鸽:由专业户提供健康非免疫的30天左右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鸽Ⅰ型副粘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鸡新城疫病毒(NDV)和鸽副粘病毒F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XZ9、XZ10,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种株鸽Ⅰ型副粘病毒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RT-PCR产物,而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大肠埃希氏菌、禽腺病毒、禽巴氏杆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RT-PCR最低能检出1pg的鸽Ⅰ型副粘病毒的核酸模板。  相似文献   

14.
东北某动物园鸽群发生异常死亡,采集病死鸽脏器,通过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试验和RT-PCR试验,鉴定结果显示尿囊液呈Ⅰ型副粘病毒核酸阳性。通过对F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BS0904裂解位点基序为112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典型分子特征;分离株F基因与疫苗株LaS ota、B1、Clone 30、VG/GA、V-4、Mukteswar及经典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仅为84. 2%—85. 8%;而与2011—2013年在中国多个地区鸽中所分离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则高达98. 8%—99. 9%,并且在遗传进化树上位于同一分支,属于ClassⅡ,基因型为Ⅵb-EU/re。该基因型毒株在中国鸽群中有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流行传播,且与疫苗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远,说明疫苗株不能对鸽群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因此为了更好地对鸽群进行Ⅰ型副粘病毒的有效防控,需要针对Ⅵb基因型研发新疫苗。  相似文献   

15.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1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I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病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子15日龄非免疫肉乳鸽和4周龄非免疫雏鸡,肉乳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16.
17.
鸽Ⅰ型副粘病毒ZQ98-1株F基因全序列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报道了PMV-1/鸽/肇庆/1/1998株(ZQ98-1)F基因的全序列。该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712bp,编码由553个氨基酸组成的F0多肽。F0蛋白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为^112K-R-Q-K-R-F^117,F0蛋白中有3个与病毒副合相关的重要抗原位点和6个糖基化位点。经比较,鸽Ⅰ型副粘病毒ZQ98-1株和PMV-1/Pigeon/England/1168/84(1168/84)株、Warwick株及Ulster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90%和89%,氨基酸的为异率分别为5.4%、6.2%及9.1%。  相似文献   

18.
鸽Ⅰ型融粘病毒(PPMV—Ⅰ)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养鸽业亦蓬勃发展,在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疾病,其中,鸽新城疫是危害养鸽业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鸽新城疫(ND)是由鸽新城疫病毒(又称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尤其是乳鸽感染本病易大批死亡,青年鸽和种鸽也会发生死亡。本病可通过空气传播,发病迅速,病死率可达30%-60%,有时甚至可达80%。在国内许多地区也时有鸽群发生新城疫的报道。而且在许多肉鸽饲养场呈暴发流行,是严重危害养鸽业发展的头号疾病。为了查明原因、保护养鸽业的发展,我们从发病鸽场采集到了典型病料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鸽I型副粘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分离的对鸽有致病性的4株禽副粘病毒通过电镜观察、病毒中和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100 ̄450nm,表面有纤突;能凝集鸡红细胞,血凝反应能被新城疫病毒(NDV)和鸽I型副粘病毒(PPMV-1)阳性血情所抑制;接种1月龄乳鸽能使其发病,出现明显症状和病变并有死亡,接种1月龄SPF鸡不发病;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上生长,并能产生细胞病变(CPE);对高温敏感,在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