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菌丝生长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与青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光照12h/d、全天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4、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5%)为C源。研究还发现,相同条件下ABG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大于ABW,而产毒量却较为复杂。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白菜更易感染白菜黑斑病菌。此外,白菜黑斑病菌生长后的改良Fries培养基pH值均有变小的趋势,而且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草莓黑斑病菌所产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黑斑病菌所产生的毒素(AF-毒素)是一种寄主选择性毒素,它只对Morioka-16草莓和Nijisseiki梨具有致病作用,它含有I,Ⅱ,Ⅲ3个组份,其中I,Ⅱ为主要组份,Ⅱ对I具有保护作用,3个组份的化学结构和致病力都不完全相同。AF-毒素在草莓黑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诱导寄主感病性,破坏寄主细胞,造成细胞膜内折破裂,电解质渗漏,膜电位改变,造成与接种草莓黑斑病菌类似的症状。AF-毒素在孢子萌发过 相似文献
3.
陈占洲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7(3):33-34
白菜黑斑病在大白菜产区从 70年代中期逐年加重 ,到 80年代初 ,该病已在生产上构成威胁 ,并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被列为大白菜四大病害之一。该病主要由病菌及其毒素侵染所致 ,该病原菌产生的致病毒素为非特异性毒素。利用毒素来鉴定白菜品种的抗病性国内已有报道 ,关于该菌毒素与其他黑斑菌的相互作用在国内未见报道。本项试验从接种入手 ,摸索白菜黑斑毒素对白菜、番茄、梨、桃、苹果、草莓的致病现状及相互关系。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菌株和寄主供试白菜黑斑菌〔Alternariabrassicae〕有A保 (标样采自保定 ) ,A昌 … 相似文献
4.
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菌丝生长和毒素产生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不同菌株的营养生长和产毒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帮菌系(ABW)地帮菌系(ABG)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同一菌系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其中ABW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0-22℃、PH4、光照12h/d、间歇振荡和以蔗糖(浓度为3%)为C源;而毒素产生的最佳条件是13-15℃、PH6、黑暗、静止和以葡萄糖(浓度为10%)为C源。ABG菌丝生长的 相似文献
5.
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毒素钝化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30种化合物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毒素钝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Na+、碱性物质和KMnO4。对毒素具有很强的钝化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提高,钝化作用增强,钝化物在离休叶片上的防效为63~100%;2000mg/L的化合物对白菜黑斑病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白菜黑斑病菌与番茄早疫菌,梨黑斑病菌,桃黑斑病菌在白菜,番,桃,梨,苹果,草莓上进行了相互接种,结果白菜黑斑菌不侵染番茄和草莓,可侵染苹果,在梨上,叶片表现发病,果上未见发病,在桃叶上一般不发病,果上未见发病,早疫菌,梨黑斑菌,桃黑菌在白菜上都有症状,且三种菌对白菜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对生产上果菜栽培布局,轮作倒茬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芦荟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白菜黑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苯、石油醚、正己烷8种溶剂对库拉索芦荟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提取,提取产率随溶剂极性的增强而提高.以白菜黑斑病菌为测试菌,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芦荟各种溶剂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当提取物浓度为10mg/mL时,各种溶剂粗提物均表现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以石油醚、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的粗提物抑菌效果最好,分别为71.4 %、71.3 %和62.4 %.从抑菌效果及提取产率两方面考虑,乙酸乙酯为提取芦荟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溶剂.通过测定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4种溶剂1 %~10 %系列浓度对白菜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甲醇、丙酮、乙酸乙酯3种溶剂对各种芦荟粗提物的溶解性,确立用乙酸乙酯-水(7∶ 3,v/v)溶解各种粗提物进行生物测定,既能较好地溶解各种粗提物,又对测试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试验研究还筛选了2 ‰~1 %吐温20作表面活性剂乳化乙酸乙酯使其与所溶解的粗提物能均匀分布到PDA培养基中,保证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通过测定库拉索芦荟等7种芦荟水浸提物的抑菌活性,认为树芦荟、库拉索芦荟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9.
苹果梨黑斑病菌潜伏侵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链格孢侵入苹果梨果皮的途径及潜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皮孔是链格孢侵入果实组织的主要通道。粘附于皮孔的孢子首先萌发产生菌丝,随后菌丝进一步扩展,使皮孔表层细胞解体,同时侵入点表皮及内侧3~4层细胞迅速栓化,限制了菌丝的扩展,形成椭圆形、卵形、多角形细胞聚集在一起的“拟薄壁细胞”,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微菌核”,在病程中表现出一段时间的休眠。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的培养液,pH值,培养温度等试验,发现甘薯黑斑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适宜的培养液是甘薯汁培养液,其含糖量为1.5%,pH值为6.3,温度为25±1℃,且200单位硫酸庆大霉素抑制细菌,防止污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芸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结果表明:一般浸入水中2h后就有少量孢子萌发,10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萌发时各个细胞均可萌发形成芽管,向不同方向伸长,形成附着胞,20 h附着胞形成率可达50%以上;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弱,萌发孢子只须经4h干燥即可完全丧失存活能力;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10~25℃,15℃为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的最适温度,温度达40℃后孢子不再萌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对白菜黑斑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从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到200多株拮抗细菌,进行初筛、复筛,再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结果]200多株拮抗细菌中菌株8-59有显著的抑菌活性,根据8-59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考察,初步判断其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结论]该研究可为细菌拮抗机理研究及后续的生产与田间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贵州省毕节市的白菜黑斑病进行病害分析和病原鉴定,以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表面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镜检、孢子大小测定和鉴定。[结果]显微镜镜检的病原菌特征表明,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sp.),病原菌的孢子大小为(15.0~38.5)μm×(7.5~13.5)μm,结合寄主和病原特征,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芸薹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结论]芸薹生链格孢为贵州省毕节市当前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农业措施和药剂预防来减少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在温室内研究了不同声波处理对大白菜及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音乐对桃蚜和萝卜蚜具有控制作用,超声波对桃虹具有控制作用,绿色音乐处理可使桃蚜的体色由绿色改变为红色,且红色桃蚜的酯酶活性极显著地高于绿色桃蚜;3种酯酶的分子量(KD),红色桃蚜为18,24和43,,而绿色桃蚜分别为20,30和40,声波处理的大白菜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大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南省大白菜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从新野县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基地采集2份大白菜根肿病菌样品(XY-1为原始菌,XY-2为新引菌),采用菌液注射接种法,利用Williams和ECD 2套鉴别系统分别对其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鉴定的2份大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相同,均为4号生理小种;采用ECD鉴别系统鉴定的大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明显不同,原始菌XY-1为ECD16/15/31,新引菌XY-2为ECD21/31/31,后者较前者的致病性更强。以上结果表明,Willams鉴别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病原菌致病力强于4号生理小种时无法区分,而ECD鉴别系统由于所用寄主数量及种类较多,可以将4号生理小种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鉴定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6.
任建国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4):411-414
比较烟草赤星病菌和黑斑病菌基本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和黑斑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 30℃和20 ~ 25℃;pH6~9培养条件更有利于烟草赤星病菌的生长;烟草赤星病菌利用葡萄糖和蔗糖的能力明显大于黑斑病菌;两病原菌对硝酸铵、硫酸铵和干酪素的利用情况基本相同,利用能力大小依次为干酪素、硝酸铵、硫酸铵;... 相似文献
17.
甘蓝夜蛾赤眼蜂滞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寄生在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内的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在河北衡水地区田间能进入滞育越冬。当日均温度从15℃降低到5℃,田间诱导滞育率降低,多数个体在进入滞育虫态前死亡。实验室,采用变温和恒温方法均能诱导甘蓝夜蛾赤眼蜂滞育,在11℃恒温诱导卵期和前期幼虫赤眼蜂30d滞育率分别达到84%和82.5%;10℃恒温诱导前期幼虫和中期幼虫赤眼蜂30d,滞育率达到92.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