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苗期单株鉴定、分蘖盛期单株鉴定、蜜露量测定和若虫发育历期测定5种方法,分别测定了6个新近育成的、不同类型的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反应。多数品种在苗期接虫鉴定情况下的抗性表现都是一致或十分接近的,而且与品种的类型和抗感性无关。但少数品种随着苗龄的增大,其抗虫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与分蘖盛期接虫鉴定结果基本吻合,初步将蜜露斑面积与抗性级别的关系拟定为:蜜露斑面积[mm2/(雌虫·d)] 0~100.0≈ 0~3级,100.1~200.0≈5级,>200.1 ≈ 7~9级。综合多项测定指标,认为分蘖盛期接虫鉴定较苗期鉴定更能准确地反映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性水平;苗期群体筛选和蜜露量测定是水稻抗飞虱的两个快速、便捷、准确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克苏地区年≥10℃有效积温3800℃左右,麦收后可插秧复播种植生育期为120~130d的水稻品种,并可以实行稻麦一年两熟制,即麦收后种植水稻,水稻收获后继续种植小麦。复播水稻品种目前采用新稻1号、小越光品种。  相似文献   

3.
不同抗性品种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稻虱传播的病毒病,在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且常年流行为害。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品种结合适期治虫防治该病,其中种植抗病品种是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搞清品种抗性与条纹叶枯病的关系,作者于1990~1991年进行了不同抗性品种与发病潜育期、发病率及对病毒耐受力之间关系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人工接种方法筛选得到的抗性品种盐粳20、中抗品种中国91、感病品种秀水11和高感品种秀水04、黎优57。1.2 灰稻虱经卵带毒虫的筛选和繁殖从病区采集越冬代若虫在健苗上饲养至成虫,取雌成虫以单虫单苗置两端通的大试管内饲食48 h,稻苗编号种植于塑料框中,雌成虫按编号与雄虫配对饲养于分蘖期健稻上,让其产卵,稻苗发病后得带毒率为70%的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研究了经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的田间褐飞虱种群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田间种群经室内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饲养后其对吡虫啉的抗性从F1代的359.94倍降到F14代的6.50倍,其中F4到F8下降快,F10到F14代基本趋于稳定;而其对毒死蜱的抗性下降趋于平缓,从F1代的9.90倍降到F14代的5.94倍。若虫历期和雌成虫体质量均显著受水稻品种和连续饲养代别数及代别×品种的影响,而若虫存活率只受代别数影响。雄虫中短翅型比例受代别和代别×品种的影响,而雌虫中短翅型比例不受代别、品种以及代别×品种的影响。在三种水稻品种上褐飞虱若虫历期均随着代别增加而延长,其中F1和F4的若虫历期较短,其余均较长。在感虫水稻品种TN1上的雌虫若虫历期明显短于在抗虫品种IR26和IR36上的历期,TN1上的雌成虫体质量明显比抗虫品种上的高。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不接触农药后其对农药的敏感性上升,但对水稻抗性品种IR26和IR36的适应性并未增强。这些结果对于合理使用农药和水稻抗性品种治理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浙江富阳评价了汕优63(含Bph1)、IR42(含bph2)、IR56(含Bph3)和TN1(感虫对照)以及新近育成的杂交稻中浙优1号、国稻6号等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中抗(5级)以上的水稻品种在成株期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苗期高感(9级)的水稻品种成株期亦感虫,但田间虱烧出现时间和虱烧程度有所差异。苗期高感的中浙优1号田间“虱烧”发生时间比同样高感的TN1晚5 d,推测中浙优1号对褐飞虱有一定的耐受性,这是在苗期鉴定中不能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苗期感虫的优良水稻品种的成株期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6.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要从真抗性和田间抗性两方面进行。利用真抗性时,必须正确地推断亲本的真抗性基因型,明确其与已知的真抗性基因之异同,有效地选定亲本。根据水稻对接种多种稻瘟病菌小种菌系的反应型推断水稻品种的真抗性基因型的方法,对于已导入了已知的真抗性基因的品种、系统是极其有效的,但不适于引进材料尤其是具有未知真抗性基因的材料。因此,这里提出利用回交及其对小种的反应推断真抗性基因型的方法。基本的想法是首先选择用早晚播法等被推断具有真抗性的引进材料(A),把不具有抗性基因的鉴定用品种(B)与A杂交,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2006-2008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大田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新烟碱类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噻嗪酮)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水平随其迁飞途径而出现急剧上升态势,其中,从我国南方稻区迁入长江中下游流域等6省10地种群和回迁至广东韶山、深圳两种群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上升至中等水平抗性(15.0~32.5倍)和高水平抗性(66.9~73.7倍),明显高于2006年5省6地(2.6~5.8倍)和2007年9省11地(3.2~8.4倍)大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水平。上述结果预示2009年、2010年两年在全国稻区可能暴发褐飞虱对氟虫腈更高水平的抗性。自从2005年10-11月褐飞虱对新烟碱类的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77~811倍)以来,近3年来抗性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处于高水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其中,2008年我国8省13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仍高达210.1~381.7倍。褐飞虱对其他的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抗性水平分别为2.0~15.8、0.7~4.8和0.6~2.8倍。褐飞虱对噻嗪酮为敏感到中等水平抗性(3.0~11.9倍)。近几年来大量、广泛使用氟虫腈防治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类迁飞性害虫是褐飞虱对其暴发抗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及时制定全国范围防治两类迁飞性害虫的交替轮换用药抗性治理对策方案,才能延缓褐飞虱抗性的再次暴发。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在新民村和梧桐河农场水稻田利用7个品种(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民村叶瘟与穗颈瘟发生较梧桐河农场严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绥粳8在两点均无稻瘟病发生,其他品种(系)均有不同程度稻瘟病发生,穗颈瘟发生程度与叶瘟成正相关关系。相同品种不同的播期之间稻瘟病表现出播期1(S1)播期3(S3)播期2(S2)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安仁基点通过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多年研究,找到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规律,提出了以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为中心,以栽培管理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鉴定了白叶枯病材料5万多份,筛选出高抗材料100多份,抗病材料500多份;在此基础上,选育出了一批多抗性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认为筛选抗源、选育抗多种病、虫的抗性品种仍是今后育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辽宁省不同参试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情况,对2016~2020年参加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352个品种(系)稻瘟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等级以抗为主,大部分品种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高抗品种相对较少。不同类型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等级上,抗及以上数量所占比例相近,无明显差异。总体上稻瘟病抗性达到较高水平,抗及以上占比达69%,育种中应进一步提高稻瘟病抗性筛选。从感病和高感品种数量所占比例判断,存在个别年份及个别类型品种发病较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14,(4):1-5
不同水稻品种混合种植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不同品种按一定比例进行的混播混栽或完全混栽模式,在继承传统间栽模式增产抗病等优势的基础上,不增加额外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且适宜于机械化生产,便于大面积推广。综述了水稻多品种混合种植模式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比较了间栽和混栽的特点与不足,分析了混合种植的抗性互作效应及产量互作效应。从品种选择、品种数量、混合比例与种植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水稻混合种植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扬州地区稻麦两熟制下,以不同生育期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播期,研究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呈减少的趋势,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3种类型水稻品种的主要生育期延迟,全生育天数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全生育期缩短0.5 d左右。各类型品种的适宜播期中熟中粳稻和早熟晚粳稻为5月中旬,迟熟中粳稻为5月中旬至5月下旬。  相似文献   

13.
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亚洲南部和东南部最严重的害虫之一。由干应用了垂直抗性品种,导致了飞虱生物型选择的破坏。田间抗性即水平抗性正被人们评价。本文研究了两个传系品种“Ulri Raapan”和“Triveni”对飞虱田间抗性的遗传行为。用二令或三令的飞虱若虫接种20天秧令的幼苗。用感虫亲本“TNI”与抗虫品种杂交,F_1代、F_2代和F_3代群体的抗虫反应表明:两个品种中存在有二个独立的隐性基因。等位性试验表  相似文献   

14.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TN1和汕优63) 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N 2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POD 和SOD 均增加, CAT减少;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及育种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不断推迟,致使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这已成为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迟播不仅导致小麦生育期缩短,积温、光照时数减少,营养生长不足,难以形成高产群体基础,还导致赤霉病和白粉病严重发生,增加了灌浆期遭遇高温危害的风险及收获前遇阴雨发生穗发芽的概率。为了减少小麦迟播的不利影响,除了栽培措施应对外,根本措施是培育适合迟播的小麦品种。在育种时应重点加强迟播条件下出苗快、生根快、分蘖早、越冬期仍能保持较大生长量和分蘖发生量等性状的选择;提高抗性,特别是赤霉病抗性、耐渍性和抗穗发芽性;注重选择灌浆速率高、耐高温逼熟的品种,利用灌浆速率的提高补偿灌浆时间缩短的不利效应,培育迟播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6.
前言褐稻虱[Nilapavata Iugens(sta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十几年来,科学工作者们在水稻的抗性育种,抗性基因分析,抗性生化基础等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而对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本文对经采用室内测定和大田测定相结合的鉴定方法从国内外2306份资源品种中进行抗性筛选出的主要六个品种进行褐稻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定位及抗性资源发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纹枯病是水稻三大主要病害之一。抗纹枯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防治纹枯病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纹枯病抗性资源的发掘、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及外源基因的利用是抗性品种选育的基础。综述了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纹枯病抗性QTL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纹枯病抗性资源挖掘的最新进展,以期对纹枯病抗性育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抗感水稻受褐飞虱胁迫的高光谱反射率曲线变化及敏感光谱差异,研究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高光谱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水稻褐飞虱抗性鉴定模型,为下一步开发智能化褐飞虱抗性鉴定技术提供重要基础资料。【方法】以三个具不同褐飞虱抗感特征的水稻品种(TN1、Mudgo、RHT)为对象,分析其光谱、植被指数差异并建立抗性级别预测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研究发现,褐飞虱胁迫天数与光谱反射率显著相关的波段数及差异显著的波段数随着水稻的抗性水平的上升而减少。同时,在680nm左右,三个品种的光谱反射率与褐飞虫胁迫时间的相关性最好。植被指数分析表明,SIPI、SR605/760和PSNDb与抗性级别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高于680nm的结果。感虫品种TN1差异最早体现,中抗品种Mudgo其次,高抗品种RHT最后。不同部位的差异首先出现在第1叶叶片和第1叶叶鞘,然后依次为第2叶叶片和第2叶叶鞘以及第3叶叶片和第3叶叶鞘。预测模型的结果表明,全波段作为输入的模型效果比以单一植被指数SIPI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更好,模型准确率达到85.9%。【结论】...  相似文献   

19.
《北方水稻》2021,51(5)
为探明播种深度对滨海稻区水稻旱直播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以盐粳1403、盐粳927、盐粳933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进行了水稻旱直播播种深度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旱直播播种深度在2 cm、3 cm效果最佳,两个处理间差异不大。播深2 cm较播深3 cm、4 cm、5 cm、6 cm三个品种平均出苗率分别高出1.29、21.05、41.15、49.06个百分点,出苗时间分别提早1、3、5、7 d,中胚轴长度分别短0.37、0.9、1.14、1.5 cm;各时期茎蘖数随播种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齐穗期推迟1~7 d,成熟期推迟1~9 d;三个品种平均实际产量播深2 cm最高,比播深3 cm、4 cm、5 cm、6 cm分别高0.48%、18.16%、41.47%、53.26%。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的穗颈瘟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黄淮海稻区育成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其基因型,[方法]收集了来自本稻区5个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连续两年通过稻瘟病菌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利用4个抗病基因Pita, Pib, Pi54和Pikm的分子标记,对水稻品种基因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抗性等级为表型值对品种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发病率较高,分别达 85.2%和 65.9%。Pi54和Pib检出率分别达 84%、65%。同时抗性聚类分析表明Pi54和Pib在本稻区的抗性贡献率却很低。[结论]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弱,携带的抗瘟基因的抗性在不断减弱或丧失,需加强稻瘟病主效抗性的发掘、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