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区域森林火灾的人为干扰主要分为人为负干扰和人为正干扰。通过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人为火源的危险程度和人为正干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确定了人为负干扰火险指标为农事烧荒、农事炼山造林、上坟、旅游与基本活动,人为正干扰火险指标为投入人力和投入资金,并确定了指标权重、指标度量算法和评价模型,并在实验区进行了验证,以火险等级区划图的形式进行了结果评价。  相似文献   

2.
湖北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干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1种主要植被类型。在各种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了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特有的干扰体系。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和经营中,要利用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合理择伐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增益性人工干扰,坚决阻止过渡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等破坏性人工干扰。应参照以自然林窗干扰,采用择伐方式经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山区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其景观演变与人类干扰密不可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逐渐增大以及人为干扰方式多样化,人为干扰已成为干热河谷景观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其生态效应日益凸显。本文阐述了干热河谷主要的人类干扰方式以及人为干扰对干热河谷景观组分、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的影响,认为未来应该强化人为驱动力因素定量化及人为干扰多角度研究,注重政策、行为及文化对景观的影响,为干热河谷景观格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学问题,以往的观念是,人类活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全球范围内都加快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目前很多的森林、草地及自然资源出现了过度保护现象,导致生物多样性并没有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而增多。为了研究干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人为干扰实验,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nmpson指数、Shannon-Win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无人为干扰和中度干扰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并以此为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和光照强度对物种的数量特征和分布特征产生了影响,有人为干扰样方中的物种多样性比无人为干扰样方中的高,中度干扰样方中物种数量多于轻度干扰样方。有光照的样方中物种数量比荫蔽样方中的物种数量要高。光照强度和人为干扰对地面现存生物量有影响,并且光照强度的影响要大于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干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社会现象 ,主要分天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不同地理区域 ,不同的植物群落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不一。一般来说 ,天然干扰会产生与之相平衡的景观格局。而人为干扰的影响力和范围有时会产生毁灭性后果 ,完全彻底的改变原来的自然景观为人为景观 ,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北部 ,因其历史上长期的封禁和建国以来有效的保护 ,使雾灵山保护区内物种丰富、景观独特 ,成为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但保护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的影响 ,…  相似文献   

6.
外来植物种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入侵及其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外来植物入侵的监测和研究表明,鼎湖山的外来维管植物占所有维管植物种类的比例已达23%。外来植物入侵程度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差异明显,进一步证明人为干扰是影响外来种入侵的主要因素。自然保护区内外来种入侵的来源主要是人工引入,少量自然侵入者也与人为干扰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物多样性水平愈高,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愈低,反之可入侵性越高。入侵性外来种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同时亦干扰破坏群落原有种的生理活动和过程,成为植物杀手,从而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文内还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防止外来种入侵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干扰行为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分析,认为自然干扰属于自然演替的正常范畴,不作为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影响因子,证实人为干扰在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分析了人为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影响,通过对指标的筛选得到人为干扰压力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各指标权重。最后提出对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粮农组织编撰的《世界森林状况2005》中发表专题文章,强调重视次生林。根据粮农组织的定义,次生林为“原有森林植被在某个时间点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受到一些明显的人类干扰或自然干扰后主要通过自然过程更新的森林,其森林结构和林冠物种组成与附近的原生林明显不同”。次生林大多是在受到干扰或由于刀耕火种清除了天然林后生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论森林干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有关研究充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就森林干扰类型,干扰的生态后果,干扰的定量评价,森林抗干扰能力及对策等对森林的干扰问题进行了综述,提出减轻自然干扰,杜绝破坏性的人为干扰,加强增益性干扰是维护森林稳定,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林、阔叶红松林和山地云冷杉林三大地带性顶级群落衍生出的主要次生林的生态演替过程规律,以及干扰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人为干扰对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有利有弊,但大部分的自然干扰不利于次生林进展演替,利用好采伐、补植和火烧等人为干扰可以有效地促进次生林的演替进程,次生林演替全周期经营...  相似文献   

11.
陕西凤县的林麝资源曾经十分丰富。然而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采伐、农田开垦、道路铺设、矿藏开采等人类生产活动的开展,林麝的栖息生境出现破碎化趋势、面积不断缩减。目前凤县林麝分布区主要位于相对偏远、人为干扰较少的、植被相对保存完好的乡与乡的交界和县的边缘地区。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各种人类活动对凤县林麝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最小接近距离试验法对绵阳三江(涪江、安昌江和芙蓉溪)的迁徙水鸟的迁徙及人为干扰对水鸟停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8%的水鸟在55 m或更小的距离上通过游走或惊飞对人类的活动做出反应。干扰类型为1人行走,2人行走,3人行走;1人奔跑,2人奔跑,3人奔跑对水鸟移动的距离、移动的次数以及水鸟对人类靠近的反应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人为干扰最小接近距离试验结果表明,水鸟的反应距离是30~60 m。干扰人数为1人时的最小接近距离小于2人和3人,2人小于3人,干扰类型为行走时最小接近距离小于奔跑。记录不同停歇地水鸟的觅食、规避时间,结果为在人为干扰下,水鸟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自然或者人为的干扰会对褐马鸡种群及其栖息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针对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内所受到的干扰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对保护区干扰的主要类型,进而从博弈理论原理出发,阐述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关系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方法,以期双方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岷江柏是国家Ⅱ级保护物种,主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和白龙江流域。天然岷江柏林分布区域与居民聚居区相互重叠,受放牧、采伐、薪柴等人为活动扰动大。人为干扰对天然岷江柏种群特征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干扰种类和强度为基础,把岷江柏林所受的干扰划分为过度干扰、重度干扰、中度干扰和轻度干扰,分别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的岷江柏种群平均密度、高度、胸径和种群结构等,以期回答不同干扰强度对岷江柏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干扰的岷江柏林中,各等级胸径、树高和地径的岷江柏均有分布,幼苗幼树的比例较小,中间等级的岷江柏较多,有一定数量的大树,结构合理。中度干扰下,小等级的岷江柏占主体,中大等级均有分布,岷江柏种群有可能趋于正常。重度干扰下,以低等级为主,等级越高所占的比例越小。在过度干扰下,没有较大等级的大树。在轻度和中度干扰条件下,岷江柏林的年龄、树高、胸径或地径的结构较合理,种群能自然更新。在重度和过度干扰条件下,种群结构合理性和稳定性较差,几乎不能完成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5.
干扰与森林更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可破坏或改变原有的环境,对森林群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森林对于各种干扰的反应十分复杂,但总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种格局表现为植被结构的重组,另一种格局是通过更新,形成新的植被。因此,森林更新是与各种干扰不能分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态学过程。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干扰和森林更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干扰的强度、频率和空间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森林产业的作用及其森林的反应,重点讨论了不同的干扰与森林更新机制的关系、干扰对更新的窨格局的影响,干扰与更新周期性的关系、干扰对种子扩散和更新幼苗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大鹿药作为滇西北一种重要的野生蔬菜,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为采集压力.为检验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高大鹿药种群特征的变化,运用对比样方带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密度、株高、基径3个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其种群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重度干扰区,3个指标都明显小于其他区域,且呈无规律变化,种群衰退趋势明显;在中度干扰区,3个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减弱,其种群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在轻度干扰区,3个指标平均值达到最大且变化幅度较小,反映了在人为干扰轻微的区域,其种群仍处于稳定的状态.人为干扰是造成高大鹿药分布面积萎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高大鹿药资源进行合理采集和适当保护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人为经营干扰对人工雷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1)人为干扰导致了雷竹林群落层次结构简化,灌木层消失,草木层不明显。(2)不同干扰的雷竹林下植物变异大,群落相似系数低,优势种不同。(3)人为干扰强度增大,雷竹林下植物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之减少。(4)同样的干扰强度对差的立地条件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大。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持续稳定雷竹林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塞罕坝宜林荒山受人为干扰已近40年,放牧为其主要干扰形式,后果严重,具体表现为:生态景观破碎,生态景观替向逆行方向转化;立地退化,土壤养分减少,养分大量流失,出现侵蚀加重,肥力下降趋势。针对人为干扰现状,提出一项建议,两项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林业的外部性和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的外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存在的正外部经济性问题;二是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或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所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有关政府干预措施、产权制度安排以及非正式制度激励机制的使用边界和实施效率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如何激励具有正外部性的林业活动以及如何限制负外部性的产生,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即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云南松天然林及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云南省滇中地区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群落结构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具有较为稳定、合理的群落结构,其乔木层优势种群具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和长远的演替潜力,并且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的这些特性均优于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又优于人工林。随着森林起源过程中干扰(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程度的逐渐增加,云南松群落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协调平衡能力及自然修复能力相应下降;而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则相应上升,提示其或可作为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干扰程度和森林健康评价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