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裂演化在德惠断陷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底断裂分段演化和交错联接的特点控制着断陷的边界、构造单元的划分、物源输入通道和充填样式;同时,基底断裂的演化和多期活动也直接影响了盖层断裂发育、沉积建造和局部构造形成。盖层断裂主要控制着局部构造发育、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同时,对储层的发育、砂体的展布,也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三道桥北地区古近系-白垩系的勘探方向,应用油气成藏综合分析评价理论,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和岩心录井等资料,研究了其构造、地层和储层发育等特征,探讨了油气成藏要素,并分析了其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成藏模式。三道桥北地区结构受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控制,形成不整合和断层控制的复合构造圈闭;北部库车凹陷陆相油源沿断层和不整合形成的运移路径将油气运移至白垩系-古近系复合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其中断裂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展布区带,而不整合是油气远距离运移的重要横向运移通道,古近系膏盐岩、泥岩是油气运聚成藏的重要盖层。综合成藏要素及其控制作用建立了三道桥北地区的“横向运移,垂向调整,三元控藏,构造控富”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三道桥北地区断控复合构造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J县西南部地区延安组延9、延10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区内具长7油层组为优质的供烃源岩;延9、延10油层组砂体整体上呈南北向展布,为中孔低-中渗储层;延8、延7油层组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J县西南部地区延安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前侏罗纪古地貌,其控制了油藏顶面构造、储层沉积相及砂体展布、油气运移方向和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特征,以印模法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补充,以三维建模为手段,综合运用这3种方法恢复了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控制、多支沟支坡、高地不发育"的特征.对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古地貌控制了延安组沉积微相的展布并间接影响了有利储层的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侏罗系油源来自长7段烃源岩,古河及支沟切割延长组顶部地层,为油气自下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应用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经纵向及侧向运移共同作用,自下向上、自西向东发生运移,延安组延8段~延9段广泛发育的盖层为侏罗系成藏提供了封隔条件,斜坡带成为油藏聚集的有利部位.建立了侏罗系缓坡成藏模式,近源的吴起-五里湾地区在垂向运移作用下纵向多层系复合成藏,而远源的天赐湾地区以高渗砂体作为主要运移通道,在侧向运移作用下侏罗系储层亦具备成藏条件.该研究为陕北地区下步侏罗系油藏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搞清三肇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油气富集区,针对该区沉积体系类型、砂体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了沉积体系与储层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地区以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受多物源控制,形成错叠连片的分流河道砂,主要呈条带状,河道规模小,砂体薄,物性差,地层岩性横向变化快;河道砂体岩性圈闭发育,主要形成岩性、断层-岩性油气藏,储层的质量明显受控于油藏的沉积体系。不同沉积微相类型具有不同的粒度、分选及杂质含量组合,影响着砂体的孔渗性。有利的沉积相带,其储层质量好,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强,开发效果好。因此,应在研究沉积体系和成藏规律的基础上,优选有利的沉积相带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6.
通过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胡力海洼陷烃源岩条件、沉积特征、储层条件、运移条件、盖层因素进行分析,弄清了胡力海洼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该地区油气成藏受构造带与沉积相分布控制明显。研究表明,众多断块、断鼻构造对油气封堵起着重要的作用,缓坡带为构造油气藏的主要聚集地,近岸水下扇相及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因此该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气田苏54区块为低孔、低渗、低丰度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相对孤立、分散且厚薄不一。结合研究区构造及地层展布规律,开展了地震储层预测与沉积微相特征研究,明确了苏54区块有效砂体发育特征,认识了研究区气水分布规律;开展了储能系统研究,分析了平面分布规律。在该基础上,提出了低渗透气藏储层划分标准,苏54区块中部和东部预测出2个有利富集区,优选出Ⅰ+Ⅱ类叠合富集区面积306.5km2。  相似文献   

8.
束鹿凹陷发育有西部斜坡潜山带和东部陡坡潜山带,以侵蚀山、断块山、褶皱-侵蚀山为主。区内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别为不整合面及断层输导体、基底断层发育及其演化、基底岩性等3个方面,其中不整合面及断层输导体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基底断层发育及其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的形成与发育、基底岩性控制了潜山储层的分布。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合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出束鹿凹陷西部斜坡带和东部陡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综合分析石油地质基本条件、油气分布以及预测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基础上,明确了束鹿凹陷古近系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鼻状构造与断裂系统的交叉有利于圈闭形成,西斜坡内带的鼻状构造翼部易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断层连通性及生储盖组合控制油气的运移方式,古近系深层以平面侧向运移为主,浅层以断层的油气垂向运移为主,由此可建立深层侧向运聚、浅层垂向运聚等2种成藏模式;构造格局、岩相组合与油气源的空间配置控制油气分配,依据油气运移网络、储盖组合划分的成藏组合和成藏带中,成熟烃源岩体积与探明储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认为,束鹿凹陷古近系以南洼槽周缘地区、西曹固西斜坡中段为岩性、地层圈闭,是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0.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发育多层系、多类型的砂砾岩油藏。从浅层的构造油藏、中深层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到深层的岩性油藏,储层均是成藏重要的控制因素。研究区西南低东北高的构造格局确定了北东向为主要油气运移指向,油气运移方式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垂向运移主要与断层有关,侧向运移与各类型砂体有关。油气从凹陷生烃中心向低势区运移,汇聚于生烃中心周边各类型砂砾岩圈闭中。综合分析认为,盆地结构变化、源岩烃、储层和输导体系等分别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指向、空间分布、油气富集程度及油藏类型等,总体表现出受到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的复杂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11.
潘诺尼亚含油气盆地隶属于中欧油气区,分析了潘诺尼亚盆地区域地质概况、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研究了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成藏规律,盆地的油气分布及运移情况,并指出中生界沉积序列的基底推覆体构造为最可能的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成熟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的成果和认识,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为例,对断层成为油气有效运移通道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南斜坡低部位和高部位的断层,由于受到油气供给条件的影响,它们成为油气有效运移通道的主控因素不同。在南斜坡低部位,由于断层直接沟通有效生油岩,成烃期后断层的活动性是断层成为油气有效运移通道的主要控因;而在南斜坡高部位,由于断层远离生油洼陷,油气首先要沿着输导层发生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后才能进入断层,因而输导层构造形态对断层成为油气有效运移通道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开展断层成为油气有效运移通道的主控因素分析,这可以进一步提高断层相关圈闭的勘探及滚动勘探成功率,从而为我国断陷盆地的老区挖潜增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致密气藏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成藏要素的地质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致密气藏成藏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成藏特征却在着一定的差异。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以岩性圈闭为主,圈闭类型单一;多种成藏条件共同作用形成了其区域性的气水倒置关系;温度下降和天然气散失是气藏低压的重要原因。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以构造、地层、岩性圈闭为主,类型相对复杂;气藏异常高压是由印支期的欠压实作用、燕山期的烃源岩生气作用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挤压作用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其中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挤压作用是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是输导体系、能量场和源岩-输导体-圈闭空间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准确预测使得油气藏定位勘探成为可能。构造了油气运移指向的数学模型,应用概率估计方法表征了油气运移动力和输导体系等相关地质因素的评价成果,基于独立事件概率原理计算了局部单元的运移指向概率。以ArcGIS为平台设计工作流程并开发功能软件,实现油气运移相关信息和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基于最大概率法则预测和追踪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理论地质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地反映了油气优势运移的地质规律和认识,在不同分辨率下的预测结果较为稳定。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浅层砂体和川西坳陷东坡断裂输导体的实际应用表明,该预测模型可充分地利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成果,实现盆地尺度下的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综合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沙南断块构造位置隶属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从成藏条件、沉积相研究、储层预测等方面对沙南断块主要含油层系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沙南断块最有利的勘探层系为西一段,西一段最有利的勘探区域在A井下倾方向鼻状构造南翼的砂体发育区,西二段砂体发育的范围有限,三工河组、八道湾组砂体分布稳定连通性好。  相似文献   

16.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源外斜坡区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断层-岩性、岩性和断背斜3种类型油气藏,其中受储层连通性差和多方位断层分割影响,断层-岩性油藏为最主要类型。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三肇凹陷向斜区青一段优质烃源岩提供了油气富集先决条件;北西向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组成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断层密集带两侧反向断阶圈闭为油气主要富集部位,其中背形圈闭反转系数越大含油性越好。最终建立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源-路-圈"控藏的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模式:源内向斜区优质烃源岩供烃-近源斜坡区分流河道"桥连"油源断层输导-源外斜坡区断层密集带正向构造圈闭聚油。  相似文献   

17.
为开展西湖凹陷不同区带的油气成藏差异对比,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和平湖构造带平湖组的油气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的油气藏主要呈现大构造小油藏的分布特征,油气主要富集在受早期断层控制的有效构造圈闭内,有效区域性泥岩盖层是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富集的关键,晚期近E-W向断层的发育对花港组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调节和改造作用;平湖构造带平湖组的油气藏呈多层系、多系统的分布特征,鼻状构造背景下的圈闭是平湖构造带油气运移的最有利指向及富集区,断裂发育的规模、样式及区域性的泥岩盖层决定了油气藏的类型、富集程度及分布。  相似文献   

18.
苏里格气田苏54区块盒8段储层为苏54区块主力气层之一,利用测井、钻井等地质资料,通过研究该区砂体三维展布情况、砂体几何形态、孔隙度及渗透率等特征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河流相沉积体系下盒8段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研究表明,盒8段储层垂向渗透率以复合韵律、均质韵律为主,夹层比较发育,均为泥岩夹层,各小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盒8 1下小层非均质性最强;层间非均质性各表征参数统计和分析表明,盒8 2上小层非均质性较弱,盒8 1下小层非均质性最强,盒8 2下小层砂体最为发育,其平面展布范围大、连片性好。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是目前埋藏最深的气藏,埋深超过6000m。二叠系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礁体规模小、分布散,纵向发育多期,平面组合方式不一,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为实现水平井水平段长穿优质储层,提高开发效率,开展了生物礁精细刻画及储层预测:利用古地貌恢复和地震反射特征技术,结合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刻画了生物礁及其内幕期次;运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结果表明,元坝生物礁沿台缘呈条带展布,不同礁带内部礁体发育单期或多期礁;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礁盖部位,预测结果与钻井揭示结果符合度较高,为元坝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大城凸起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凸起是华北油田深小潜山勘探油气较为富集的区域,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复杂,圈闭发现、落实、成藏评价难度大,区域潜山数量多、分布广、油藏类型丰富,潜力巨大。利用石油地质生储盖、圈运保原理对大城凸起的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进行了综合分析,分类研究了大城凸起潜山油气藏成藏条件,并进行了圈闭精细落实与评价。研究表明,生、储、盖空间组合较合理,断层发育,石炭一二叠系内砂体发育,工区油源供给条件好。存在有利油气运移通道,具备一定的封盖条件;大城区凸起为改造破坏型构造单元,是Ⅱ类较有利地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